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2阅读
  • 0回复

[猎奇]东北小清华,除了上天还会啥?[2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79721
金币
38496
道行
36950
原创
102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71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6-09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06-09) —
坐落于松花江畔的哈尔滨,素有丁香之城的美誉。
每年5~6月紫丁香陆续开始绽放,沿着哈工程、文庙到西大直街,再到学府路、哈理工的路线一路走来,满眼俱是姹紫嫣红的北国春景。
在这紫丁香环抱中,东北唯一的C9(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高校联盟)院校迎来了他103周岁的生日,他就是——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景。
摄影/黄聪
2020年哈工大迎来百年华诞,各界学子共襄盛举。
其中有条新闻,因为标题过长被隐去了“模型”两字,结果宣传上出了偏差,变成了“哈工大南京校友会捐赠DF-26弹道导弹”,这使得哈工大被戏称为“世界上第一所拥有核打击能力的高校”。

哈工大,发射!
动图/莺歌映画INGE
虽说这是网友开玩笑,做不得真,但哈工大确实与国防工业有着很深的渊源。
作为1951年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两所院校中的理工科学校,哈工大长期负责培育中国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1996年6月7日,第55838号的小行星
被正式命名为“哈工大”星。
摄影/黄聪
到上世纪50年代末,哈工大又开始由民转军服务国防,历来信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理念,担当“国之所托,军令如山”的使命,为国育才逾百年。
坊间总有“谣言”,说哈工大是一个非常硬核的学校。
包括但不限于:哈工大的校训被魔改成了“规格严格,不让及格;功夫到家,不行回家”。
甚至“每年都有10%的人因为成绩过低而被劝退”,由此还产生了“过程淘汰”这一专属名词。

校园内的火箭模型。
摄影/薛睿超
关于这些说法,我认为我有必要在这里为母校澄清一下
——这些不是谣言,都是真的,甚至10%的淘汰率都保守了!
01
哈工大到底有多硬核?
在哈工大校园之中,流传着这样两个经典笑话。
其一:正心、诚意等教学楼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最初的正心楼叫47553楼 、诚意楼叫11885楼。所以这一串数字是什么保密代号吗?答曰:建筑面积。
其二:图书馆旁边有一尊雕像,其实就是个巨大的金属球,用来展示哈工大无缝焊接的技术水平。那么这个球的直径是多少呢?老师顿了顿,报出了一个非常奇怪且有零有整的数。这个直径大小是因为技术或是材料上的限制吗?答曰:实验室的门就这么宽。

哈工大图书馆门前
镌刻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 。
摄影/黄聪
虽说是笑谈,但也确实像是哈工大人能做出来的事情,毕竟“硬核”的标签已经贴在我们脑袋上好久了。
在哈尔滨建成之初的19世纪末,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作为铁路枢纽的哈尔滨涌入了大量俄罗斯侨民,他们使得这座城市在近代化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俄国烙印。大量欧式建筑鳞次栉比地排布在城市中心的街道上,譬如是充满拜占庭风格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还有人称“小凡尔赛宫”的哈药六厂,难怪哈尔滨常被认为是东方莫斯科。
建国后,哈工大校园建筑也都向着苏联看齐。1965年建成哈工大主楼自不必多说,久负盛名的它是哈工大的象征。建筑雄浑庄严、气势恢宏,电机、机械两座配楼沿轴线严格对称。主楼中央高耸仿佛火箭直插云霄,带有鲜明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整体呈现阶梯状,在厚重之余也显示出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


哈工大主楼,脱胎自莫斯科“七姐妹”,
属于苏联斯大林式建筑风格。
摄影/黄聪
可能会有不少读者好奇,在这样一栋古朴典雅的“苏式建筑”中上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体验。除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密责任重于泰山”的标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这个建筑的墙体真是厚,墙角拐弯的厚度恐怕要超过一米。
不过要说起更有历史气息的,则还得是与主校区一街之隔的哈工大博物馆。始建于1906年的它最初曾是沙俄驻哈尔滨领事馆,1920年被用作哈工大前身——中俄工业学校的校舍。


