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46阅读
  • 4回复

[转帖]究竟是“斯”人还是“是”人[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12-03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3-09-05) —
<founder-author>
▲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孟子》是“是人也”(图片来源网络)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应该是每位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要“背诵并全文默写”的一篇文章,更是被直接写在各种“中考文言文重要考点”“高考考试大纲必背名句名篇”中。


  然而,最近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自己记忆中背诵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后来却无意中发现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并且手边的教材中也的确是“是人也”。


  此网友没太怀疑自己可能就是背错了,而是笃定记忆中确实是“斯人也”,然后用所谓的“理性唯物主义”分析并给出观点——一定是我们的记忆被修改了,或是我们所处的时空线被人动了,就像电影《蝴蝶效应》,有什么人穿越回去造成了这个全民性的记忆错误。


  此文一发,迅速冲上热搜,此句中究竟是“斯”还是“是”的争议,分成了几乎绝对对立的两派,讨论不亚于当年对甜咸豆腐脑的争议。


  “时空线被人动了”的猜想,好像每隔几年总会出现一次,仿佛所有集体性记忆错误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


  稍微理智些的网友坦承已经被大家对于“斯人”“是人”的争论搞糊涂了,决定还是自行求证:“本网友彻底懵了,我决定回老家翻柜子找课本了。”


  有人也质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了盗版教材:“所以我从小学到大的是假教材?我清晰记得我当时读的是斯人。”


  结合凤凰新闻客户端上发的“凤凰民调”投票数据,94%的人以绝对优势成就了“斯人也”几乎不容置疑的群体记忆,而大家认为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原因,“时空线被人动了”说与“部分教材版本不同”说几乎五五开。


  难不成真的是因为各省市所用语文教材不一样造成了大家的记忆混乱?那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版本的语文教材岂不是非常罕见?


  当编辑部里面的几位小伙伴讨论起这个话题时,毫无疑问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常见于中考高语文卷子上的古诗词默写扣分点,已经被语文老师耳提面命过无数次,“来让我看看谁又把‘是‘写成了’斯‘”这句话简直在高考多年以后依旧魂牵梦绕……


  “斯人”这种表达方式,在语文课本里并不少见。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中学语文必读篇目之一。其中“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里的“斯人”,是范仲淹指代自己无法遇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杜甫也曾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以“斯人”代指李白。


  同样是在需要背诵全文的《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尾,其中的“斯”指代的就是王羲之写下的这篇序言。


  “斯”在这些文章里,不管是指人物还是文章,都起到一种指代的作用。与“斯”比起来,“是”因为太过于常用,看上去反而不那么充满古意。


  所以“斯人”与“是人”在“故天将降大任于……”这句话里都行的通吗?难道真的存在两个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吗?


  据上游新闻记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的采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从1961年被收录于该出版社教材以来,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也有网友遍寻语文课本,试图证实自己的记忆并未出错,然而被网友找到的1982年、1994年、2006年等人教社各版本语文教材上,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同样,可能查找到的众多古籍之中,包括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结果同样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于为何会出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群体记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这确实不清楚,不过“斯”和“是”,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这”。


  确实,“是”在文言文中作为“这”的用法,也并不罕见——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疾易传染。”(方苞《狱中杂记》)等等。


  “斯”与“是”的在如此多的必背篇目中意思相同,错背了其中某个字词这种情况大概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家习惯了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甚至随便一句话都能被按在鲁迅的头上,谁又会在引用之前去卷帙浩繁的诗词古籍中一一核实呢?


  这其中,尤其是一些大热的影视剧,其观众之多、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甚至能改变社交平台或者短视频平台上的表达与审美,何况是自我的记忆。但凡这其中用错了一句字词,更会影响到我们对本来就不常用的古典文学的记忆。


  而当正确的版本再被阅读到、被网友发出来,那当然会有太多人出来质疑“自己记忆被修改了”“时空线被人动了”。


  当然,我们也不会过于谴责《甄嬛传》把“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句误用的古诗词强烈地植入我们的记忆之中,毕竟,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梅花》一诗,如果不是被嬛嬛误用了,可能大部分人(比如我)还真的读不到呢!


  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这里的“朔风”意思是“北风”,诗人疼惜梅花希望北风手下留情,或借物喻人,祈愿顺遂。像嬛嬛那样跪在冰天雪地中双手合十祈祷的话,当然是“朔风”更恰当,但是“逆风如解意”好像莫名给误用得适用于更大多数困境之中了,无怪乎“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会如此顺口。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


  被影视剧误导而记错的古诗词又岂止这一句。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几乎每次在影视剧中出现都没逃离被误用的宿命。


  在《神雕侠侣》中,为爱痴狂的李莫愁错爱着移情别恋的陆展元,“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仿佛成了她的专属台词,人们更多记住了被李莫愁错误引用的这一句。


  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还珠格格》中更是有一章节直接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为名,“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一次次被误用而逐渐替代了原文。


  琼瑶阿姨真的非常会化古诗词为己用,同样是在《还珠格格》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被简化为“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简化后通俗而简单、朗朗上口,然而这比起原文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情,气势上真是弱了少许。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同时,“山无陵”被改成了“山无棱”,也就是原句想表达的“高山夷为平地”的意思变成了“高山没了棱角”,这爱情的誓言看上去也没那么深刻了。对比乐府民歌的原文,如果有人用“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来示爱,总觉得他/她的誓言,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呢。


