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6阅读
  • 1回复

[奇观]访龙门石窟,观大唐气象 [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144
金币
54851
道行
36950
原创
106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93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4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4-13) —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来洛阳,龙门石窟是必去的,不然恐被人嘲为入宝山而空返。其实我早年来过龙门,但当时匆忙一行,加之学识积累不够,各窟扫一眼而已,没有真正领略龙门石窟艺术之美,这次重来,带有任务,自不能走马观花,能看到的洞窟看得格外仔细,更驻足漫水桥上,眺望龙门两山崖壁,那些如蜂巢般的大小窟龛随山就势、参差排列,加上山景水色,自是格外惬意,这篇访古记便也呼之欲出了。


龙门石窟西山众窟龛
01
龙门石窟,皇家之窟
龙门,又称伊阙。《水经注》有“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之说。古人见这里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认为唯有神龙可越,故此又称为“龙门”。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在洛阳建隋朝东京城,皇宫正门则天门正对伊阙,伊阙更被称为龙门了。


龙门“伊阙”摩崖石刻
在龙门开凿石窟,始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十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 1400 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石窟包括夹河而对的西山和东山两个部分,现存洞窟像龛 2345 个,造像 11 万余尊。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 50 多个,其中北魏的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等;唐代的代表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南洞和北洞(两洞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等。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代表洞窟有看经寺、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等。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如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等,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宾阳南洞,太子李泰为长孙皇后祈福所造佛像
北魏迁都洛阳后,进行一系列汉化改革,造像风格深受南朝士族审美的影响,崇尚以瘦为美,在龙门石窟开创了一种“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中国化的趋势,代表性的造像如宾阳中洞的佛像。到了隋唐时期,隋文帝、武则天等积极推动造像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造像的艺术性。隋唐造像的立体感手法使佛像显得高大雄伟,打造了众多经典之作。唐代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重要影响,还远及东亚的朝鲜、韩国、日本等国。


宾阳中洞,北魏时期“秀骨清像”式佛像
龙门石窟历史上曾被多次破坏,其中最严重的两次,一次是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如今龙门多处被毁遗迹都是此时形成;一次是民国时期修建龙门西山临伊河道路,炸毁大量山麓佛龛。民国时期由于日本、美国文物商人公开收购,引致民间疯狂盗卖佛像,石窟破坏严重,著名的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便是在此时被盗卖至美国的。


龙门东山高平郡王洞遭受破坏的佛像
02
大唐诸窟,盛唐气象
龙门的精品造像多在唐代。由于许多石窟破坏严重或难以靠近观看,又限于篇幅,这里简单介绍几座唐代石窟的造像题材与风格。
潜溪寺:又名斋跋堂,开凿于初唐。由于寺下有泉迸流,故名。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高、宽各 9 米多,进深近 7 米。主佛阿弥陀佛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和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小弟子阿难和大势至菩萨。


龙门潜溪寺佛像(图片来自《龙门石窟2》)
宾阳三洞:宾阳三洞中,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洞中主佛的服饰已非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是身着宽袍大袖袈裟。主佛释迦牟尼,侧侍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皆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宾阳北洞和南洞开凿时间为北魏,但主佛完成于初唐,北洞主佛为“剪刀手”佛像(阿弥陀佛),这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意志;南洞系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而建,主佛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充分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龙门石窟宾阳北洞的“剪刀手”佛像
万佛洞:以洞内雕有 1.5 万尊小佛而得名。其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题记,说明该洞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洞内主佛阿弥陀佛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系运用唐代浑圆刀法雕刻而成。其莲花宝座的束腰部位雕刻四奋力向上的金刚力士,与主佛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亦更显主佛之安详。
主佛背后有五十二朵莲花,其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俨然是不同姿态的少女的群像。五十二之数代表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洞内所刻之 1.5 万尊小佛像,每尊只有 4 公分高,洞内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 6 位体态轻盈、婀娜多姿的伎乐人正翩翩起舞,使整个洞窟呈现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洞口南侧的菩萨像通高 85 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呈“S”形曲线,姿态优美端庄,是龙门石窟唐代菩萨像的杰出代表。


龙门万佛寺主尊佛像及背壁的五十二供养菩萨像(图片来自《龙门石窟 2》)


龙门万佛洞窟口外南壁菩萨像(图片来自《龙门石窟 2》)
看经寺:该洞窟为龙门东山最大的洞窟,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平面方形,正壁和左右两壁下部雕高 1.8 米的传法罗汉 29 身(正壁 11 身,两壁各 9 身)。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应属禅堂窟,可能属于禅宗。罗汉像均保存完好,是唐代罗汉像的代表作。