哈工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图/哈尔滨工业大学,摄影/薛睿超
在博物馆西北侧,被庄严肃穆希腊柱式撑起的土木楼主楼又透露出一股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外加土木楼图书馆和丁香餐厅,整个土木楼建筑群将中央的公共空间层层包裹,身处其中时刻能感受到这厚重的历史积淀。
哈工大能拥有这样苏式的校园风情,自然与上世纪50年代支援我国建设的大量苏联老专家密切相关——但也不完全是。比如这座土木楼主楼的设计师,哈工大土木系第一任主任彼得·斯维利多夫(Пётр·С·Свири́дов)教授。


图1:土木楼全景;图2:土木楼细节。
摄影/薛睿超,摄影/陈刚
这位老先生出生于俄罗斯世袭贵族家庭,一战时参军打过德国人。后来十月革命爆发,他却是跟了高尔察克上将加入了“白军”。这哪里是什么苏联老专家,分明是个铁杆老“白俄”!
到后来高尔察克被逮捕后,他才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国籍进入哈工大任教,从1946年起哈工大土木系系主任,并在哈尔滨修建了包括哈三中、国际饭店在内的许多工程项目。直至1954年,他离开中国后又辗转南美、澳洲,最终在悉尼病故。
从各种方面来讲,这位斯维利多夫教授都绝对堪称一位“硬核狠人”。这样老师教出来的哈工大学生,又怎能不硬核?

在当时的哈工大,包括斯维利多夫在内的白俄知识分子和苏联政府派遣的专家学者同一房檐下工作,堪称现场版的“红白歌会”。
他们遵循着严谨、注重实践的俄式教育原则,在哈工大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这时的哈工大毕业学生,基础扎实、业务娴熟,甚至完全可以直接充任工程师岗位,受到各大企业的好评。
02
从“八百壮士”,到桃李满园
作为C9院校中“窝里横”的代表,尽管哈工大在南方地区相对名声不彰,但在北方、尤其是东北民间极有声望,人称“东北小清华”。


哈工大百年华诞无人机表演 。
摄影/马国龙
在哈尔滨本地,凡事只要说自己是哈工大的,必然会收获一声声夸赞与表扬,然后就是例行的询问高考成绩的环节了。所以这样的江湖地位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从哈工大的历史讲起了。
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中俄工业学校成立。这是是苏俄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学校,以俄语授课。后来经历了中苏共管、“九一八”后的日据时期等诸多演变,直到1950年6月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回到祖国的怀抱。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制图/鱼一条
自1920年起,接受哈工大俄式授课的毕业生共有1267人,但其中的中国人不过382人——这样的教育资源并不是给中国人的。伪满时期更不必说,尽管日寇在东北建设了一系列工矿企业和近现代设施,但是享受工业成果的可绝不是建设它们的中国工人。
所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庆日是6月7日,这是回到祖国怀抱的日子,是获得新生的日子,更是拭掉过去血泪、迎接光明未来的日子。


图1:20世纪20年哈工大的第一代班长。
图2:苏联指导专家进行科研。
供图/哈尔滨工业大学
到1951年,因为与苏联教学体制一脉相承,且所处的哈尔滨市位于东北要冲,区位条件、教学质量均属优秀,哈工大成为新中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的样板学校,开始肩负起推动旧教育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使命。
在上世纪50年代,无数的青年师生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人数也迅速增长,达到八百余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就是后人常常提起的哈工大“八百壮士”。
在教学实践中,哈工大的师生总结出了一套培养人才的准则。1953年,一批工农速成中学的学员进入哈工大学习。因为基础薄弱,他们遇到了严重困难,期末考试出现了大量不及格现象。在一次座谈会上,有教师和学员代表提出:对工农速成中学学员,哈工大是否可以考虑降低培养标准。
而李昌校长则提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一指导原则:哈工大有且只能有一个规格,绝不能区别对待。这一准则,后来直接成为了哈工大的校训,成为了一代代哈工大人坚守的理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更是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微纳卫星……