  古人下笔写诗作赋,最讲究“炼字”,意指对自己诗句中的某个字千锤百炼,寻找最精妙而不可替代的那唯一一个,从而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使他笔下刻画的情感更加入木三分。


  比如同样是当年语文老师非常喜欢用的一个例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传“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原文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字斟句酌后,总觉得“到”没有复刻春风的神韵,搁笔后望着满坑满谷的绿色来了灵感……


  有时在这里,某些语文老师也会讲说,王安石是受到王维《山中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影响,终于改出来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


  遥远的创作真相我们难以企及,但是也能藉此一窥某一字词的精确,对于作者以及他的创作到底有多重要,尽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确实相差不大,尽管《孟子》一书中“斯”与“是”同样作为代词“这”多次出现。


  话说回来,当我们顺蔓摸瓜找到古籍原文,“时空线被修改”的假说,也就不成立了,只不过某些更经常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讯息和事物,强化了我们的错误记忆。


  当然不止是诗词歌赋,现实中还有不少群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案例,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于被冠以“曼德拉效应”的曼德拉之死事件。


  2013年,纳尔逊·曼德拉去世。


  即使很多人不熟悉他的坎坷政途或者他带领南非人民走上自由之路的壮举,也能从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略知其一二,歌词是对曼德拉最好的致敬。


  然而,曼德拉去世的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纳闷,他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不是在1980年遭囚禁时去世的吗?甚至有人说还记得当时他的葬礼的新闻报道、还在电视上看到过曼德拉家人的沉痛哀悼。


  当时,很多网友就由这种错误的记忆,萌生了时空线可能已经混乱了的念头。后来这一现象被超自然现象研究者菲奥娜·布鲁姆(Fiona Broome)命名为“曼德拉效应”(Mandela Effect),即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可能导致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曼德拉效应”一出,太多记忆混乱的事情好像突然有了解释。《纽约时报》在2019年就曾做过一期主题为“曼德拉效应”的填字游戏,游戏题目中主要涵盖经典流行文化或新近时事。


  而我们的经典流行文化中,被冠以“曼德拉效应”的事物并不少见。还是《甄嬛传》。曾有知乎网友发帖询问:“印象中《甄嬛传》有剪秋打开食盒盖子的镜头,是不是一种曼德拉效应?”


  这位网友说,他完整地看了不少于200次《甄嬛传》,可以肯定绝对有这个镜头——剪秋在宫中走廊拦下端着食物的宫女,询问她拿的是什么,宫女的台词好像是“这是送给六阿哥和熹贵妃的汤羹”,与此同时剪秋打开了食盒盖子下毒成功。


  这个帖子马上引来网友认同并核实,大多数人记得确实有这个镜头,后来再去这一集寻找,却找不到。饰演剪秋的演员本人也出来澄清,自己根本没有拍过这一条。


  同样,“曼德拉效应”也渗透到了《西游记》中,有网友表示,记忆中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车迟国与三国师斗法,确实有下油锅比拼的环节,有人回去重新查找了这集,发现并没有这个回合。


  事实也确实是没有拍摄这些片段,一来是很血腥,二来是因为当时的技术不够,三来是因为集数时间受限制。那么观众们印象中的下油锅片段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人假想了造成“曼德拉效应”的原因,其实这些版本跟文章开始时所说的“时空线被扰动”差不多,无非是被冠以听上去更为科学的表述,比如“量子力学”或是“时空穿梭”——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人,在抹除现在人们的记忆时总有一些记忆碎片被不小心保留,从而引发看似群体记忆错乱的现象。


  看似“科学”的“效应”众说纷纭,然而仍是尚不能被证实或证伪的命题,只能算是“猜测”或是“空想”。不过可以保证的是,不要那么笃信自己的记忆,多翻翻书籍寻找真相总是好的。


  也确实有关于记忆测试的科学研究表明,即使人们看到了正确版本,他们仍然在几分钟后选择了错误的那版——这不就是做错的那道题总是会被我们反复再次做错嘛?


  所以,如果恰好还会考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默写古诗词的题目,一定要记得这样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能得分。


  □ 凤凰读书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alc

UID: 61315

发帖
469
金币
879
道行
1350
原创
0
奖券
24
斑龄
0
道券
1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1122(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5-21
最后登录: 2024-11-0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2-12-03
这斯,满口胡言
1条评分金币+1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22-12-0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2-12-08
回 alc 的帖子
alc:这斯,满口胡言 (2022-12-03 20:08) 

这斯,虽满口,但似乎并非都是胡言哟。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99407
金币
1060754
道行
1950
原创
2145
奖券
2040
斑龄
27
道券
5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61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2-12-09
在我的记忆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条评分金币+2
假正经也 金币 +2 我也是 2022-12-0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2-12-09
回 jjybzxw 的帖子
jjybzxw:在我的记忆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2022-12-09 09:39) 

我感觉吧,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更符合古代的读书人的欣赏角度。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