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骼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导致骨骼脆弱,容易发生骨折。以下是关于骨质疏松症的一些关键信息:
骨质疏松的原因:
1. 特发性(原发性):包括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2. 继发性: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如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等。
3. 其他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女性更高发)、年龄、种族、体质、饮食习惯、生活型态、内分泌疾病、长期服药等。
临床表现:
1. 疼痛:尤其是腰背痛。
2. 身长缩短、驼背:由于脊椎椎体压缩。
3. 骨折: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 呼吸功能下降:由于胸廓畸形。
治疗:
1. 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骨量。
2. 营养:保证足够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和蛋白质摄入。
3. 预防摔跤:减少骨折风险。
4. 药物治疗:包括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二磷酸盐、降钙素等。
5. 外科治疗:仅在骨折后考虑。
预防:
1. 均衡饮食:确保足够的蛋白质、钙质、维生素D和C。
2. 适量运动:增强骨骼和肌肉。
3.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过量饮酒。
4. 定期检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
饮食建议:
- 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豆制品、坚果、深绿色蔬菜等。
- 限制影响钙吸收的食物,如含咖啡因的饮料。
- 保证低盐饮食,减少钙的流失。
运动建议:
-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慢跑。
- 增加肌肉力量的训练,提高平衡能力。
生活注意事项:
- 预防跌倒,特别是在室内环境中。
- 避免高强度或高风险的运动。
- 对于已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补钙。
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通过适当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和改善病情。对于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及时的医疗干预和治疗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