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9阅读
  • 2回复

[猎奇]“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去世,享年100岁:裸捐3568万元,奉献一生,没有爱情 [1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0603
金币
29609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5821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2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1-1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8
— 本帖被 jjybzxw 执行加亮操作(2024-12-08) —

11月24日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教育家、诗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 叶嘉莹 去世,享年100岁!


▲ 叶嘉莹先生

一位诗人单枪匹马过一生,应该是肆意潇洒的吧?

但叶嘉莹说:“我的忧患总是接连⽽⾄的”。

她的一生,如同一部诗史:历经战乱、婚姻不幸、海外飘零、故⼟难回、亲人离去……

可即便如此,她也从不向“人间怨不平”,甚至捐出自己毕生积蓄3500多万元支持文化研究,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她站在讲台上向年轻人讲述着诗词之美,将其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若不兢兢业业,则下对不起后人,上对不起古人”。


2017年,关于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正式开拍,导演陈传兴每天都要背着一大摞书来到片场。

“叶先生总爱即兴讲到某一首诗词,现场的工作人员只能手忙脚乱地翻资料,担心犯错出丑,尴尬又窘迫。”

对陈传兴而言,每次拍摄都如同‘上战场’。


2020年10月16日,这部非常小众的纪录片在影院上映,片中的叶先生神采奕奕,侃侃而谈,眼里不见风霜,举手投足间,都是当代独立女性的绝佳样板。

然而,这部影片的排片率仅为0.8%,这个结果是符合陈传兴的预期的。

叶先生注定是独立于大多数之外的,3年的拍摄经历,陈传兴觉得,自己仿佛阅读了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独》。

01

1924年,国内军阀混战,风雨飘摇。

乱世之中,叶嘉莹出生了,正值荷花满池塘的季节,父母都叫她‘小荷子’。

叶家世代名门,祖父是光绪二十年的进士,父亲于北大英文系毕业后在航空署担任翻译,专门介绍西方的航空理论。


早在还没识字时,她就听着母亲诵读诗词,跟着姨母学习《论语》。

从小被关在四合院里,叶嘉莹的性格有些孤僻,她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只会对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敞开心扉。

16岁那年夏天,荷花如约绽放,没由来的哀愁一下子涌上心头,她当即作了⼀⾸《咏莲》: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

大人们有些发笑,怎么你小小年纪就写这么悲观的诗?

叶嘉莹愣住了,这本就不是个让人乐观的世道。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即便是叶家这样的大户,也只能以又酸又臭的混合面果腹,每天上学的路边,躺的全是冻死饿死的百姓。

学校里的老师换了,英文课变成了日文课,历史和地理课本被涂抹撕毁,一张不剩。

父亲被迫跟随着国民政府西迁,一走许多年,音讯全无,什么叫“国破山河在”,她自小便有了深刻的体悟。


17岁那年,叶嘉莹考上了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但好消息并没有冲淡家人的忧愁,母亲患上了肿瘤,只能去往天津动手术。

叶嘉莹日盼夜盼,没想到母亲在手术过程中感染了,回京的火车上,母亲去世,母女终是没能见上一眼。

富贵之时,家中的几套房子都租给了宪兵,一家人靠此过活,而如今母亲不在了,她只能独自去收租。

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要向宪兵讨银子,无异于羊入虎口,但日子总要艰难地熬下去。

叶嘉莹只能咬咬牙蹬上自行车,穿行于黑暗之间。

02

大学四年,叶嘉莹师从古典⽂学⼤家顾随先生。

顾先生讲课,讲究随心而发,上天入地,什么都能聊。

好在她从小在诗词里浸泡,对顾先生的讲课方式很快便适应了,一来二去,还跟先生和上了诗。

顾先生说,“诗歌是生命里的感发”,叶嘉莹铭记在心,这也成为了她“终身热爱诗词,虽⾄⽼⽽此⼼不改”的原因。

1945年,叶嘉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之在北平的几所中学任教,三尺讲台,一站就是70多年。


