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是一首由石祥作词,铁源、徐锡宜作曲的经典老歌,由董文华深情演绎,深受广大听众喜爱。以下是对这首歌曲的几点点评:
1. 情感表达:《十五的月亮》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歌词,深刻表达了军人及其家属对彼此的思念之情。它不仅唱出了戍边卫国战士的无上荣光,也唱出了无数个军嫂为了支持丈夫“舍小家为大家”而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2. 歌词意境:歌词通过“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等句子,巧妙地将家乡的宁静与边关的肃穆结合起来,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军人与家属在不同地点、不同岗位上的共同思念与期盼。
3. 音乐风格:这首歌曲的旋律简洁流畅、委婉动人,寓情于景,以月亮作为象征,将人们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营造出既浪漫又感人的氛围。
4. 社会影响:《十五的月亮》自问世以来,一直广为传唱,它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军队,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1984年,它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中以220万张票拔得头筹,成为一等奖之首,可见人民群众对它的喜爱程度。
5. 艺术价值:歌曲以“十五的月亮”为背景,通过“我”和“你”的交替出现,将这种思念与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歌词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军人与家属在各自岗位上的辛勤付出,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6. 演唱演绎:董文华的演唱既饱含深情,又充满力量,令人动容。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这首歌曲,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7. 时代意义:《十五的月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观照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民情民生,它所传递出的两地相思之情,恰恰是发展中的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十五的月亮》作为一首具有深厚情感和艺术价值的歌曲,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奉献精神,成为了一首长“唱”不衰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