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13
- 在线时间33454小时
-
- 发帖29134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18401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1344
- 金币
- 18401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4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13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12-05)
—
相信大家小时候一定都背过中国历史的朝代顺序,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夏”。夏朝也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创立者大禹的治水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不过现在我国的考古发现,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夏朝真正存在过,尤其是在商代的文物中,也没有发现关于夏朝的记载。因此有人认为夏朝可能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朝代,商朝才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大禹治水画像)一、甲骨文上为何难觅夏朝踪迹如今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夏朝的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夏朝历史的文物。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清晰记载了商代的世系,这也和《史记》中的记录如出一辙,因此不再有人质疑商代的存在。对此有人表示之所以无法找到记载夏朝历史的文物,很可能是因为夏朝没有自己的文字。不过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夏朝时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夏篆”。(商代甲骨文文物照片)而且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要知道文字的演化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所以即便夏朝没有如同甲骨文一样成熟的文字,也一定有自己的文字。要知道书籍类文物保存本身就非常困难,因此找不到夏朝时期带有文字的文物是非常正常的。可是让考古人员疑惑的是,明明是相邻的两个朝代,为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从来不曾看到关于夏朝的记载。(想象中的夏朝)目前我们可以查到关于夏朝的记载,最早可见于《虞夏书》之中,这其实是《虞书》和《夏书》两本失传古籍的合称。这两本书大部分内容已经在西周之前散佚,残留的部分则被整理入《尚书》之中。(《虞夏书》照片)在这部分内容上,提到了大禹和启建立夏朝以及商汤灭夏的事情。不过因为这部分内容本不完整,而且现在流行的《尚书》中,很多内容都是东晋时期后人伪造的,因此这种记录无法证明夏朝的存在。不过在2008年,考古人员在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上发现了《尚书》的内容,其中一句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那就是“败西邑夏”。可以推测“夏”,应该是位于商西方的一个政权。随后考古人员顺藤摸瓜,发现在甲骨文中多次提及“西邑”,可以看出彼时在商政权的西方,还有另一个政权的存在,而这个政权很可能就是夏朝。(《史记》照片)而且夏朝这个称呼,其实是从《史记》开始确定下来的。司马迁之所以将大禹建立的政权称为“夏”,可能是因为大禹的母亲夏后氏,在之前这个政权可能并不叫这个名字。因此在甲骨文上找不到关于夏朝的记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就算甲骨文上有相关记载,我们也不一定能认出夏朝来,这一点不能作为否认夏朝存在的论据。(图文无关)二、古稀老人找到“夏墟”踪迹虽然通过古籍或是甲骨文的记载无法证明夏朝真实存在过,但无数考古人并没有放弃寻找夏朝。事实上想要证明夏朝存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到夏朝时期的遗址,这也是最强有力的证据。(徐旭生照片)1959年71岁的史学家徐旭生来到了河南省的河洛地区,目的就是寻找夏朝留下的遗址。而他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在《国语》上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徐旭生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一直都很好奇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在《史记》中有很多对夏朝历史的记载,可是除了书本上的只言片语,没有任何可以证明夏朝存在的东西。(《史记》)徐旭生坚信一个传承数百年的王朝不可能凭空消失,它一定会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夏朝的存在。也正是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他来到了河南去寻找神秘的“夏墟”。(二里头遗址照片)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助手来到偃师县的二里头村,他们站在一片农田边观察这里的地形。此时附近的一个农民还以为他们弄丢了东西便上前询问。徐旭生表示自己这次来是寻找夏朝的踪迹,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古时候的文物。谁知农民听后不以为然地表示,文物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这里在田间地头经常可以挖到陶片。徐旭生听到农民的话立刻兴奋起来,让农民带他去看看陶片长什么样子。随后在农民的带领下,他在田间随便扒拉了两下就发现了很多陶片,他还捡到了一个完整的陶器。(二里头遗址照片)他第一时间就联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让他们派人来到二里头村考察。这次他们在村民的引导下来到一个刚挖水塘的旁边,水塘壁上满是陶片,这一幕让在场的人都意识到寻找多年的夏朝遗址可能近在眼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考古工作人员对二里头村以及周边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最终他们判断这里有一个古城遗址,而且很可能是一个王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照片)这个重大发现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随后派遣大量考古人员来到二里头村进行发掘工作。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这座尘封几千年的古城重见天日。不过二里头遗址带给人们的惊喜还远不止于此,在之后长达50多年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这里有了很多新的发现。(二里头遗址)三、揭开夏朝的神秘面纱在对二里头遗址进行发掘期间,考古人员相继在周围发现了二里头1号以及2号宫殿基址。它们的形制规模和北京紫禁城十分类似,这也然考古人员进一步确信这里就是一个国家的王都所在地。