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10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日前,中国人大网公布了该报告全文,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报告明确“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造成了短期扰动,如何尽快实现短期经济复苏,促进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数字化开始助力传统产业实现相应资源要素、产业链的优化调整与迭代提升,推动产业形态重构,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优化可能。
数字化助力传统产业实现相应资源要素、产业链的优化调整与迭代提升。进入2021年以后,随着经济复苏进程持续进行,旅游、餐饮、交通业等行业逐步复苏。在抗疫过程中形成的数字化消费行为的转变已经深入人心,住宿餐饮、旅游等传统线下场景产业将更积极地运用数字科技,走融合化、绿色化的发展之路,实现相应资源要素、产业链的优化调整与迭代提升。我们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端来作简要总结。
在生产端,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及远程智能服务被更多地应用,例如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通过AR、AI等技术进行远程指导,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故障预警;通过人工智能及数字化管理,优化生产流程、能源使用和人工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更合理的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推进自动化生产减少生产岗位,聘请或培养更多科技型、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应对疫情。此外,在供应链环节,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对全球供应链合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包括运输受限、材料采购成本上升、生产供给不足等,对供给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了影响,基于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寻求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物流智能化、加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协同化和平台化加速发展。
在消费端,疫情推动消费活动向线上转移,包括餐饮、零售、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领域,相关企业战略性收缩线下布局,进一步向线上转移,以保障自身的业绩和持续经营。从消费者端来看,线上购物、线上娱乐、线上教育等模式成为常态,此外疫情中出现的O2O到家服务、无人自提、机器人配送、无人零售店等模式也得到一定发展。从企业到消费者,上下游共同构建协作形成高效的数字生态消费体系。在此背景下,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消费品供给和运输端都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精准刻画消费画像和精准选品、低价高质商品采购、保质运输、精准配送等赋能,有效提高消费者终端服务体验。
数字化有望进一步助力产业形态重构,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来,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方式,它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新经济形态,打破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边界,而且突破实体经济跟资本市场的界限。我国部分研究机构(比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产业化之和,前者包括开始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产业。我们的研究认为,可以将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分成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信息化,解决数据来源。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信息化系统部署、支持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控制风险,数据积累,第一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技术、硬件及相关软件。
第二阶段是数字化,建立数据关系。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数据量大增、数据自身价值体现、数据成为生产要素,随之而来的会有新的商业机会、新的业务模式,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一阶段强调数据自身的价值。目前,绝大多数产业的数字化,其实还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数字化升级与转型对于传统产业来说,仍旧任重而道远。
第三阶段是智能化,挖掘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产业和企业的全面智能化,此时数据成为了主要生产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重组完成,实体经济与金融融合,新的经济形态形成,数字化生态建立,开启全面智能化时代。第三阶段突出的将是产业生态和经济形态,从云计算的技术上升到云制造,有必要为形成生态圈而进行系统性考虑。以制造业为例,历史质量分析、生产物料预估、预防性维护等,这些智能化管控,最终通过智能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卓越运营,甚至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