由于她所作的旧诗极好,台静农对她很是赏识,于是便邀请她去台湾大学任教。

当时的叶嘉莹只有中学语⽂的教学经历,初到台大时,总是被质疑‘没资格’。

但几堂课教下来,她便成为了学生们眼中的神仙老师。

据白先勇回忆,当年他们很多同学是宁可逃课,也要去听叶先生讲诗的。

她举手投足间,有种天生的华丽,虽衣着素净,但贵气逼人。

03

‘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是爱情里最美的样子,但对叶嘉莹来说,这是个劫。

刚毕业那会儿,叶嘉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诗词的教学上,曾经的英文老师见她这样不免操心,于是把自己的弟弟赵钟荪介绍给她。

初次相见,她毫无波澜,他心生情愫,很快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俩人虽在异地,但赵钟荪时常坐火车去北京看她,辗转就是两年,叶嘉莹依旧没动心,家人对他也并无好感,觉得他学无所长。

赵钟荪备受打击,更糟的是还丢了工作,亲戚为他在南京安排妥帖了一切,但赵钟荪不愿前往,他执意要在北京等待叶嘉莹。

这份坚持让她动了心,但无关爱情,多年后她说:“我是以一种善心来做的这件事。”

1948年,俩人在南京匆匆结婚,但好景不长。


那年冬天,国民政府节节败退,赵钟荪所在的海军撤退到台湾,叶嘉莹也跟着坐上了从上海紧急开到台湾的船,离开时,她只随身携带了两个小皮箱,除了几件常穿的衣服,其余都是大学时期的课堂笔记。

原本以为风波过后就能回到故土,但这一飘零就是几十年。

动荡的政局下,丈夫无心于家庭,叶嘉莹临产时,她被丢在医院无人过问,不久之后,赵钟荪就被抓捕入狱,叶嘉莹和襁褓里的婴儿也被关到了彰化警察局。

警察看她实在没什么朋友,还带着吃奶的孩子整天遭罪,就将她放了。

无家可归的她只好跟孩子寄居在丈夫的姐姐家,晚上在走廊铺张毯子睡觉,勉强生活。

“我是真的把什么都放弃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个⼈千⾟万苦,历经了很多精神上、物质上的苦难。”


盛夏的台湾,高大的凤凰木开了一树艳红的花,叶嘉莹无心欣赏,这是故乡没有的植物,它们的存在时刻都提醒着自己,儿时在故乡的时光,永远回不来了。

三年后,丈夫出狱,久违的一家团圆并没有如叶嘉莹期待的那么温馨。

长期的囚禁,让丈夫的性格更扭曲了,出狱之后,他找不到任何工作,对人生遭遇的怨念,一股脑全撒在了妻子身上。

丈夫无收入,上有老下有小,全凭叶嘉莹一个人扛。

白天她在学校教书,晚上回来伺候丈夫孩子,稍不妥帖便是一顿打骂。


那段时光,叶嘉莹感受到了彻头彻尾的孤独,她常常梦见母亲要接自己回家,但总是在一片芦苇荡里找不到路,更多的时候,她梦到的是自己和女儿被丈夫暴打,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

晚年的赵钟荪,有一次无意在电视上看到了妻子在讲诗词,觉得诧异,他问叶嘉莹:“这是你吗?下次我也去听好不好。”

叶嘉莹没有回答,夫妻至此,悲哀至极。

“我这⼀⽣,讲过无数歌颂爱情的诗歌,但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体验”,叶嘉莹说。

04

1966年,叶嘉莹以台湾大学交换教授的身份前往美国,先后在哈佛⼤学、密歇根⼤学做访问学者。

3年后,哥伦⽐亚⼤学聘请她为终身教授,叶嘉莹犹豫了。

丈夫在台湾庸庸碌碌多年,早已想离开这个失意的地方,见到终于有机会出去,他坚持举家定居加拿大,叶嘉莹无奈,只能顺从。

离开了母语的环境,忽然改成用英文讲授诗词,把叶嘉莹难住了,她说“上课的过程困难得如同在地上爬行。”