在二里头遗址之前的都城遗址都是因地制宜的,可是宫殿基址的发现,证明这里具有规划性。这也推翻了之前很多外国学者提出的二里头遗址,只是一个杂乱祭祀中心的言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二里头遗址照片)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道路遗址,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道路遗址。城中的道路最宽的位置足足有20米,而且道路的布局也非常规整,在这里考古人员甚至还发现了十字路口的存在。而二里头道路遗址的发现非常戏剧性,当时有一个农民抱怨自家的地收成不好。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因为在田地下方有夯土的存在影响渗水,随后他们也在那块农田下方找到了道路遗址,并沿着道路的方向逐渐挖出了整个道路网络。(二里头遗址道路遗迹)除了道路遗址之外,考古人员还在二里头遗址周边发现了400多座墓葬。数量如此庞大的墓葬加上道路遗址的规模,不难推断出这座城市非常的繁华。一般政权的都城是很难有如此规模的王城的,很多人也开始猜测这里就是夏朝都城的所在地。此外在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制陶与铸铜作坊的遗址,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制作陶器与青铜器的技术,随后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也证明了这一点。(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青铜爵)在这里考古人员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酒器,此外还发现了一些青铜乐器。这足以证明在当时礼乐文化已经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而且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可见这里的文化也有长足的发展。后来科研人员采用了碳-14探测技术,推断出二里头遗址的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而这个年代正好属于夏代晚期到商代早期,这正好是古籍记载中夏朝存续的年代。(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照片)不过虽然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与夏代吻合,规模也符合国都的标准。可是因为商代早期的历史依旧不能算作信史,因此不能排除它属于商代早期的可能性,严谨的考古人员,至今没有断言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都城。如今随着对二里头文化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里就是夏王朝的都城,这也基本成为了考古界的共识。而且即便现在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二里头遗址和夏朝有直接的联系,可是它足以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政权,这填补了我国历史的空白,所以有很多人愿意将二里头遗址称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复原图)通过二里头遗址,我们可以窥见商代早期以及更早一段时间中原文化的面貌,那个神秘的夏王朝也一点点揭开了自己的面纱,可是如今依旧有很多问题困扰着考古研究人员。四、消失的时光在对二里头遗址研究的过程中,最让研究人员感到疑惑的就是二里头遗址的年代虽然要早于商朝,可是它的存续年代却并不够久远,完全不符合史书记载上夏朝400年的时长。如今研究人员将二里头遗址分为三期,但是第一期的遗址完全不足以称为一个都城,其实那就是一个大型聚落形成的遗址群。从第二期开始二里头的都邑才开始变得兴盛,此时城市的规划基本完成,都城内分为几个功能性区域,同时道路网络也初步形成。(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图)在第三期二里头文化变得愈发繁荣,宫殿内的日常生活遗迹变得少了许多。研究人员推断此时宫殿的功能性发生了变化,“朝廷”这个概念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形成的。从第二期开始,二里头都邑的规模可以满足一个国家都城的标准,可是这两个时期加起来也只有200年左右,也就是半个夏朝的长度。而根据考古人员的研究,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黄河中下游的众多遗址上可以看到洪水冲刷的痕迹,可以断定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洪水。(大禹治水照片)与此同时随着陶寺遗址的发现,考古人员基本可以断定帝尧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生活时间很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个时间与大洪水的时间也是对得上的,由此可以基本断定,大禹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治水,并成为了部落的首领。但是这个时间和二里头遗址对不上,因为如果不算一期二里头遗址的话,二里头遗址的时间最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80年,也就是说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消失不见了,这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大禹生活的年代,研究人员推断夏朝早期应该与中原龙山文化时间相近,而且在河南登封王城遗址中,发现了战国陶文“阳城”,这符合古籍中“禹都阳城”的说法,因此在夏朝的初期,二里头可能并不是王朝都城的所在地。(龙山文化玉器图)另外在二里头遗址中,也有很多带有龙山文化元素的物品出土,二里头的丧葬习俗也和中原龙山文化相近。可以推断出二里头文化很可能是龙山文化西迁之后形成的。可是现在没有明显证据证明二里头是由龙山文化迁徙而来,这种论点也站不住脚。结合以上的考古发现,最新的结论是,在夏朝形成之初,并不是一个王权集中的政权,而是由多个部落聚集在一起,二里头则是众多部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说,大禹治水建立了一个多部落联合体,并非是一个朝代,还不是夏朝的开始。(图文无关)后来多种文化慢慢融合,完成向国家文明的过渡,而二里头文化中含有的良渚、大汶口文化元素也可以作证这一点。根据史籍的记载,原本各个部落相对分散,后来在帝尧以及大禹在教化下逐渐凝聚在一起。之后为了更好的生产和抵御外敌,部落之间变得更加团结,最终形成国家的结构,随着启的继位,夏朝正式成立,这也符合遗址显示出的过程。(帝尧画像)1990年美国洛杉矶举办了“夏文化国际研讨会”,当时西方的学者大多认为夏朝并不存在,只是一个神话时代,还有一些学者则抱有怀疑的态度,只有中国的学者坚持夏朝肯定是客观存在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对夏朝的考古研究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自从二里头遗址被发现之后,接下来的70年间并没有新的遗址被发现,如今也依旧没有直接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面世。不过相信在考古人员的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谜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