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年轻人的生育率持续下滑,新生儿数量屡创新低。
而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开始接连出台激励生育的政策,但效果都不太明显。
因此就有专家提议,限制不生育者的继承权,来刺激年轻人生育。

该建议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和热烈讨论。
那么面对持续走低的生育率,国家是否真的要“动真格”?为何专家会提这样的建议?

我国生育率低迷原因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高达30‰以上,那是一个“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
为了应对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挑战,中国毅然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以其强大的执行力,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速,但也让不少家庭因“超生”而历经波折。

时间流转至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中国的生育观念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95后乃至00后已逐渐成为生育的主力军,但他们面临的生育压力却远非前辈们可比。

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科技的进步,使得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而城市化的加速则进一步推高了生活成本,尤其是结婚和育儿成本。
曾几何时,结婚只需“两情相悦”和简单的“三转一响”,而今,房子、车子、彩礼以及“三金”几乎成了婚姻的标配。

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这些物质条件无疑是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在房价高企的一线城市,即便是首付也足以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因此,不少年轻人选择推迟结婚甚至不婚,更别提生育多个孩子了。
此外,教育成本的攀升也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内卷”严重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投入巨资报班培训。

这种“鸡娃”现象不仅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毕竟,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已经如此高昂,更何况是多个孩子呢?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的生活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生活品质,他们不再将生育视为人生必选项,这种观念的转变,无疑对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生育模式构成了挑战。

面对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生育,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到实施三孩政策,再到出台各种生育补贴和育儿假政策,无不体现了国家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可相关部门的一则调查数据,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原来在成都某妇产医院的4万名新生儿当中,约有两万都是二胎和三胎,并且产妇的年龄都超过了35。

这表明,在国家推行二胎和三胎政策后,积极响应该政策的仍然是80后和70后,而当前的生育主力军90后和00后对此并不热衷。
对此有些专家坐不住了,直接提出了一项比较激进的建议。

“专家”的建议
对于生育率下滑这一问题,政府及社会各界几乎想尽了办法,可部分“专家”的建议却引发了广泛争议,甚至被公众贴上了“奇葩”的标签。
近段时间,经济学家马光远提议通过限制躺平一族的继承权来“激励”生育,即未生育子女的年轻人将无法继承父母的遗产。

这一建议看似是出于提高生育率的考虑,实则触及了法律与人权的底线,继承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行使不应受到生育行为的约束。
生育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应成为衡量其社会价值或权利资格的标准,将生育与继承挂钩,不仅违背了人权原则,也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多元化生活的价值。

除了限制继承权外,还有“专家”提出了更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建议,比如有的建议对未生育者征收“生育税”,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迫使其改变生育观念;有的则提出给予多生家庭高额补贴和优先权,却忽略了这些措施可能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这些建议之所以被视为奇葩,是因为它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分裂。

同时,此类奇葩建议的出现,也反映了部分“专家”在解决生育率问题时的急功近利心态和缺乏深思熟虑的考量。
他们可能忽视了生育率下降的复杂成因,包括生活压力、教育成本、职业发展、观念变化等多个方面。

单纯依赖强制措施或利益诱导来推动生育,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引发更多社会问题和不满情绪。
真正需要的措施
其实除了那些不靠谱的专家之外,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和生育率持续下滑的现实,社会各界尤其是两会委员及人口专家们纷纷贡献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生育环境的建议与方案。

在众多建议中,直接的经济补贴措施尤为引人注目,从武汉地区对三孩家庭实施每年1万元的补贴政策,到全国多地推出的多孩家庭补贴政策,这些实践不仅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也为提高生育率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专家进一步指出,通过减免多孩家庭的个税和社保,能够进一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让年轻父母在决定生育时少一份顾虑。

但要真正激发年轻家庭的生育热情,还需从更广泛的层面进行改革,人口专家梁建章的提案便是一个全面的蓝图,他提出的百万生育奖励计划及其配套措施,如现金补贴、个税社保减免、购房优惠、增加托育资源以及延长产假与陪产假等,无疑为提升生育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这些建议不仅考虑到了家庭的经济压力,还兼顾了女性在职场中的权益保障,以及婴幼儿照护的迫切需求,展现了前瞻性和人文关怀。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高生育率并非一蹴而就,更不可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正如有识之士所强调的,改善职场环境、保障女性权益、加强育儿支持以及平衡人口数量与素质的关系,是提升生育率的根本所在。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施策、多方联动的系统解决方案,既要解决眼前的经济压力,也要着眼于长远的社会发展。

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托育设施的投资,建立覆盖广泛、质量可靠的婴幼儿照护体系;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改善女性员工的工作环境,确保她们在生育后能够顺利回归职场。
同时,教育系统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为家庭创造更加宽松的育儿环境。

结语
提高生育率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政策措施,我们有望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生育和养育的社会环境,从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带来的挑战,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