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19阅读
  • 0回复

[智能应用]厘清中国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脉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70
金币
371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26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3-09-26) —
2022年年末,由OpenAI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横空出世,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极大兴趣。支持者有之,亦不乏反对者。由于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挑战了人类的能力和认知,社会对于人工智能将会对人类产生何种影响存在很大的危机感和不可预知感。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关乎它的能力和前景,还关乎人类如何使用它。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出现使人们有如临大敌之感,就是一个例子。

  从发展脉络上看,人工智能是一个较为传统的领域,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新兴事物,只不过前期没有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关注。早在1956年夏天,在美国达特茅斯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就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这次会议也被看作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如此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有近70年的历史,只不过这期间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不同时期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虽然稍晚了一些,但也并没有晚太久,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在学术领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大量学者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楚要向哪里去。由林军和岑峰合著的《中国人工智能简史:从1979到1993》按照时间演进顺序,以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抓手,人事交融,以事寓理,以鲜活的笔法重现了我国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历程。这本书有助于新时代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及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前期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会使一般公众加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认识,避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从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开始,模式识别、专家系统、计算理论、计算视觉、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声图文组合、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后期不同的研究方向,构成了1979年到1993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简单图景,两位作者在书中对上述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回顾。

  现在商业机构推动的人工智能研究更侧重于商业应用,但我国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科学家多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在计算机诞生之后把计算机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解决研究中的现实问题。例如,数学家吴文俊利用计算机进行机器定理证明,并开创了“吴方法”。但吴文俊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数学家,机器定理证明只是为数学研究服务的,他认为自己研究的是“数学机械化”,并不是“人工智能”,以至于有学者邀请他为人工智能研讨班作学术报告时,他婉拒了邀请。

  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数学、心理学、逻辑学、模拟识别、系统工程等很多学科。人工智能的这一性质也要求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投入其中,或者在某一方面作出贡献。在钱学森的著作《工程控制论》中,就有不少关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图像识别的内容,只不过钱学森没有把人工智能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去研究。书中也提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是20世纪重要的社会科学学者,他对中国非常友好,并且对中国文化非常仰慕,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司马贺。1994年司马贺被聘为中科院外籍院士。他在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成就真是令人瞠目结舌!1975年,司马贺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诸多贡献获得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不过此时他觉得计算机领域太没挑战了,就去研究心理学,于是又拿了心理学领域的三个重要奖项: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和美国心理学会终身贡献奖。当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经济学老本行,并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6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广为人知的“863计划”。在“863计划”中,信息领域有一个主题是智能计算机,代号“863-306”,通过对智能计算机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智能接口、智能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更有价值的是,这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人才基础。今天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863计划”功不可没。例如,在当时人才和资金都很缺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克服困难研制出超级计算机“曙光一号”,显著缩小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后期又在“曙光一号”基础上推出了“曙光1000”,为曙光的商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们所了解的人工智能似乎更多的是商业机构在推进,但实际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为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等都在人工智能的某一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例如,20世纪80年代在筹建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四大金刚”、自动化系的“四大金刚”和“四小金刚”等学者合力一处,为今天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一枝独秀奠定了基础。又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了“声图文”概念,即利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图像和文字的智能计算和识别,这让哈工大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

  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初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多人觉得“机器怎么会有智能呢”,因此需要在哲学意识形态上进行辩论。这也导致很多研究者不用“人工智能”这一叫法,而是采用不易引起误解的“智能模拟”一词。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多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过程,显著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方向和进程。目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这一技术很有可能改变我们社会的架构和运行的方式,在广阔的领域引发革命性改变,并对社会、法律、哲学、道德和精神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未来,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工智能发挥正面作用,规避其负面影响。我们或许无力也无法拒绝人工智能,但我们要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