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浙江宁海的渔民王明明和他的父亲在象山港尾的宁海湾中央山岛附近捕获了一条重达4.8斤的野生大黄鱼,这条鱼最终以26600元的价格售出,成为了当地新春第一网的喜讯。这条大黄鱼体长67厘米,通体金黄,被捕获时还活蹦乱跳,并偶尔发出“咯咯”的叫声。王明明的父亲,一位有40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介绍,野生大黄鱼与养殖大黄鱼相比,体态更修长挺拔,因为它们在海洋环境下大范围、长距离的巡游,鱼尾的活动量更大,而养殖大黄鱼体型则显得较为富态,鱼肚子圆鼓鼓。
野生大黄鱼因其稀缺性而价格昂贵,被称为海里的“土豪金”,而且体型越大,价格越高。一般野生大黄鱼一年只能长七八两,生长速度较慢。近年来,王明明父子平均每年都能捕获两条4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而且他们注意到,近3年来在宁海湾海域捕获4斤以上大黄鱼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可能反映了近岸的水质环境正在改善。持续实施的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政策对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起到了重要修复作用,生态效益越来越明显。
此外,对于野生大黄鱼的高价,有分析认为,除了其稀缺性外,还因为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在口感上有明显差异。野生大黄鱼肉质细腻、清香无异味、脂肪含量低,而养殖大黄鱼则可能带有土腥味和异味、身型滚圆、肥腻、肉质松散。因此,尽管养殖大黄鱼产业填补了市场供应的空白,但野生大黄鱼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