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12
- 在线时间33422小时
-
- 发帖29116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16708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1168
- 金币
- 16708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4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12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1-01)
—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湖泊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湖泊星罗棋布,形态各异。但最近二十多年来,这些高原湖泊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有的面积不断萎缩,有的持续不断增长,它们未来的命运又会怎样?要想有所预测,就要从这些湖泊的源头——冰川着手,因为青藏高原无小事,不仅是因为它高耸入云,还因为这里是除南、北极地外,世界上中低纬度最大的山岳冰川分布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针。冰川是如何形成的?所谓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经过多年积雪的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简单而言,冰川也就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要形成冰川,首先就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这其中包括雪、雾、雹等。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雪,随着年复一年的不断堆积压实,雪花会变成丧失晶体特征的粒雪,这是冰川的基础原料。之后粒雪又重新结晶变成更紧致的粒状冰,粒状冰再进一步挤压,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也逐渐减弱,历经数年到数十年时间,便形成了一种浅蓝色的物质冰川冰,当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冰川便诞生了。青藏高原上冰川的三种类型地球上的冰川总面积达16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其中两极的冰川几乎覆盖整个极地,称为冰盖冰川,占地球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中、低纬度高山区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尤其以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最为发达。其中喀喇昆仑山脉山势高大、宽阔,平均海拔达6000米,并不太长的范围内分布着4座8000米级山峰、25座7000米级山峰。同时受印度洋季风和西风带影响,这条山脉28%~37%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拥有世界山岳冰川中长度超过50公里的8条大冰川中的6条,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世界上山岳冰川的发育中心。其中喀喇昆仑山脉山势高大、宽阔,平均海拔达6000米,并不太长的范围内分布着4座8000米级山峰、25座7000米级山峰。同时受印度洋季风和西风带影响,这条山脉28%~37%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拥有世界山岳冰川中长度超过50公里的8条大冰川中的6条,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世界上山岳冰川的发育中心。比如中国面积最大、长度最长、冰储量最大的山岳冰川——音苏盖提冰川就在这里,它长约42公里,冰舌长约4200米,由4条巨大的支冰川和10余条规模不等的冰流汇合而成,面积达380平方公里,估计冰储量不少于116立方公里,换成成水量可达98.6亿立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固体水塔”,其融水注入叶羌尔河(塔里木河的上游支流之一)。不过喀喇昆仑山脉只是青藏高原上三种冰川类型中的一种,即亚大陆型冰川,这是一种介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之间的一种冰川类型,其降水、冰温、流动速度也介于上面两种冰川之间,其面积约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46%,是中国目前分布最广的一种冰川类型。除了亚大陆性冰川外,大陆性冰川是一种降水稀少、成冰温度较低,累积时间漫长的冰川,它基本处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因为气候干燥,冰川生成很慢,当然消融也很弱,冰层与地表冻结一起,冰川的流速也极为缓慢,平均每年仅移动数米到数十米,其面积约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32%。比如唐古拉山脉主峰的各拉丹冬冰川群就属于大陆性冰川,这里的冰川融水也是万里长江的起点。唐古拉山脉主峰的各拉丹冬冰川群就属于大陆性冰川,这里的冰川融水也是万里长江的起点。与大陆性冰川相对应的便是海洋性冰川,这是一种发育于降水丰沛的海洋性气候地区的冰川,冰川温度接近零度或压力融点,冰川补给多,消融也多,运动速度也较快,平均每年可达100米至500米,冰川作用都较强,在我国这类型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东段和川滇横断山脉。比如珠峰南麓昆布冰川,受印度洋上来的西南暖湿季风的影响,降雪充沛,积累快,消融也快。这三种冰川类型组成了中国庞大的冰川家族,据中国冰川编目统计,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8万平方公里,冰川冰储量5590立方米,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79. 4 %、84 %和81.6% ,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折合成淡水约有392 28×108m3,是青藏高原地表径流总量的108倍,初步计算,每年可提供冰川融水350亿立方米补给河流,所以青藏高原成为了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被誉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上的大事件:冰川退却但现在,伴随着灾害频发,“亚洲水塔”正在失衡。比如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的阿汝冰川冰崩事件。同时根据201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发布的首期科考成果:科考发现,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喜马拉雅山脉的拉轨岗日冰川消融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还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结冰期能量平衡假设,结合遥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发总量为每年517亿吨,相当于357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青藏高原重大自然变迁的信号,而源头就是冰川的大退却。冰川的消涨是揭示环境变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直接反映了区域的气候和水资源变化。冰川退缩是由于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速率大于积累速率引起的,也就是支出大于收入,导致冰川末端缩短或面积减小;对那些面积稳定或变化较小的冰川,冰川退缩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厚度减小或冰量减少上。对少量的前进冰川来说,则是与冰川积累区粒雪盆处降水量不均匀地增加,导致雪崩频发,冰川物质积累持续或突然增加,引起冰川末端的前进或跃动,或与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水增多,减少了冰川底部与岩石的摩擦力,进而引起冰川的运动速度加快有关。同时冰川的变化还与冰川规模、形态、雪被覆盖率以及周边的地质、地貌等密切相关。在当下全球气候普遍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都有明显的减少,有些甚至消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1980年以来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约11.5米,且全世界的冰川融化速度正在不断刷新历史最快纪录。青藏高原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川冰舌末端在大量消融同时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布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位于50个世界遗产区内的冰川可能将在2050年前消融殆尽。报告指出,此次监测世界遗产区内的冰川总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中低纬度冰川总面积的10%,大致“可代表”全球冰川的状况。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在青藏高原和西北的天山,比如中科院在对比两次冰川编目数据发现,50余年间中国的冰川储量减少约20%,面积缩小约18%。从区域尺度来看喀喇昆仑山的冰川面积,在1978~2015年间锐减了237.5平方公里。天山的冰川面积也减少了约18%,由于冰川快速退缩和减薄一些大冰川逐渐分化为多支小冰川,冰川的碎片化加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后退。冰川加剧消融的危机造成冰川大面积退缩现象的根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归结为人类滥用煤炭、石油等燃料引起的气候变暖。并强调应对目前全球冰川大面积消融的重要措施是大幅减少碳排放。如果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此次监测涉及世界遗产保护区内剩余的三分之二的冰川将会得到拯救。而对青藏高原上的冰川而言,冰川萎缩不只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冰体温度升高,冰川消融量大增,还跟人类工业排放的大量大气污染物随印度洋季风、西风带飘落到冰川上有关。这些污染物包括了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物质,原本洁净的冰川表面能够大量反射阳光,但这些污染物物质则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加剧了冰体温度的升高,消融随之加剧。美国宇航局发布的大气监测卫星图像也显示印度首都新德里上空污染十分严重,红点都是严重超标20倍的地方。科学家的模拟结果显示,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况下,到2045年青藏高原东部部分冰川将强烈消融直至消亡,到2050年全球大约1/4以上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50%。冰川萎缩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伴随而来的则是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愈加频繁。要知道,如果南北极的两大冰盖全部消融,其结果就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近70米,而我国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更是在海拔10米以下,这就意味着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的上百座大中城市的威胁很大,单一线城市就包括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和深圳等地方。当然,鉴于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体量远不如南北两极,尽管全部融化或许也不会让全球海平面增加多少,但全球变暖是同步进行的。而且冰川融化后,暴露出来的陆地和水面将会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进一步加剧冰体消融,形成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大洋环流,并最终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频繁。此外内陆地区一旦没有了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干旱势必席卷所有绿洲...。这一切,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