龙门看经寺南壁的罗汉群像(图片来自《龙门石窟 2》)
擂鼓台三洞:传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率百官驾临龙门,亲自主持盛大的开光仪式,乐队便在奉先寺对岸的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擂鼓台旁的三个洞窟即为擂鼓台三洞。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武周时的禅宗窟,洞顶作穹隆形,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 25 尊高浮雕罗汉群像,罗汉像身旁各刻有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此洞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还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表明当时武则天与唐高宗为天皇天后并列的身份;擂鼓台中洞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武氏已成为女皇。擂鼓台北洞为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穹隆顶、窟顶的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洞内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像高 2.45 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台座之上;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前壁北侧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


擂鼓台中洞正壁一佛二菩萨像(图片来自《龙门石窟 2》)
03
奉先寺:龙门佛教艺术之巅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将佛国世界的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伊河东岸远眺奉先寺群像
奉先寺的开凿始于高宗初年,咸享三年(672)皇后武则天曾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功毕。雕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佛,其左右分别为大弟子迦叶、小弟子阿难、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以及天王、力士。老成持重的迦叶、温顺聪慧的阿难、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同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群体形象。


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及弟子、菩萨、天王像
主尊卢舍那大佛通高 17.14 米、头高 4 米、耳朵长达 1.9 米,以神秘的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显得睿智而慈祥。这尊卢舍那佛的形象是仿武则天的形象雕刻的,《大卢舍那佛龛记》就有“实赖我皇,图兹丽质”的记载。大卢舍那像龛大型艺术群雕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更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龙门奉先寺阿难与普贤菩萨像


龙门奉先寺迦叶与文殊菩萨像


龙门奉先寺天王与力士像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惠简洞。惠简洞是位于万佛洞南侧的中型洞窟,咸亨四年由法海寺僧惠简开凿。洞窟西壁正中为弥勒坐于高座之上,两侧雕出二弟子二菩萨。惠简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负责开凿大卢舍那像龛,故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阿难的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也被称为“小奉先寺”。


龙门惠简洞正壁倚坐佛像(图片来自《龙门石窟 2》)
与此相关的还有摩崖三佛龛。此窟中的七尊造像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中间主佛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头顶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


摩崖三佛龛中的未完成弥勒雕像
弥勒佛是“未来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武则天鼓励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则自称“慈氏”(即弥勒),摩崖三佛龛的开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不过随着武周政权的终结,摩崖三佛龛也中途停工。这组造像虽未完成,但为人们了解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4-1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3122
金币
1096143
道行
1951
原创
2163
奖券
2124
斑龄
28
道券
5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47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13

游览龙门石窟,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还可以感受到唐代繁荣昌盛的气息。在唐代,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

在龙门石窟,您可以参观到唐代的潜溪寺、宾阳南洞和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等代表性洞窟。这些洞窟内的造像无论是规模还是艺术风格都充分展现了唐代的气象。

潜溪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是唐代初期开凿的一座大型石窟。寺内有三尊大佛,中间为阿弥陀佛,两侧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这三尊大佛造像宏伟壮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宾阳洞是唐代开凿的一组大型石窟,分为南、中、北三个部分。其中宾阳南洞和北洞最为著名。宾阳南洞内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有弟子、菩萨和天王等造像,共计11尊。宾阳北洞内的主尊为卢舍那佛,两侧分别有弟子、菩萨和天王等造像,共计11尊。这些造像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充分展现了唐代的艺术风格。

惠简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是唐代晚期开凿的一座小型石窟。洞内有一尊坐佛和两尊胁侍菩萨,造像风格优雅精致,颇具特色。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中部,是唐代晚期开凿的一座大型石窟。寺内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卢舍那佛,两侧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这三尊大佛造像宏伟壮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游览龙门石窟,您可以领略到唐代的繁荣气象,感受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魅力。在这里,您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欣赏到精美的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93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直至清末,营造时间长达1400余年。石窟包括夹河而对的西山和东山两个部分,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经历了从北魏到隋唐的演变。北魏时期的造像风格受南朝士族审美的影响,崇尚以瘦为美,开创了“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到了隋唐时期,隋文帝、武则天等积极推动造像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造像的艺术性。唐代的佛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飘逸的石窟艺术风格。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材丰富多样,除了佛教主题外,还有许多世俗题材,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民间传说等。这些题材通过石窟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龙门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记录,为石窟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同时,龙门石窟也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希望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龙门石窟的国际影响力。

游览龙门石窟,您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石窟艺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在龙门石窟,您可以参观到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中洞,唐代的潜溪寺、宾阳南洞和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等代表性洞窟。此外,您还可以欣赏到龙门石窟的自然风光,如龙门两山崖壁、伊阙等。总之,龙门石窟是一座集历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石刻艺术宝库,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4-1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