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6阅读
  • 2回复

[奇观]中国最神秘的四合院,吃喝拉撒睡都在地下 [4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7411
金币
45200
道行
38014
原创
108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8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2-25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4-10-13) —


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地坑院,
有4000多年历史,
因为它具有建造成本低、冬暖夏凉等特点,
许多黄土高原的居民吃喝拉撒睡都在其中,
但因不再满足现代人需求、极端天气等缘故,
已被大量损毁和荒弃。
80年代起,由于不允许新挖地坑院,
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正在渐渐消失。




上:三门峡的地坑院群;下:朱家地坑院
在地坑院出生长大的90后女孩朱十七,
在2020年辞去城里工作,回到老家,
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拯救地坑院。
2023年,她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
林君翰、Lidia Ratoi和Olivier Ottevaere合作,
带着上百位学生与当地工人,
对家中的百年地坑院进行了改造,
花费上百万。
传统挖窑洞的方式,改为了砖砌;
窑洞间打通,顶部开了天窗;
庭院中央,用3D打印造了一座多功能花园;
院子上方,盖上了一张巨大的“网状屋顶”。
改造完成后,村民们将在这里
举办婚礼葬礼、聚餐、演出、休息……






改造后的朱家地坑院
中国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的建筑师林君翰,
已扎根中国乡村近20年,
做了20几个项目。
他从乡村建筑学到很多,
“建筑表达的是生活,
农民建房子,非常聪明、有创意。”




屋主朱十七(上)和建筑师林君翰(下)接受“一条”采访
编辑:宋 爽
责编:倪楚娇






朱家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王村
朱家地坑院,坐落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王村。这里位于河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的交界处,海拔1000多米,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
上午,我们和屋主朱十七约在朱家地坑院旁见面,她带我们先到村里逛逛。初秋时节,村里的苹果树、野柿子树结满了果,村民们在屋旁晒着玉米。






地坑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中国却很少有人知道
过去,西王村家家户户都住在地坑院。这种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中国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陕西省和河南省三门峡市,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河南三门峡如今仍有上百座地下村落,接近万座地坑院。
地坑院的建造和普通楼房相比并不复杂:先向下挖一个深六七米,长宽十来米的深坑,以坑为院,再向坑的四壁挖10-14个圆拱形窑洞,作为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畜圈等等,其中一个窑洞凿成斜坡与地面相连,作为入口。




上:十七带我们从斜坡通道进入地坑院;下:窑洞内部
在条件相对艰苦、物资相对匮乏的黄土高原,地坑院凝结着当地村民的智慧。
一是节省人力物力成本。“那个年代农村家庭孩子比较多,生活条件比较差,老一辈人没有多余的钱财、能力去给这么多孩子准备住处。而修建地坑院几乎是不需要花费任何费用的,农闲之时,一年半载就能完成。”十七告诉我们。
二是地坑院冬暖夏凉。三门峡四季分明,夏天接近40度,冬天最低能达到零下十几度,降雪量大。“而地坑院里面一年四季都在20-25度,夏天不用开空调,冬天不用开任何取暖设施。”
十七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很多地坑院的视频,收到最多的问题是,下雨会不会被淹?这样的顾虑,古人早已考虑到。“三门峡属于半干旱气候,很少下雨,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即使下雨了,每个院子的中间都有一个大水槽,雨水流到水槽里,慢慢渗透到地底下。4000多年来我们都是这样去排水的。”




上:地坑院中的生活场景
下:十七和村民在地坑院中做大锅饭
十七是90后,在地坑院出生长大。她家的地坑院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传承了几代人。儿时,院子里住了5户人家,她和父母、大伯一家、五叔一家、还有两个邻居,大约20来口人,一家两口窑洞。
在她的记忆中,儿时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地坑院发生的。“在很多人看来,地坑院非常奇特、珍贵,但对于村民来说,它就是我们的家。”
日常生活、婚丧嫁娶、歌舞表演都在地坑院里进行。她最怀念的,是过年过节的热闹场景。院子里几家人互相帮衬着,一起贴窗花、蒸馍、炸年货、吃团圆饭。




