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有没有病,走一走就知,袁大妈听到这句话时,差点把手里的针线给丢了,她抬头瞪大了眼睛,心里不由得开始琢磨起来。
难道真的能只通过走几步路就能知道血管好不好吗,袁大妈是那种从不轻易信任何流行说法的人,年纪大了,谁说点新鲜话,她都要琢磨个三四遍,才敢下结论。
不过,听着这话说的也是那么理直气壮,袁大妈心里却又有些不太确信的疑问,走路能不能知道血管是否有问题呢?
血栓,就是血液凝固在血管里,形成一个小小的“堵塞”,渐渐影响血流,如果血栓出现在大腿、小腿的深静脉,或者发生在脑血管、心脏附近,那可就麻烦了。
对于那些已经有血栓的人来说,走路后出现的某些症状,常常是最先暴露的问题。
第一个症状是腿部的“沉重感”,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走路走一会儿,突然感觉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得要命,这就是不少血栓患者的典型表现。
血栓这玩意儿会让血液流得慢,特别是下肢的血液循环,血液在静脉里不畅通,就容易在腿上积压,时间一长,腿就容易感到沉重。
如果你还以为那只是走得太久的缘故,那就错了,这不是简单的“疲劳”,而是血液流动受阻的一种信号,出现这种症状,那就要引起警惕。
第二个症状是腿部的“疼痛”,走路走着走着,腿部忽然开始隐隐作痛,甚至有时候疼得越来越厉害,这种疼痛一般发生在小腿、膝盖或者大腿部分。
由于血液无法顺畅流动,血管周围的组织缺氧,缺乏营养,就会出现痛感,如果这种痛不是短暂的,特别是经过长时间的行走后,疼痛越来越明显。
有的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活动,那就应该警惕一下,是否存在血栓的可能,这种疼痛可能并不像肌肉疲劳那样容易恢复,反而会持续存在,甚至加剧。
第三个症状是腿部的“肿胀”,这种症状可能没有疼痛那么明显,但是如果你在走路后,发现自己的一条腿肿得比较厉害,似乎一直没有缓解,就得小心了。
肿胀是因为血液回流不顺畅,液体就在腿上积压起来了,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血栓比较严重的时候,走路的时候腿部血管压力一大,肿胀感就更严重了。
如果平时也有一些腿肿的情况,但每次走路后愈加明显,甚至感觉有些“鼓起来”的话,就不容忽视了。
当然了,很多人觉得自己腿疼、肿胀,是因为工作太久坐、运动量不足,或者是站立时间过长,但如果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那就不只是普通的“疲劳”了。
血栓并不总是通过直接的症状显现出来,有些人即便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也可能藏着血管的隐患,所以,了解身体的变化,能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健康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进一步防止血栓的发生,甚至加速血液循环,让老年人能够保持血管的“畅通无阻”呢。
如果老人不想得血栓,走路时有几件事真得注意,平时可能很多人没怎么想过,走路的方式、姿势、甚至是走路的时间段,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血管健康产生影响。
走路的步伐不能太大,很多老年人,尤其是一些特别着急的,或者平时活动量较少的,走路时会不自觉地加快步伐,容易让腿部的血管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走得太急,血液就像开了快车一样,流动速度快,但是血管并没有做好准备,很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
所以,走路的时候,尽量保持自然的步伐,不要过于急促,也不要强迫自己走得太快,重要的是保持一个适合自己节奏的速度。
不光是步子的问题,走路的姿势也挺重要的,有些老人家走路时喜欢低着头,盯着脚看,身体不自觉地往前倾,连肩膀和背都跟着弯了。
这个姿势看似并不显眼,但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低头走路容易导致颈椎和脊椎的压力增大,这样一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就可能受到压迫。
如果走路时脊椎的姿势不对,可能会感到腿部酸胀或者沉重感,这是因为血液的回流受到了压迫,导致血液停滞在下肢,长此以往,血栓的形成就不远了。
还有,走路时穿的鞋也很讲究,很多老人家觉得鞋子只要舒服就行,但其实,光舒服还不够,得对血管健康也好,有些鞋子看着挺舒服,实际上并不符合脚的形状。
有的鞋子底太硬,走路时脚容易被压得不舒服,其实,适合老人家的鞋子,得撑得住脚,走起路来脚不觉得太累。
鞋子底儿最好挑那种软乎点儿的材质,这样能有个缓冲,特别是那些有糖尿病或者其他慢性病的老人家,选对鞋子,能好好保护脚,防止脚部出毛病。
走路前的热身运动,很多老人常常忽视这一点,活动活动膝盖、脚踝和臀部等部位,不仅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还能提高走路时的舒适度。
更细致地讲,老人在走路时,如果能够在每走一段时间之后适当休息一下,不要一直不停地走,这样也能够避免身体过度疲劳,影响血液循环。
有些老人喜欢一次性走很长时间,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年人,如果每次走路能分几段来走,适当休息,既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又能避免过度劳累。
老人家如果走路方式对了,不仅能正常活动,还能给血管做个“大扫除”,血栓的风险就小了,血管也能保持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