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智技术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一)数智技术的内涵
数智技术是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应用,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基础上,通过算法驱动、数据赋能和智能化决策来实现效率提升、资源优化与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其中,人工智能(AI)作为通用性最广泛的关键技术,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影视产业的交织与互动中,重塑影视文化交流的传播路径。
(二)数智技术在中国文化题材创作中的应用
奇观化影像呈现 数智技术为中国文化题材创作注入崭新的生命力。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中国文化题材将奇观化的影像呈现在海内外观众眼前,通过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让传统文化走向海外,使观众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全片2300多个镜头,视效镜头有1700多个,将神话故事原本比较难表现的场景、形象,充满想象力地表现出来,标志着中国电影CG特效创作水平大幅提升,作品已在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获得观众点赞。
AIGC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雯介绍了她和团队制作的《择中而立 - AIGC创意传播视频》,将AIGC技术与汉字美学理念、中轴线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展示体现中华文化中关于平衡与和谐哲学思想的视听影像画面。该片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厅展映,引发观众热议,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
(三)数智技术在主流影视创作海外传播中的作用
提升视觉效果 数智技术带动主流影视创作的海外传播。数字化创作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尤其使科幻题材的作品更具现代质感。例如电影《流浪地球2》用2800多个视效镜头以及1000多个个人面部的特效镜头,提高了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获得海外受众喜爱。科幻题材电视剧《三体》采用真人动捕、CG渲染、VR场景、三维数字模型、Arnold灯光等技术,提升国产科幻题材影视创作水平,作品发行到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区,外国网友盛赞:令人难以置信的好看。
促进跨文化传播 这些作品依托全球流媒体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崭新样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网络讨论、二次创作、模仿视频等多样化形式,让影片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跨越国界,感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实现体验转变 基于影视IP的VR全感互动娱乐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涵盖触觉、嗅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交互技术,实现影视交流传播从“看见”到“走进”的体验转变。如法国和美国团队联合推出的VR体验展《消失的法老》,使用线下大空间娱乐体验技术,展现金字塔、尼罗河等壮美风光,广受欢迎。
二、数智时代影视文化传播亟须破解真实感难题
(一)数智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积极应用能力 对中外影视文化交流而言,数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虚拟场景、数字特效、动捕技术、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逐步展现其在对外传播方面巨大的应用能力。
潜藏风险挑战
数据相关风险 AIGC软件在版本与性能的飞速迭代中不断降低使用门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数据滥用、恶意使用、虚假信息等风险。
文化错位现象 由AIGC对全球性文化元素的拼贴亦引发了“文化错位”现象,即脱离原有语境,将不同文化元素进行任意嫁接和跨文化混合,造成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被稀释甚至消解。例如2023年一段被称为“日本街头实景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这种泛文化形象,模糊了观众对特定文化的认知,导致文化身份的模棱两可与历史信息的稀释。
主导技术逻辑倾向 数智技术推动下的文化交流也有逐渐被一种冷峻的技术逻辑所主导的倾向。对技术属性的过度强调,使震撼视觉和沉浸体验取代了真实互动与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导致文化交流的“去情境化”与“浅层化”。学界主张让技术回归“人本”的核心价值,在影像文化交流的语境中,技术的应用必须扎根于真实的情感需求与文化意义之上,以个性化、真实化的技术设计,为人际交流注入更多温暖情感,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与情感共鸣。
三、越是数智时代,越需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
纵观当前世界影视交流发展趋势,传播效果好、影响大的往往是既充分发挥技术赋能力量,也坚持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融合化、场景化、沉浸化是数智时代影视文化发展的三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