十七在村中拜访了一座还在住人的地坑院,
屋主的孩子都去了城里,只有她和老伴还在这里居住
大约20年前,村民们开始逐渐搬离地坑院。有人去了县城,有人在平地上盖起了普通的楼房,有人“退宅还田”,也就是把宅基地填平,种苹果、玉米等经济作物。十七也是在那个时候搬出去的,此后,她家的地坑院空置了十几年。
没人维护的地坑院,开始倒塌、长满杂草。尤其是2021年河南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水灾,绵绵不断的雨水连下了快两个月。“地坑院虽然不怕被淹,但怕淋阴雨,渗透时间长的话,就会从里边往外边塌。”
早在80年代,当地就不再允许建造新的地坑院了。“因此地坑院是不可能复制的,如果不去保护它,可能就慢慢消失了。”
西王村原本有108座地坑院,但现在住人的只有不到十座。2020年的冬天,十七从县城回到村里,搬进了另一座地坑院。她在村中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他惋惜地告诉我,现在村里边都没人了,年轻人都搬走了。”也是在那一刻,十七下了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地坑院,拯救家乡。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
有一张飞行员拍摄的地坑院的照片
中国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的建筑师林君翰,是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他从近20年前起就开始关注中国农村建筑,几乎到过中国每一个省份,做过超过20个改造项目:广东琴模村学校的操场看台、湖南湘西昂洞村的卫生院、云南双河村的社区中心……
几年前,香港大学的明德基金会联系到他,想要资助他进行一处传统建筑的改造。他提议了地坑院,早在读大学时,他就在一本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书中读到了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


地坑院中通常有1-2棵高出地面的树: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五六年前,他开始做地坑院的调研。他还记得第一次亲眼见到地坑院的欣喜:“我在地上走,突然看到了一棵树的树冠,我想,这是什么东西,走近才发现,底下有一个院子。”
在去了50多次三门峡后,林君翰联系到了十七。“她非常特殊,是村里少有的还住在地坑院中的年轻人。她家也是村中保护得最好的地坑院之一。”十七答应了提议,并提出要求:希望把自家地坑院改造成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


林君翰采用了当地传统“箍窑”技术,
从底部向上堆砌砖块,最终在顶部交汇,形成拱形
建筑改造耗时一年多,花费超过一百万。其中,林君翰主要做的是地坑院主体的改造。
一个是将传统的先挖坑,再在坑壁挖窑洞的方式,改为了先挖坑,再在坑中用砖砌窑洞。这种方式可以防止落土,保持窑洞内的卫生与安全。
砌窑洞的红砖,是用当地粘土做的。在林君翰看来,使用当地材料非常重要:“当今最不环保的行业之一就是建筑。很多人装修房子,先选择要什么窗户、什么结构,然后从各个产地运过来,在我看来这不是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殊性在于,它们只用附近有的材料,这样才能形成当地的特殊文化。”




上:打通窑洞是最难的部分,花了好几个月才做好
下:设计团队和村民在窑洞大厅中聚餐
朱家地坑院共有12个窑洞,每个窑洞原本是独立存在的。林君翰选择将西边相连的三间打通,形成更宽敞的半开放大厅。这里可以容纳上百人,未来,村民可以在这里开会、聚餐。




从地面上可以看到不同形状的天窗
为了解决传统地坑院通风差、阴暗、潮湿的问题,林君翰在每个窑洞上开了不同形状的天窗。“有一个天窗下面是圆的,上面是方的,就像中国古代的钱币。”
在最初的方案中,林君翰本计划改变原有卫生间和厨房的位置。
但考虑到风水问题,十七提出了异议:“地坑院每一个窑洞的位置都不是随随便便定的。主窑的位置根据主人的生辰八字来定。我家的院子以北为主窑,那卫生间就在西南角,入口在东北角。”


花园设计图纸:窑洞中挖出的粘土,被用作种花的土,蓄水池的雨水可以用来浇花




上:花园的形态灵感来自于古罗马斗兽场
下:3D打印的灶台
来自罗马尼亚的建筑师Lidia Ratoi,和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的团队合作,在地坑院的中央建造了一座3D打印的阶梯式花园。
“这些台阶有不同的作用,它们可以是花盆,可以是坐席,也可以是村民举办活动时的舞台。”Lidia向我们介绍她的设计。地坑院改造完工那一天,十七邀请来了母亲和母亲的朋友们,在花园中央进行了一场锣鼓表演。
Lidia还特意在台阶上建造了三个灶台,灵感来源于当地独有的“穿山灶”。“这种灶台是一长排的,通常有5口、7口或者9口。底下连通,只需要在一个灶口点柴烧火,整个灶台所有锅都可以做饭。红白喜事做大锅菜的时候,效率很高。”




