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0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人机共生”时代更须注重语言规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70
金币
371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6-30
 网络和数字化媒介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中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直播和短视频已是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重要阵地。短视频以沉浸式的体验让孩子们轻松且快捷地获得各种热词、热梗和表情包。“老六”“老铁”“666”等逐渐进入到他们的话语体系,甚至成为特定圈层的身份标识。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家长们担心“孩子不好好说话”,老师们交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用语”。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在丰富人类表达的同时,也对原有规范的语文知识体系造成冲击。在“人机共生”时代,如何培育未成年人语言文化素养值得重视。

  “超语言”“融媒体”是现代未成年人语言学习和知识获取的日常环境。在儿童早期发展中,语言在自然语言环境下的大量倾听和交流中逐渐发展,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起到关键作用。短视频具有交互上的单向性,各类应用软件基于算法在进行“精准投喂”的同时,提供更多同主题的循环信息,无形中构造了“语言茧房”。其多模态的场景应用又提供了反复模仿和强化的环境,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把“绝绝子”“yyds”等当作了日常话语表达的主要词汇。

  未来,语言和知识的学习环境会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变化。试想,今天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也是一个“机器儿童程序”,它接受的是大量智慧数据的训练和教育,其语言能力和智能行为正不断让世界惊叹和担忧。与之相配的是,人类儿童接受了大量以聚集流量为目的精准推荐式的机器“反哺”,如此看来,人类未来面临的就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了。因此,我们更需要对现代“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知识生产机制和获取方式进行深刻审视,更多思考未来机器智能和人类智慧的互动互育大环境下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升问题。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既要适应又要坚守,既要鉴别吸收又要精心引导。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也是理解文化和世界的重要方式。网络是创造语言文化的沃土,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语言能力及其素养的影响不可小觑。网络语言在丰富表达的同时,其单一化、模式化的构词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人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方式。某社交平台上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已有30万名用户,越来越多的群体意识到“文字失语”的困扰。

  成年人可依据已形成的语言文化知识系统,对网络语言进行一定的思辨和反省。未成年人的心理和人格尚未成熟,并不具备理性选择能力,可能会在不断重复的输入中内化,从而形成一些粗俗的表达模式和话语风格,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语言贫乏。在语言和知识学习的关键期,特别是在孩子们还不具备语言审美能力的时候,应该努力为其提供相对规范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心智成长。

  发挥网络媒体的重要载体功能,在“人机互动”中提升未成年人的语言文化素养。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和传播”。网络学习范式正朝着可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延伸,应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强化政府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积极创造适合孩子语言发展和心智成长的清朗网络语言环境。网络应用程序的监管也需加强,在已设置的“青少年模式”中应增加有关语言鉴赏、文化传承、文明认同的优质内容,让孩子们通过“人机互动”轻松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感受雅言的魅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聚焦网络语言素养提升,努力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除了社会层面,我们还要在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加强。教师应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倡导规范的语言教育。家长也应多一些语言陪伴,选择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智能产品,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数字设备娱乐的时间和频率,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守门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