切换到宽版
  • 70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AI-Native的路要怎么走?一群技术“老炮儿”指明了方向[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92
金币
408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1

上世纪70年代,沃兹尼亚克、乔布斯、费尔森斯坦、比尔·盖茨、约翰·德雷珀等人成立了名为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组织,他们在聚会中展示创意、交换想法,希望开创一个每个人都有电脑的世界。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会议上展示了Apple I,并在第二年成立了苹果公司。同时推动了开源文化的兴起、个人电脑的普及,成了科技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技术社群之一。
当世界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创新的种子在全球遍地开花,类似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社群也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萌芽。
其中就有2020年12月30日成立的创原会,由CNCF执行董事Priyanka Sharma、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长栗蔚和华为云CTO张宇昕作为创始会员构建的全球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希望通过探索前沿的云原生、AI等技术,共享产业落地实践经验的方式,共创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无限可能。
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创原会已经吸纳了来自学术研究、汽车出行、能源制造、互联网、金融投资、货运物流等行业的三百多位技术骨干,不乏衔远科技创始人周伯文、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吉利汽车数字中心主任郑金伟、小红书云原生基础平台负责人黄玉奇等懂行的技术“老炮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一次的创原会年度技术峰会,作为会员们年度相聚、思想碰撞、互动交流的“舞台”,已成为洞察行业创新趋势、落地实践经验的风向标。
比如刚刚结束的2024创原会年度技术峰会,达成了“全面拥抱AI-Native”的共识,并为AI-Native的落地指明了方向。
01 走向AI-Native,先要解决算力资源的挑战
根据咨询机构Gartner的预测,2026年将有超过80%的企业在生产环境中落地大模型或调用API,并部署启用生成式AI应用。
比研究报告更加直观的,是创原会年度技术峰会上的热烈讨论:技术“老炮儿”谈论的不再是“怎么使用AI”,而是怎么将AI作为业务和生产的核心支撑,用AI重塑流程与创新产品,实现更高效与智能的运作。
创原会的会员们一致认为,算力挑战是普遍现象。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都需要强大的算力资源,而国内的很多企业无力承担庞大的硬件采购成本。即使有了算力,由于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弹性扩展和模型调优等技术的要求较高,常常出现算力浪费或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图:华为云CTO、创原会荣誉理事长张宇昕
华为云CTO、创原会荣誉理事长张宇昕在演讲中表示:“我们期望每个企业都能实时按需获取AI算力,构建弹性、高效、多元算力的AI-Native基础设施是关键。”
传统的数据中心是CPU为中心的主从架构,所有资源的交互和信息传递都以CPU调度为主,CPU性能提升和网络带宽等都成为瓶颈。比如在AI训练推理的场景中,CPU为中心的架构无法完全满足业务所需的超大网络总线带宽、内存带宽和显存容量,直接限制了训练推理效率,并导致NPU算力和其它资源的闲置。
华为云的解题思路是将数据中心演进到多元算力对等全互联的架构,通过高速互联网络协议,将CPU、NPU、内存等算力资源全部互联,实现资源全池化、全对等互连、资源按需组合,从单体算力进化到矩阵算力。
张宇昕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使用万亿参数的盘古S模型运行训练任务时,采用多元算力对等架构的华为云CloudMatrix,计算效率比传统架构提升了68%;千亿参数的盘古U模型的推理效率提升了30%。

解决算力瓶颈只是第一步,存储也是制约AI发展的关键要素:32GB的显存仅能装下70亿参数的模型,且随着模型参数规格的增长,推理的显存需求并发变大。
针对AI落地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存储、数据等问题,华为云早已给出了一整套成熟的解决方案:
通过用池化架构来扩展显存的方式,解决了推理过程中的内存墙限制;通过将KV计算任务卸载到虚拟显存和CPU上,让单卡的并发数大幅提升;通过数据库领域大模型+场景小模型的多模型协同,打造了智能的数据库引擎,并利用智能开发助手和智能运维助手,全面提升开发和运维效率;以及在安全合规、隐私保护、可靠可控等方面的全盘布局。
走向AI-Native的过程,也是重新定义基础设施的过程。就像打开水龙头时,我们不需要知道水是从哪条河里来的;当我们调用AI算力的时候,不需要知道算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技术和运维有多复杂。
02 AI原生应用开发,有了“流水线”般的新范式
回答了算力资源的问题后,AI-Native就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千行万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必答题。
华为云副总裁、战略与产业发展部总裁黄瑾讲述了自己的判断:
相对历史上所有重大技术变革和创新,不管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商业生态链都呈倒金字塔结构——应用和内容为王。同时坦言AI正在重塑IT的方方面面,包括重新定义基础设施、重塑软件开发过程、重塑软件交互体验,甚至在重塑软件生态。