为了把课讲得出色,她一有时间就去听别人的讲座,每天风雨无阻去图书馆看书、查单词,饿了就去休息室吃一点自带的三明治,一直待到图书馆关门。

两年的钻研,让叶嘉莹的外文授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班里的学生也从最初的十几个变成了六七十个。

欣喜之余,叶嘉莹惦念的还是祖国。

“我们在⼤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真是身不由⼰,把你漂到哪⾥,就落到哪⾥,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

1974年,中国已与加拿大建交,叶嘉莹申请回国探亲。


在香港中转时,她兴奋地跑去国货公司买了很多礼物,还虎里虎气地拖了个电视机回家。

快到北京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天全黑了,她透过飞机的窗户往下看,一排大街上全是灯火,这或许就是长安街了吧。

当双脚踏上祖国的大地,叶嘉莹泪流满面,老家还在,门巷依稀犹未改,待仔细辨认,一切又都不同了。


离家时还是待嫁的闺女,如今已年过半百,一别26年,物是人非。

⻰应台曾在《⼤江⼤海⼀九四九》中写道:“叶嘉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之⼀。”

这样的命运只能承受,无处可逃。

05

人生一晃,大半辈子过去了,两个女儿也相继成家。

回望半生,过的都是艰难困苦的生活,她想着再忙活几年到退休,以后应该可以享受余年了。

于是打趣地跟大女儿说:“赶紧生个孩子,我帮你们带!”

女儿答应了,叶嘉莹开心得不行。

1976年3月,她去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一路美滋滋地做着儿孙绕膝的美梦。

到达美国的第二天,她去看望小女儿,一家人吃完饭后唠唠家常,一个陌生的电话打来,叶嘉莹礼貌性地接起,然后,世界落入了无声。

大女儿跟女婿双双车祸身亡,叶嘉莹的天都塌了。


料理完后事,叶嘉莹把自己关在家里,十来天闭门不出,她觉得这一定是老天给自己的惩罚。

本就是颠沛流离之人,何来的贪欲去幻想安稳。

沉默的日子里,她写了十首《哭⼥诗》,“痛哭吾⼉躬⾃悼,⼀⽣⽼瘁竟何为”。

⼥⼉的离世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家庭不再是她的牵绊了,“把⼀切建⽴在⼩家、⼩我之上,不是我终极的追求。”

她决定将余生,都奉献给古诗词。


再次回国探亲时,文革刚刚结束,年轻⼈们又捧起了《唐诗三百⾸》,“我当时觉得,中国真的是⼀个诗歌的⺠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劫难,还是⽤诗歌来表达⾃⼰。”

1978年,叶嘉莹给中国政府写信,申请回国教书,路费自出,教学费分文不取。

这个决定让叶嘉莹欣喜若狂,这是她第一次试图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去美国、留在加拿大,都不是我的选择,只有回国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她觉得“平⽣学的这点东⻄”,还可以报效祖国。

06

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放假,叶嘉莹就立马飞回国内讲学,一奔波就是30多年。

回忆起初在南开讲课的盛况,老人至今都非常得意,但凡是她的课,教室里都要加座,台阶上、窗户上都坐满了学生,她得从教室⻔⼝曲曲折折地绕一圈,才能⾛上讲台。

跟她的老师顾随一样,叶先生讲课也是随意跑马,古今中外,随口拈来,给她一个支点,她就能滔滔不绝。

平日里在学校授课,每逢周末,她家的小客厅里就会挤满了人,学者、工人、孩子……一概欢迎。


无论什么场合,叶先生都坚持站着授课,即使腿脚不便,依然一站两三个小时,她说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诗词的尊重。

