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了黄县,这个京城的古老郊县,被誉为“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的裳”三大名片之一的地方。这里的民房建筑以北京四合院为基础,以皇城宫殿作样板,设计合理,建筑讲究,其格局、标准和气势非同一般。
![](https://p6.itc.cn/images01/20230422/4643c90626c8442ab30a00fd19eeaee8.jpeg)
据椐王玉珉在《老黄县》一书中所述,黄县的民居“房青堂瓦舍,墙白窗大”,其中丁氏故宅是最显赫的代表。乡间传统民居都座北朝南,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倒厅在南,正房居北,左右对称为东西两厢。
![](https://p3.itc.cn/images01/20230422/7e63755687cd444baaa7e2de145acf21.jpeg)
![](https://p0.itc.cn/images01/20230422/42d219d7192f4456a7860cd00221f1a7.jpeg)
倒厅靠东边一间为门楼,门东边是门房,俗称“耳房”,相当于现在的门卫和传达。进大门往里,迎门有座照壁,富裕人家的照壁十分讲究,其顶端和四周多用手工磨制的细砖小瓦构筑,砖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绝伦的花纹图案,有的正中书一黑色“福”字,每逢过年照壁上还要挂一个正方形的灯笼。这里是第一处院落,亦称前套院。
![](https://p9.itc.cn/images01/20230422/4e45ddec00974a6aad13c10fce250295.jpeg)
![](https://p1.itc.cn/images01/20230422/ca6446e53ae044c1bf5ae64479849c28.jpeg)
照壁西边常以墙相隔,墙上建两门,进了二门又有一小院,叫前院,院子西边常常是有花有树有竹。倒厅是客厅,除了待客,还作为书房及年节祭祀神灵先祖使用,家里的婚丧礼仪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前院北边东西墙上建第三道门,这道门有门斗,由仪门和屏门组成,靠南边的叫仪门,里面的四扇门叫屏门,屏门平时作为屏风使用,遇有重大礼仪活动方才打开,家人平时从屏风两侧经仪门出入。
![](https://p8.itc.cn/images01/20230422/2a8c4e94452041e0927ca6ed62ea923f.jpeg)
黄县房的建造十分考究,先立柱架梁,构成框架,后砌石垒砖,房顶屋角昂翘,正脊横卧,青瓦叩垅,有阴有阳。建造房屋时,所有的砖石都需要经过精加琢磨,平滑无签隙,华美坚致,这使得黄县房非常雄伟壮观,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https://p2.itc.cn/images01/20230422/87565bfe6c3a485882a6a0b1d06cd033.jpeg)
![](https://p1.itc.cn/images01/20230422/6c70deb1df084add91168810ed0b6c82.jpeg)
进了仪门是正院。东西两侧为厢房,是储藏杂物的地方,也有不设西厢建猪圈的。北房称正房,居中有门的一间为正间,正房门叫正间门。这里是厨房兼走廊,东西两个锅台直通火炕。
![](https://p9.itc.cn/images01/20230422/6c70240398b64cb4958a3766b4ab9f0c.jpeg)
这里牡丹花开得很好,通过正房后门便是后院,后院有大有小,大者辟为园,是栽花植树种菜的地方,农忙时用来打场晒粮,平时则堆积柴草,停放车辆,园里另有栅板门直通街道
![](https://p6.itc.cn/images01/20230422/d6a7dfd42cc740d3bd8454019cda289c.jpeg)
在黄县房里面,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相信,这里的美丽和历史,将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