图:华为云副总裁、战略与产业发展部总裁黄瑾
新的时代序幕已经拉开,身在局中的创原会会员们感同身受,他们的态度体现在讨论的议题上:《根据企业自身业务需求,如何识别和选择AI在开发领域的价值场景?》《如何选择智能化研发相关的关键技术?》《AI时代下的效能双引擎联动,如何实现确定性增长?》
面对如何高效打造AI原生应用的疑问,张宇昕结合华为云将大模型落地到30多个行业的400多个场景的经验,给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企业应用要基于AI-Native的云服务来开发和构建。
每个企业都需要持续思考如何把AI能力融入到自己的产品和应用中去,通过用以知识为中心的数据湖来构筑数据底座,用自主智能的工具链来开发应用,用AIGC+CG融合的数字内容生产线来创作内容等等。这样的产品和应用将具备自主学习、持续迭代、适应变化的能力。
第二,用基础大模型+工具链+企业经验,构建企业自己的专属模型。
大模型落地应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可能三角”问题——需要在专业性、泛化性、经济性三者中做好权衡:通用大模型缺乏行业Know-how,在专业性上无法胜任企业的业务需要;训练大量专业数据,又会引发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下降;模型参数规模越大,性能和精度效果越好,但是训练成本会很高。

张宇昕的答案是:“模型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一个大模型可以打遍天下,企业要结合自身经验和行业Know-how来打造自己专属的模型。”
比如将不同行业专属的高质量数据,结合行业Know-how训练通用大模型,并针对不同行业对模型能力的偏好进行通用数据增强,打造行业场景的大模型。各个企业在行业大模型的基础上,增训自己的私有数据、企业Know-how,调度企业专用工具和插件,构建出企业自己的专属模型。
第三,用大模型系统构建AI原生应用,实现企业智能升级。
大模型的训练不应该重复造轮子,大模型的落地也不应该一次次从0到1,而是将模型与工程化能力相结合,实现模型接入与对外接口标准化,开发者可以按照相应的规则调用,直接创建AI原生应用。
相对应的正是华为云的大模型系统,包含行业数据和知识组成的知识中心,企业专属大模型、开源大模型以及传统小模型构成的模型中心,搜索引擎、代码执行器整合而成的组件中心等等。
开发者可以通过大模型系统的增强插件,譬如安全护栏保障模型的安全性、RAG检索增强来消除大模型幻觉,利用标准的API接口,协同配合多种模型,以取长补短的方式快速实现企业的智能化升级。
打一个比方的话:如果说传统的应用开发是“手工作坊”,有了完善的工具链、大模型系统和独立处理复杂任务的AI Agent,AI原生应用的开发已经进入到了“流水线生产”的模式,为数智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
03 大模型平民化,在场景中看见新质生产力
当AI-Native的路径被跑通,大模型不再是少数头部企业的“特权”,AI将和千行万业的真实场景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就历史经验来看,相较于数据上的宏观论述,可以触摸的落地案例更有说服力。2024创原会年度技术峰会上有一个特别的环节,评选出了“2024年度AI-Native十大先锋实践”,也为外界提供了窥探落地现状的窗口。

图:“AI-Native十大先锋实践”案例
我们筛选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是借助AIGC优化内容生产流程的喜马拉雅。
作为国内规模领先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在2023年专门成立了“珠峰实验室”,着手研发了“珠峰音频AI模型”。
为了解决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算力需求,喜马拉雅构建了自建AI基础设施与公有云AI资源池的混合架构,让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了20%、资源成本降低了10%。目前“珠峰音频AI模型”已经生产了数万本有声书,包括模仿单田芳声音的AI合成音频专辑,极大降低了平台的成本投入。
内容生产的流程被重塑后,喜马拉雅进一步研发了AI智能推送系统、国内首个全内容智能AI音箱小雅等产品,不仅提升了内容推送精准度和效率,也为听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定制化的音频体验。
二是用AI大模型打造零售智能体的美宜佳。
深耕零售行业近30年的美宜佳,开启了创办以来“最具创新”的一次转型,联合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打造了AI+IoT+美宜佳业务平台的零售智能体,并将其落地到3.7万家门店,探索零售行业的新业态。