大网上放了三个圆环,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色
来自比利时的建筑师Olivier Ottevaere,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他在地坑院上方盖上了一张“大网屋顶”。“我想在创造一种封闭感的同时,保持它的开放性。网也有遮阳的作用,在下面生活会更舒适。”




改造完成后,建筑团队和村民在地坑院中聚餐、庆祝
在林君翰看来,自己的设计通常只有一两个简单的动作。
“我想做的不是revolution(革命),而是evolution(进化)。很多建筑师,他们想要的是全新的东西,但我觉得我们可以慢慢地去改变。”
“通过我的改造,我希望表达的是,所有的地坑院、传统建筑可以改变,改造的方法可能不同,但都可以进步。”




林君翰在中国农村
林君翰小时候住在农村,父亲是农民。他非常怀念在大自然中的生活。“不用手机,不上网,很自由。”
八岁时,他跟着父母去到美国。最初他在耶鲁读医学、在医院工作,一直对建筑不怎么感兴趣。直到快毕业时,一位同学带他去上了一节建筑课,他深受触动。他意识到,建筑其实不止是空间材料,也可以是生活的延续。


林君翰近年来在大陆农村研究的民居
上:香格里拉玻璃房;下:侗族木屋
2006年起,林君翰一直扎根中国。他先做了一些城市里的项目,后来兴趣渐渐转移到了农村。“我觉得农民建房子,有时候并不漂亮,甚至有点奇怪。但后来越研究,越发现他们很聪明、很有创意、很多元,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比如,林君翰发现,在高海拔的香格里拉,藏民们会用玻璃与钢结构建房顶,这样既可以将冷空气阻挡在外,又可以引入阳光,解决了室内的保温问题。


金台村住宅,每一户都有屋顶农场


金台村村民生活
在他看来,传统建筑仅仅是保护还不够。“一定要改造它,让它活起来,建筑表达的是生活。”
“如果我们要保护文化,也可以用建筑改造反过来去思考我们的生活。把历史连起来,越来越进步。”
2017年,他为受到地震和泥石流灾害的四川金台村进行改造。金台村处于旅游线路上,造好的22栋住宅除了每家每户有个屋顶农场,一楼的门前还有个半开放的空间可以用来开小商店。


装进“大喇叭”楼梯的裕庆楼


竖起“塔”的镇春楼
2020年的福建土楼项目,他在一栋土楼里装上了“大喇叭”一般的木楼梯,在另一座荒废已久的土楼里,建起了一座12米的木塔。改造完成后,不仅村民和孩子们爱在这两座土楼里休息、玩耍,还有外地的商人特意跑来参观,建议投资把土楼变为民宿、酒店。
未来,他也计划一直待在国内。“中国很特殊,它发展很快,有很多新的想法,但它同时也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它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这是一件好事,未来很有希望。”


2条评分金币+33
厨爹 金币 +3 - 10-13
wowoni 金币 +30 - 10-1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11949
金币
1177112
道行
1965
原创
2211
奖券
2223
斑龄
29
道券
59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06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2-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13
  地坑院,作为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智慧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坑院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朱十七和建筑师林君翰的合作,为地坑院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通过现代化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地坑院的居住条件,还将其转变为村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使其重新焕发了生机。

  以下是对地坑院改造项目的几点总结:

  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改造项目保留了地坑院的传统特色,如窑洞的形状和布局,同时引入了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如砖砌窑洞和3D打印的花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2. 功能的提升:通过打通窑洞、增加天窗等方式,改善了地坑院的通风和采光条件,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

  3. 社区活动的场所:改造后的地坑院成为了村民举办婚礼、葬礼、聚餐、演出等社区活动的理想场所,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4. 文化传承的载体:地坑院的改造不仅保护了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也为后代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5. 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改造项目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使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工艺,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6.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林君翰教授的项目展示了建筑师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推动社区发展中所能发挥的影响力。

  地坑院的改造项目不仅是一次建筑实践,更是一次文化传承和社会创新的尝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平衡传统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范例。通过这样的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历史,同时为未来探索更多可能性。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10-1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7411
金币
45200
道行
38014
原创
108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8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2-2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0-13
冬暖夏凉的四合院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