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技术到智能技术,技术形态的快速迭代驱动了经济增长模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型。新时代以来,我国数字社会全面发展,数字经济从业人员规模加速扩大,职业类型更加多样,适应数字技能扩散的社会机制逐步建立,持续释放促进就业的潜能。
依托新业态,更灵活的新职业群体集中涌现。自动驾驶安全员、调饮师、整理收纳师、探店师、宠物训导师、游戏陪练师等新兴职业群体拓宽了青年的就业选择。《2023年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已经有17.5%的年轻人在尝试传统行业以外的新职业,58.5%的年轻人对新职业抱有强烈兴趣。
与在专业院校进行系统性学习不同,新职业群体的技能养成是个体化的,主要依赖兴趣驱动和朋辈互助。比如在直播行业,新人通常作为实习生、员工先进入其他主播的工作室学习,学习方式接近师徒制,包括话术、镜头感等技巧。积累了足够的技能和流量后,新人便可离开创业。不少对“二次元”感兴趣的年轻人,特别是从事文化创意行业的灵活就业者,直接借助虚拟社区和社交平台“拜师学艺”。在软件开发社区、游戏社区、网文创作社区,成员们都基于网络虚拟身份在上面提问、回答、创作,“学中做,做中学”,不存在学习、工作或交易场景的严格划分,技能养成速度加快。
新职业群体的崛起,折射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虽然我们目前难以直接计算出这些新职业经济贡献的确切数值,但低成本的学习交流机会降低了就业创业门槛,激发出更多人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区域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山东菏泽,牡丹农技师遍地开花,带动周边农户从事牡丹、芍药的种植批发,参与并见证当地牡丹产业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据介绍,当前,菏泽每个牡丹园都有自己的农技师,不少苗木繁殖培育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再比如,山东曹县已从粗放加工的表演服饰产业转型为集汉服原创、设计、展演和售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其产品出现在不少国际性的服装展示舞台上。
数字技术的社会应用深刻改变了职业结构,使新职业群体的劳动方式整体呈现出虚拟性、分散性、波动性三大特征。所谓虚拟性,即大量的劳动过程、服务交换和创新创业在看不到的虚拟空间开展。分散性指的是数字经济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且分工细致,市场回报也因此分散在参与协作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地区。至于波动性,则指受数字社会高度互联的影响,市场需求波动性大。数字劳动的这些特征,要求我们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创新思路、因势利导,在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中拓展就业新空间,夯实数字经济的社会基础,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让更多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