数字店员可以随场随身解答顾客的问题,播放音乐缓解顾客的压力,像一座智慧化的“城市灯塔”,点亮了深夜归家的路。
值得一提的是,美宜佳的智能化探索,不仅为品牌商、门店店主、消费者提供了服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体验更好的集成生态服务,沉淀下来的经验和能力还将外溢到整个行业,驱动零售行业服务升级。
三是北京市政一卡通的人工智能创新实践。
基于华为云的AI原生基础设施,北京市政一卡通依托AI技术完成了一卡通支付的智能化改造,有效支撑了一卡通公司在公共交通、商业消费、政府管理、创新应用4大领域28个行业的广泛落地。
目前北京市政一卡通已经覆盖国内330多个城市,每天为数千万用户提供持续、稳定、高效、安全的支付服务。同时人工智能还在用卡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创新示范,连续多年被列入北京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工程”。
正如张宇昕所说:“中国的AI产业有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在行业场景和行业数据领域的优势,让AI深入到企业核心生产系统,真正发挥产业价值和商业价值,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三个跨越互联网、零售、政企的例子,仅仅是AI原生应用图景的一隅,却用事实印证了张宇昕的判断,让外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看到了行业生产力的跃迁。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17021
金币
1222927
道行
1965
原创
2232
奖券
2226
斑龄
29
道券
6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24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1-04
  AI-Native技术的发展方向涉及将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集成到产品和服务中,使其成为核心功能的一部分。这种技术不仅指在技术构建上完全依赖于AI能力的产品,也包括那些通过整合AI能力来提升用户体验和业务增长的传统软件。AI-Native应用代表了这一时代的前沿,它们在用户体验和收入生成上都表现出显著成绩。

  AI-Native应用的特点包括:

  1. 高度集成化:AI-Native追求的是人工智能与业务系统的无缝衔接,通过在系统架构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实现AI技术与业务流程的高度集成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2. 持续学习与优化:AI-Native系统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和优化能力,能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优化模型,提升自身性能。

  3. 高度可定制化:AI-Native强调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AI-Native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智能客服、医疗健康、智能制造、金融服务、智慧城市、教育科技等。这些应用通过AI技术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操作和决策。

  总的来说,AI-Native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更深度的集成、更强大的学习与优化能力、以及更高的定制化程度发展。企业和个人应关注这一技术的发展,以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90924
金币
14932
道行
39038
原创
108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3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1-04
AI-Native的路要怎么走?一群技术“老炮儿”指明了方向
AI-Native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AI-Native的应用正在重新定义软件产业的价值链,引发了全球关注。根据Sapphire Ventures的研究,AI-native应用在五个维度上表现突出:设计、数据、领域知识、分发和动态性。这些应用基于强大的基础AI能力,能够理解上下文并生成富有创意的输出,同时通过高效的数据管理能力优化用户体验。

行业内的共识与行动
在最近结束的2024创原会年度技术峰会上,来自不同行业的三百多位技术骨干达成了全面拥抱AI-Native的共识,并为AI-Native的落地指明了方向。这一共识不仅标志着行业内对AI-Native重要性的认可,也预示着未来企业将在数智化转型中更多地依赖AI技术。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算力资源的挑战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强大的算力资源,但许多企业面临硬件采购成本高昂的问题2。华为云CTO张宇昕指出,构建弹性、高效、多元算力的AI-Native基础设施是关键。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无法完全满足AI训练推理的需求,因此需要向多元算力对等全互联的架构转变。

存储与数据处理
存储和数据管理也是制约AI发展的重要因素。华为云通过池化架构扩展显存,解决了推理过程中的内存墙限制,并通过多模型协同提升了数据库引擎的智能水平。

AI原生应用开发的新范式
重新定义基础设施
AI-Native的过程也是重新定义基础设施的过程。用户调用AI算力时,不需要了解背后的复杂技术和运维细节2。这种“即插即用”的特性大大简化了AI技术的应用门槛。

开发流程的变革
AI正在重塑IT的方方面面,包括重新定义软件开发过程、软件交互体验,甚至在重塑软件生态3。华为云副总裁黄瑾强调,每个企业都需要持续思考如何将AI能力融入到自己的产品和应用中,通过知识为中心的数据湖构筑数据底座,用自主智能的工具链开发应用3。

实践案例与建议
华为云的实践经验
华为云将大模型落地到30多个行业的400多个场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议企业结合自身经验和行业Know-how,构建专属的模型,并通过基础大模型加工具链加企业经验的模式,实现个性化定制。

行业内的最佳实践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吉利汽车数字中心主任郑金伟等行业专家分享了他们在AI-Native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为其他企业提供宝贵的参考。

总之,AI-Native的发展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在一群技术“老炮儿”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AI应用将更加智能、高效,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和体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