多年来,叶先生累计捐赠了3568万元给国家,⽤于古典⽂学研究。

她说⾃⼰“⽣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的那⼀刻。

2014年,叶嘉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选择定居南开。


为了让叶先生能有更好的讲课场所,一位海外学生提议修建一所学社,随后世界各地的学⽣纷纷响应。

他们很多人都是在⼗⼏年前,甚⾄三四⼗年前听过叶先⽣讲课的学生,但至今感怀,每个人都出资不菲。

2015年,迦陵学舍落成,叶嘉莹将在海外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装在150多个纸箱⾥运回国内,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宝贵财富。

飘零一生,终于回归故土,叶嘉莹感慨万分:“我很⾼兴,终于有了⼀个归来的所在。”

0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似乎是对叶嘉莹的宿命式的注解。

诗词承载了她人生的忧患,而她也用一生为诗词续命,在万千个学生心里埋下了诗歌的种子。


叶嘉莹曾提出过一个词:“弱德之美”

所谓弱者,只会趴着任人鞭打;所谓弱德,即是在苦难之中,依然有所坚守,在命运的重压之下,从容地走完自己的路。

她说:“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

一生跌跌撞撞,踽踽独行,叶先生不是大树,而是风中的芦苇。

诗心映世,风范长存。

致敬、缅怀!叶嘉莹先生千古!

1条评分金币+15
jjybzxw 金币 +15 优秀文章,支持!n神马都是浮云 2024-12-0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91015
金币
15409
道行
39038
原创
108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4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12-08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叶嘉莹的传奇一生

2024年11月24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0岁。她的离世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无数热爱古典文学的人们的巨大遗憾。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以其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广泛尊重。然而,关于她“没有爱情”的说法,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本文将深入探讨叶嘉莹先生的生平,揭示她的真实情感世界。

早年生活与学术启蒙
叶嘉莹,别号伽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平(现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家族背景显赫,祖上是满族叶赫那拉氏,与慈禧太后和词人纳兰性德出自同族。叶嘉莹的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母亲李玉洁在女子学校任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叶嘉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据记载,叶嘉莹3岁开始认字,背诵诗词,6岁时家里请老师专门教她研习《论语》。在书香的浸润下,她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小小年纪的她就创作了诗作《秋蝶》,文笔虽稚嫩,但却具有独特的韵味。1941年,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主攻古典文学。然而,她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踏入中华大地,叶嘉莹的父亲随国民政府西迁,很快与家人失去联系。母亲带着叶嘉莹姐弟艰难度日。北平沦陷后,17岁的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1941年,叶嘉莹的母亲因患癌症在天津做手术时感染败血症,不幸去世。这对年轻的叶嘉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在母亲去世后,写下了8首《哭母诗》,其中一句“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痛。

学术生涯与贡献
尽管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叶嘉莹并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1945年,她从辅仁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多所中学任教。1948年,24岁的叶嘉莹在南京结婚,随丈夫赵钟荪迁居台湾。然而,到台湾不久,她就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打击——丈夫因政治原因入狱,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她的肩上。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叶嘉莹凭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执着,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她将生活的苦难与痛楚化作了一首首诗歌,如《转蓬》中写道:“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这首诗字字带泪,词词含悲,但写下就放下了,写下来就没那么痛了。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帮助她走出了那段黑暗的岁月。

1952年,丈夫赵钟荪出狱,一家人终于团聚。然而,家庭的重担并未减轻。叶嘉莹继续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同时开始了她的学术研究。1966年,她应邀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此后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在此期间,她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包括《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等,为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慈善事业与无私奉献
叶嘉莹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广泛赞誉。2018年,她将自己毕生积蓄365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支持古典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怀,也展示了她高尚的道德品质。

