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勃夫(Kampf),1864年9月28日诞生于德国阿亨(紧邻法国边境),于1950年2月8日在卡斯特罗波—劳克塞尔(位于德国鲁尔区)安详辞世。他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庭艺术氛围浓厚,父亲是具有艺术才能的摄影师,母亲则是比利时人,长兄自幼便投身于艺术领域。康勃夫的艺术之旅起步较晚,15岁才正式步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殿堂,师从阳森、弗尔贝格及格伯哈特等艺术大师。早年,他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21岁时创作了《最后的供词》,27岁即留校执教,并于1915至1925年间担任柏林美术学院院长一职。
然而,康勃夫的职业生涯在纳粹上台后发生了转折。他加入了纳粹党,成为希特勒极为赏识的画家之一。1939年,其代表作入选慕尼黑《伟大的德国艺术》画展,并被帝国总理府珍藏,同年还荣获了由希特勒亲自颁发的“德意志帝国鹰盾勋章”,这是当时德国学术与艺术界的至高荣誉。在第三帝国期间,康勃夫创作了大量纳粹领袖肖像、历史事件画作及插图作品,如《戈林像》、《冲锋队的火把游行》等,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
尽管在纳粹政权中地位显赫,但康勃夫在战后因纳粹党员身份遭受了清算,这极大影响了他的艺术声誉。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德国艺术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前曾是多个艺术协会的重要成员。
康勃夫的素描技艺同样卓越,其作品早在1912年就被德国美术史论家汉斯·辛格教授收录在《素描大师》这一权威著作中,该书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珂罗版印刷技术,展现了包括康勃夫在内的十位德国画坛巨匠的素描精华。值得一提的是,康勃夫的素描作品占据了该书的第十与第十一卷,足见其素描艺术之深厚造诣。
此外,康勃夫的弟弟欧根(Eugen Kampf)也是一位杰出的风景画家,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担任教授职务,兄弟俩在艺术领域均有着不俗的成就。
康勃夫的艺术影响深远,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就曾受教于其门下,深受其素描与油画技艺的熏陶。徐悲鸿珍藏的康勃夫作品,如《包厢》等,至今仍在北京新街口豁口的徐悲鸿纪念馆中展出,见证着中德艺术交流的深厚历史。
综上所述,康勃夫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更是德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其素描艺术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临走前,“艺术名画”这些值得一读的美文还请您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