校园内的真火箭。
摄影/黄聪
新一代的“八百壮士”们也跟随前人的步伐,努力将学校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03
太空中绽放的“紫丁香”
在哈工大校歌中,第一句便是:为了理想,为了未来,我们携手在滔滔的松花江畔。不过为这首校歌作词的刘忠德先生大抵是采用了一些文人独有的浪漫想象手法,毕竟严格来说,哈工大离松花江还有那么三四公里的距离。
横穿科学园,依偎着主校区的那条河唤做马家沟河。或者按照东北人的讲法,更应该叫马家沟子——叫河,实在是抬举它了。
也正因如此,哈工大的学生因地制宜,把自己的母校亲切地称为:马家沟男子职业技术学校。


图1:校园内的紫丁香。
图2:科学园中的林间小道。
摄影/李文宇,摄影/黄聪
提起哈工大,自然就会想到其扎根在东北。
这里的冬季寒冷漫长,但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也冻不住哈工大师生的热情,每年冬天校园中都会举行冰雪文化节活动。
一校区步行街(司令街)的大斜坡两侧摆放着冰灯,这是来自世界各大学代表队的冰雕比赛作品;行道树上挂满了璀璨的霓虹灯与冰灯相映成趣,夜幕落下,哈工大的校园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在法院街的图书馆门口,还有各大学建筑学院学生队伍挖空雪块建造出来的雪构建筑。


哈工大冰雪节。
动图/B站哈尔滨工业大学
除此之外,冬天的哈工大更有丰富多彩的冰上与雪地娱乐项目(比如看南方人玩雪):在食堂门口的大下坡来一次滑雪大冒险(如果您觉得自己的裤子比较耐磨);到溜冰场学习一下在东北生活必须的技能:打刺溜滑;还有自2018年开始举办的“雪合战”比赛——没错!哈工大将大家喜闻乐见的打雪仗运动规则化、正式化,成为了一项正规的冰雪体育竞技项目。
但若是将目光看向东北之外,其实哈工大的布局早就已经迈向了全国。1985年开始建设的威海分校自带海景公寓海水浴场,令人无比艳羡。2017年,哈工大又在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增加本科教育形成深圳分校,从此正式开始了“一校三区”的发展之路。

位于南国的哈工大深圳分校,
远处依然是标志性的斯大林式建筑。
图/图虫·创意,摄影/cabletv
哈工大本部坐落于冰城哈尔滨,历史底蕴深厚,科研实力强大,拥有21个A类学科,航天、控制、材料等学科更是均处于一流水平,拥有包括41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国家级专家学者。
威海分校是“一校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哈工大传统优势学科外,立足山东面向大海,发展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海洋专业。
深圳分校地处改革开放的窗口,依托区位优势吸引人才,现已建设成了拥有包括环境、控制和机械3类A+学科共14个A类学科的科研强校。
从2021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推动一校三区流动培养,从此哈工大学生读书不再局限于一座城市,在学习科研之余还可以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三个校区的教育资源与人才也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合。
正是在这样对于学生无微不至的呵护培养之下,哈工大有着一支久负盛名的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它是中国第一支能够自主完成卫星研制与管控的大学生团队,完全由团队的学生进行研发和发射后的管控。

航天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摄影/薛睿超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首颗由哈工大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入轨。
拥有着无比硬核理工基因的工大人往往是做得多、说的少,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他们一代又一代无言地奋斗在了科技发展的前沿。

硬核的哈工大,承载着青春的美好。
摄影/张松涛
坐落于丁香之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征程远不止星辰与大海!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3-06-0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