叶嘉莹先生的捐赠行为,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她的善举激励了无数人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情感世界的探讨
关于叶嘉莹先生“没有爱情”的说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现有的资料,叶嘉莹确实有过婚姻生活,但她的婚姻并不幸福。1948年,24岁的叶嘉莹与赵钟荪结婚,但婚后不久,丈夫因政治原因入狱,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尽管后来丈夫出狱,但两人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改善。据一些报道,叶嘉莹在婚姻中曾遭受家暴,这使得她对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失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叶嘉莹先生一生都没有爱情经历。在她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和追求。例如,在《转蓬》一诗中,她写道:“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她对女儿的深情,也透露出她对家庭的眷恋和不舍。此外,叶嘉莹先生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但我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叶嘉莹先生的情感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尽管她在婚姻中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她的诗词不仅是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她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正如诗人痖弦所言,叶嘉莹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看起来清秀柔美,实则有着极强的韧性。

传承与影响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不仅是在学术上的探索和追求,更是在文化传承上的不懈努力。她将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理解,通过教学和写作传递给了无数学生和读者。她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许多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叶嘉莹先生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学术界,她成为了连接东方和西方、贯通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桥梁。

2021年,叶嘉莹先生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她人格魅力的高度赞扬。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的严谨与执着,一个教育者的无私与奉献,一个女性的坚强与温柔。

结语
叶嘉莹先生的离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无数热爱古典文学的人们的巨大遗憾。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辉煌的学术成就,也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什么是真正的女性。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深思。

叶嘉莹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她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将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铭记她的名字,传承她的精神,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嘉莹先生,一路走好!
1条评分金币+5
jjybzxw 金币 +5 优秀文章,支持!n神马都是浮云 2024-12-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17075
金币
1223673
道行
1965
原创
2232
奖券
2226
斑龄
29
道券
6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2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4-12-08
  叶嘉莹先生的生平与诗词之路

  叶嘉莹先生,一位跨越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教育家、诗人,她的生命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诗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起伏。她的离世,不仅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更是诗词界的一颗璀璨星辰的陨落。

  战乱中的成长与启蒙

  叶嘉莹出生于军阀混战的1924年,自幼在四合院里长大,性格孤僻却对诗词有着天生的热爱。她的母亲和姨母是她的启蒙老师,让她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诗词的种子。16岁那年,她以一首《咏莲》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深沉与悲观,预示着她未来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学术与教学的辉煌

  叶嘉莹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顾随先生,深受其影响,对诗词的热爱更加深厚。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和深厚的学识,在台大、哈佛、密歇根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成为学生们眼中的神仙老师。她的教学风格独特,讲课随心而发,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坎坷的婚姻与人生

  然而,叶嘉莹的婚姻生活却充满了坎坷。她的婚姻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出于一种善心。丈夫的性格扭曲、无业游民,让叶嘉莹在婚姻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孤独。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强地支撑起了家庭,同时也在诗词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海外飘零与归国情怀

  叶嘉莹在海外飘零了几十年,但她始终心系祖国。她以交换教授的身份前往美国,后来又在加拿大定居。然而,无论身在何处,她都坚持用英文讲授诗词,努力将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播给世界。当她终于有机会回国探亲时,她激动不已,泪流满面。她深刻体会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更加珍惜每一次回国的机会。

  捐赠与奉献

  叶嘉莹先生一生节俭,却慷慨解囊,将自己毕生的积蓄3500多万元捐赠给国家,用于支持文化研究。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深感敬佩。她不仅用学识和才华照亮了学生们的心灵,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士”。

  “弱德之美”与风范长存

  叶嘉莹先生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她认为在苦难之中依然有所坚守,在命运的重压之下从容地走完自己的路,这才是真正的弱德之美。她的一生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她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的诗心映世,风范长存,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叶嘉莹先生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悲痛,但她的精神和学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她的一生是一部不朽的诗史,也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奋斗史。让我们致敬这位伟大的诗人、教育家和学者,愿她的灵魂安息!

1条评分金币+5
姜谷粉丝 金币 +5 感谢支持 2024-12-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