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佛教文化从西域入中原的东渐之旅,也承载了佛教汉化后西渐的反流。这里,石窟群星罗棋布,如同历史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云崖寺石窟,那温润慈悲的佛像,静谧安详的姿态,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如水的悲悯,将庄严与柔美融合得恰到好处。南石窟寺,光与影的交织,红色砂土的映衬,赋予了流光溢彩另一种诠释。是自然赋予了佛别样的魅力,还是佛选择在这里不动声色地妆点自己?这,或许是一个永恒的谜题。
泾川的百里石窟长廊,西起王母宫石窟,东至太山寺石窟,600余个窟龛,如同佛的记忆,被岁月的河流冲刷,却依旧清晰可见。华亭的石拱寺石窟,虽然造像所余不多,但那些静坐安详、目光慈悲的佛像,依旧熠熠闪光,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庄浪的八大石窟群,从北魏至宋代,跨越了千年的时光,形成了今天的云崖寺、红崖寺等寺群。这些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见证。
平凉的石窟群,近以千计,然而有造像的石窟不足百处,更多的石窟则为空窟。这些空窟,并非“废窟”,它们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佛教传入平凉年代久远的见证。古印度的支提窟,僧侣的禅窟、僧寮窟,形制多样,有的高十余米,有的窟窟相连,绵延数百米,有的开凿竖井攀缘到悬崖洞窟。
这些空窟,真实地折射出佛法传入平凉的悠久历史和古代平凉的佛教发展之盛。它们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见证和历史“活化石”。也许这些带有残缺的佛像并不符合你对“高颜值”的认知,但佛的美,在骨不在皮。每一个石窟背后,都藏着千百年前不远万里在山崖上一个挨一个凿窟修行的僧侣们的虔诚与汗水。
这些人,或为寻求解答内心困惑、或寄希望于借此改变他人或自己,他们来到心中所想之地探索与经历,苦也好,悟也罢,参禅也好,无果也罢。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然够美。平凉的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见证。在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千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