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之病重,林黛玉返回姑苏,是《红楼梦》里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
向上承接了秦可卿大丧,向下过渡至元妃省亲,林黛玉的走向穿插在当中,形成一个完美的叙述结构。
故第十二回,秦可卿病逝前夕,有庚辰双行夹批写道:此回忽遣黛玉去者,正为下回可儿之文也。若不遣去,只写可儿阿凤等人,却置黛玉于荣府,成何文哉?故必遣去,方好放笔写秦,方不脱发。况黛玉乃书中正人,秦为陪客,岂因陪而失正耶?
但不可忽略的是,曹雪芹为了将黛玉遣去,有意设置林如海的病重,导致这部分内容出现了一些小瑕疵,非细心读者不能发现。
首先就是最明显的时间问题。
第十二回末尾,曹雪芹给出了林如海病重的消息,并引出贾母派贾琏亲自护送林黛玉返回姑苏,原著描绘得非常详细: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第十二回
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姑苏,时间发生在这年冬底。乍一看,这个时间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将它跟后文的时间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不但存在问题,而且问题还很大。
第十四回,跟随贾琏一起去姑苏的小厮昭儿赶回来,向王熙凤汇报了林家的情况: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已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第十四回
从小厮口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些关键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和原著情节有很大的出入。
其一,小厮称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去世的。林黛玉和贾琏是前年冬底出发,从冬底到第二年的九月初三,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陈大康在其作《荣国府的经济账》里,曾论述过这个问题:贾琏护送林黛玉,走的应该是运河,从京都到苏州,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如果原著所说属实,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姑苏,应该是一二月左右到达苏州。如果林如海真的病重将逝,贾琏自然应该留下帮助黛玉处理丧事,可林如海直到九月才病逝——换言之,贾琏护送黛玉到达姑苏后,又在那儿待了整整半年。
这明显不符合实际,纵然临出发前,贾母曾叮嘱贾琏,一定要把林黛玉带回来,可实际情况发生改变,林如海并没有立刻病逝,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后,自己也可以重新返回京都,而不是把全部的时间耗在姑苏,尤其是在不知道林如海何时病故的前提下。
其二,小厮回家汇报情况后,又告诉王熙凤,让她准备好大毛衣裳,给贾琏带过去。
这就奇怪了,贾琏当年出发时就是冬季,按理已经拿上了大毛衣服,怎么会又专门派人来拿保暖厚衣?
其三,贾琏送林黛玉回姑苏,显然和秦可卿病逝的时间,是紧密相连的。
第十三回,秦可卿夜间托梦,当晚王熙凤还和平儿在商量,屈指计算贾琏如今走到了哪里。如果贾琏已经走了一个月以上,那早已到了姑苏,王熙凤就没必要计算行程了。
因此,秦可卿病逝,和贾琏林黛玉出发去姑苏,是同时发生的事——贾琏前脚刚走,秦可卿后脚就去世了。
可如果是这样,又出现了致命的时间差:小厮回家汇报情况时,已经过了九月,可王熙凤这边却还在协理宁国府,因为秦可卿去世,尤氏生病,无人操持内务——这就说明:秦可卿的丧礼,居然办了大半年还没办完!
这些问题都是硬伤,所以历来发现这些疏漏的论者着实不少,比如王希廉在《红楼梦摘误》中也评价道:
十二回内说是年冬底林如海病重,写书接林黛玉,贾母叫贾琏送去。至十四回中又说,贾琏遣昭儿回来投信,如海于九月初三日病故,二爷同林姑娘送灵到苏州,年底赶回,要大毛衣服等语。若林如海于九月初身故,则写书接黛玉应在七八月间,不应迟至冬底。先后所说,似有矛盾。——《红楼梦摘误》
我个人非常赞同王希廉的猜测。
林如海送信来京都,应该是七八月间的事,贾琏林黛玉从京都出发,走运河,一个月左右便可到达姑苏。
然后九月初三林如海病逝,贾琏自知不得不处理丧事,便命小厮回家传话,告知了林如海去世的消息,并让王熙凤收拾好大毛衣服送来,因为七八月出发时,未能带上厚衣服,如今回家要到冬天,只能命人来取。
另外,贾琏称年底回家,时间也能行得通:因为贾琏要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帮助处理林如海的丧事,以及林家财产和奴仆的处置,恐怕要到十月或十一月才能回家。然后再次从姑苏走运河回京都,所需一个月时间,恰好是年底回家,跟小厮所说的信息严丝合缝。
由此可见,曹雪芹在设置林如海病逝,以及林黛玉归家的相关信息时,应该进行过多番修改,比如林如海病重来信的描写,写在第十二回末尾,这是曹雪芹删改的惯用手法,于章回开篇或末尾添加文字,甚至干脆加订一叶,用作内容补充。如果曹雪芹没有早逝,或许会在下一次批阅中进行修改完善,可惜天妒英才,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