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古桥,除了声名显赫的“五里长桥”-安平桥之外,还有一座“海内第一桥”-洛阳桥,二者同为跨海梁式石桥,但洛阳桥历史更为悠久,若按辈分,还是安平桥的兄长呢。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至1152年,差着近百年呢!
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市洛江区与惠安交界处的洛阳江水道之上,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曾用名
“万安桥”,在它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
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故名。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由蔡襄主持修建,历时六年完成。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洛阳桥以开创性的工程技术,与鼎鼎大名的赵州桥齐名。它首创“筏型基础”桥墩,同时用生蚝巩固基础,科学及结合生态的筑桥方法,使洛阳桥经受了近千年台风、地震、战争考验,桥墩依然坚固。
洛阳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731米,宽4·5米。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
桥南有
蔡襄祠,桥北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
昭惠庙。
桥南、桥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
2021年7月25日,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五轮塔,坐落在南端桥头东侧,莲瓣纹、“金瓜型”束腰的线条、弧度,都呈现一种宋代石雕的优雅气质。
石雕武将守卫,身披坚甲、手执长剑。
十方塔,为中国楼阁式塔,三层塔身由上至下分别刻有“十方三世一切佛”、梵文及佛像。
距桥南大约200多米处的桥中间,有房屋、碑亭,石刻,还有几株大树,有文章称为
“中洲”。想必当初此地有礁石、沙洲之类,修桥时正好借其所用,可谓拾遗补缺、相得益彰也。
红砖厝称
中亭,历代以来,屡有修筑。门楣上“海内第一桥”的木匾,为清道光癸卯(1843年)郡守沈汝瀚书,原件为石刻,在展馆内展示。
“西川甘雨”石碑亭,始建于明代,为古代祈雨所在。
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
在中亭西北侧海石上镌刻
宋代刘泽书“万安桥”三字。 古书记载: “刘泽,闽人。善大字,尝书万安桥三字在海石上,径三尺许,有隼尾存筋之法。时蔡襄造桥不自书,泽书之。”
“万古安澜”,亦为宋代石刻。
桥面上可见一块
“晋惠交界”的石碑平铺在地。洛阳桥的南边为泉州洛江区,北边为惠安县,惠安是蔡襄母亲的故乡,蔡襄为了筹措建桥资金,与母亲卢氏带头捐资,带动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支持,造桥资金很快落实到位。
前二日自驾湄洲湾旁的G228国道,途中经过莆田城厢区东海镇的蔡襄文化园,也见到一座高大的蔡襄雕像。
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泉州洛阳桥。
蔡襄书法著名,字体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家,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两度出知泉州,忠于职守,勤政为民,促成泉州洛阳桥的建成,留下不朽的丰碑。《宋史》称“其惠在民者,深矣哉”。
走到桥北,路边界桩已是“惠安”字样。
大树参天,遮荫蔽日,树下坐着很多纳凉、休息的人,有游客,亦有当地居民。
彼时用手机地图截屏一图,身处桥北头位置。
洛阳街
洛阳桥北通达洛阳街,这里是
中国传统村落万安村。
街道两边房屋看着比较新,红砖建筑,闽南风格,夹杂南洋元素。
牌匾:中国传统村万安村;橙色标志:
泉州海丝文旅小镇-洛阳古街导览图
西晋年间,永嘉之乱,许多中原人士南渡避难。洛阳有些世家大族就到了洛阳江边。这也是泉州最早聚集的人群之一,泉州的发展也是始于此时。缘江而居的人们,看着这里的地形与洛阳相似,加之思念故土,于是把江称为洛阳江,万安渡口附近聚集地就也叫成了洛阳,即现在的泉州洛阳镇。
北宋中期,泉州成为繁华大港,洛阳江则成了泉州城向北发展的天然障碍。随着洛阳桥的建成,屏障消除,洛阳街便成了旅客南来北往的海上交通要道,逐渐发展成为繁华集镇。
洛阳街古时属晋江县洛阳铺,
与洛阳桥相连,俗称“三里街两里桥”,是厦门至福州的必经之道。洛阳水上交通尤为方便,在桥头、海尾及吴厝祠堂埕脚设有3个码头。由于是交通要道,商贸发达,这条街上当时开着许多商铺。
骑楼式建筑,花瓶式阳台栏杆。
这里也有浔埔簪花围佩戴,此刻没有客人,正好体验一把,也不枉到泉州一游。
逛罢洛阳古街,原路返回,再度走过洛阳桥。
太阳已然西斜,水面波光粼粼,洛阳桥畔一派安宁、祥和。
网上照片,空中俯瞰洛阳桥,唯美、壮观,“天下第一桥”是也。
溜溜达达,不紧不慢,用时不足二小时。回到景区停车场,又见一句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