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期制度
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养育了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它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域广阔,水系丰富,其流域面积占了我国淡水资源的50%,可以说长江对我国的意义无比重大。
另外,长江还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最大宝库,历史上最大的长江捕捞量,是1954年,那年的捕捞量达到了45万吨,是全国淡水捕捞总量的60%!长江中的大量渔业资源给老百姓带来了食物和经济发展,上个世纪,长江沿岸的百姓几乎都是靠长江生活。
然而长江虽然滋养了百姓,让长江流域的经济蓬勃发展,但得到的却是衰退的结果。沿岸工厂的排污,老百姓的生活废水以及各种农畜业废水,导致长江的水系遭到了污染;肆意的砍伐树木,又导致了水土的流失;日渐频繁的航运活动,不但带来了污染也惊扰了河中的水生生物;水电工程的建设,挡住了各种洄游性鱼类的繁殖之路;渔民无节制的滥捕滥捞,使得河中无论大鱼小鱼都一度绝迹,鱼类根本没机会恢复种群。
在这些巨大的威胁之下,长江的天然资源捕捞量迅速下降。上面我们说过1954年一年就捞了45万吨渔业资源,然而从1956-1960年就下降到了26万吨,此时大家还没有当回事,就以为是自然情况,结果到了20世纪80年代,捕捞量就变成了20万吨,到了2003年,捕捞量直接只有10万吨了,下降速度触目惊心。
不止是捕捞量下降,鱼类的种类也减少了。20世纪60年代,长江的常见经济鱼类有50多种;到了70年代,变成了30种;进入90年代后,只剩下了20种左右。
这些赤裸裸的数据都说明长江的渔业资源快速的衰退,大部分鱼类的种群都岌岌可危,经济鱼类资源走向了枯竭。
为了缓解这个情况,让长江的渔业资源得到恢复,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会同沿江各级渔政渔监管理机构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涉及长江沿岸的经济,捕捞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情况,长江鱼类的情况,最终在2001年向国家农业部提出了实施长江春季禁渔的举措。
春季禁渔很快开始了实施,根据不同流域鱼类的繁殖季节和生长周期,在每年的2月1日至4月30日和4月1日至6月30日,在不同流域实施不同时间的禁渔期。这项举措无疑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这样只能让一代的鱼有所缓解,但鱼类想要恢复种群,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代。我国科学院方面表示,长江流域的鱼类通常以鲢科、鳙鱼、青鱼和草鱼为主,而这些鱼类的生长周期通常需要4年才能繁殖,因此想要真的让渔业资源恢复,起码要让它们繁育个2代-3代以上。
于是经过协调和研究,最终在2019年12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会确定:
从2021年1月开始,全面实施长江、汉江干流武汉段禁捕工作;根据保护实际,武汉各区可对其他水域依法设立禁渔期、禁渔区,武汉计划在长江汉江干流武汉段禁捕10年。
我们熟悉的“长江十年禁渔”由此开始。这个制度有效吗?非常有效!从那之后,每年都有珍稀鱼类重新被发现的新闻被报道,虽然很多长江特有物种还是没来得及就灭绝了,但其实大部分的水生生物得到了喘息。
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今天的主角——鳤。
神秘物种“鳤”再次现身
近几年来,每年都会有鳤鱼的发现报告。
2021年,武汉新洲生态环保志愿者徐建利和同伴在倒水河开展生态巡查时,发现了两尾疑似鳤鱼的物种。因为已经消失了很多年,被研究者们认定已经区域性灭绝,因此徐建利一开始并不敢确定,最终经过DNA测序,他才确定这两尾鱼真的是消失已久的!随后他们将鳤鱼捐给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馆。
你瞧瞧,发现了就捐献给科研机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2022年6月17日,鱼类科研工作者王新越在府河流域孝感段发现了一尾鳤鱼,这尾鱼成为了孝感市第一尾鳤鱼样本,具有重大的意义。
2024年3月,还是鱼类科研工作者王新越,他在在府河流域孝感段进行鱼类科考调查时,再次发现了一尾体长42厘米,420克的鳤鱼。这是他第二次在府河孝感水域发现该物种的记录,让孝感实实在在涨了面子,说明当地水系恢复得很好。
鳤鱼
鳤鱼对我们来说可能很陌生,在对居住在长江流域,曾经从事过捕鱼行业的中年人来说,它们可能是以前美好的记忆。
虽然鳤鱼的最大个体仅达10余公斤,基本都是0.5-1公斤的个体,但它们肉质细嫩,味鲜美,非常受欢迎,往往可以卖给好价钱,可惜越来越难抓到它们,让它们最终成为了历史。
鳤是是鲤科鳤属的淡水鱼,其民间别名还有名金刀鱼、竹四鱼、刁子、麦秆刁、昌刁和刁杆等等。从这些别名看,我们就知道它们的体型肯定更杆一样,身体圆筒状且细长,它们的嘴很小,吻部尖锐;背鳍很柔软无硬刺,起点约与腹鳍相对;臀鳍很短;尾鳍的分叉很深很明显;其身体是银色的,鳞片很有光泽,背鳍与臀鳍的基部都有点黄色,胸鳍和腹鳍基部有点红色,尾鳍基部则为黑色;背部有些蓝绿色。
虽然乍一看特别像瘦弱版本的鳡鱼,但考虑到身形和颜色分布,整体识别特征可以说还是特别明显。
它们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一些南部地区的淡水中,其是洄游性鱼类,因此人们兴修水利在长江沿岸设置了不少闸门和涵洞都对鳤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让它们无法有效的繁衍,如果它们可以好好繁衍,其雌鱼一次可以生4万-40万粒卵,虽然这些鱼卵是直接漂流在水中的,很容易被各种鱼类吃掉,但也比根本没机会生出来好。另外,水利设施让水流流速降低,而鳤只能在流水区域繁殖,在静水中不能繁殖。
另外水质严重污染也让鳤的后代出现了各种异变,从而进一步降低它们的成熟率;与此同时,捕捞还不间断的开展,使得它们一度被认为区域性灭绝了。
好在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严格实施,它们终于有了机会恢复。
曾经的长江三剑客
曾经,长江中的三种标志性的掠食性鱼类被称为“长江三剑客”,它们分别是鯮(zōng)、鳤(guǎn)、鳡(gǎn)这三种鱼。它们被称为“剑客”倒不是因为它们战斗力多强,而是因为它们的体态都很修长,算是一种戏称,然而想不到的是,这三种有着武侠小说般外号的鱼类,现在都真的像武侠小说一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其中鯮是最惨的,从21世纪开始后,它们就基本上绝迹了,虽然没被宣布灭绝,但已经很多年没有官方记录报道了。
其次是,鳤,尽管它们也一度绝迹,但好歹近年有些目击记录了。
情况最好的是鳡,时不时就有钓到超大鳡鱼的新闻被报道。
同鱼不同命,只希望它们都能有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