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南地区首个以高价值专利培育为主题的创新大赛,本届大赛以“挖掘领先技术、释放创新价值”为主题,重点聚焦5G技术、无人机研发、集成电路产业等领域,征集参赛项目60项。经过层层角逐,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液晶面板铸造过程中的缺陷检测项目斩获桂冠;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时识科技有限公司参赛项目获二等奖;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个参赛项目获三等奖;强华时代(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等7个参赛项目获优胜奖。
这些参赛企业带来了哪些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将如何让公众受益?本次大赛又能为参赛企业带来什么?
聚焦市场痛点
新经济“明日之星”正开启产业新可能
痛点的本质是用户尚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而一家企业创新的原点,往往是基于对市场痛点的敏锐观察。在决赛路演展示环节,不少企业都以自己观察到的行业痛点作为切入口,阐释项目的科技优势、技术先进性、专利培育和布局以及市场竞争力。
“既像眼睛,又像大脑”,能在动作发生瞬间开始“观察”和“思考”——这是成都时识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一款动态视觉智能SoC-Speck芯片。作为一家类脑智能与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成都时识科技利用类脑计算能够模仿人类大脑的行为和功能的特点,结合仿生摄像头动态视网膜技术,将类脑智能融入老人跌倒监测、儿童坐姿矫正、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等场景。
“如果需要一组动态数据,传统的监测方式是拍一系列连续的静态照片,然而这种方式产生的数据量很大。我们采用的事件相机只有当动作发生时才会被触发,仅仅捕捉动态信息,并且由于只捕捉轮廓,产生的数据量很小。”时识科技负责人曾伟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介绍说,由于芯片架构上的创新,这种芯片的功耗和成本很低,使其“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路演的不少项目都由国内外高校人才担任团队主力。作为创新之路上的疾行者,他们深谙科研成果支撑的重要性。曾伟涛表示,他的研发团队作为首个将类脑计算进行产业化的企业,“需要勇气和信心,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幸而有强有力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理论。”
多元应用场景
用高科技助力生活美好变革
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什么样的人提供服务?产品能够带来哪些美好变革?这个答案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和技术能不能长远。”
2010年,在智元汇成立之初,团队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地铁广告媒体,为彼时刚刚通车的成都地铁提供线路查询屏幕。随着2015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兴起,团队也开始思考:如何将封闭的轨道环境和移动互联网有机结合,为乘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这也成为企业向智慧乘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契机。
为了实现过闸进站更便捷,团队先后研发了乘车二维码和刷脸进站技术。为了解决疫情之中的刷脸新需求,戴口罩刷脸的“黑科技”也应运而生。智元汇负责人回忆说,当时这个技术的成熟度并不高,因为可识别的面部范围更小,而且口罩的戴法也会对识别产生影响,“但我们相信这是乘客最真实、迫切的需求,所以历时3个月进行技术攻坚,于2020年7月在哈尔滨上线全球首例戴口罩刷脸乘车。”
传统上,安检点如一座座孤岛,人体测温、违禁品检测及判读全部依靠安检员,“工作既重复也枯燥”,且安检数据没有可追溯性。针对这一痛点,智元汇研发了智慧测温、智慧安检系统,实现体温检测和身份识别全关联,违禁品自动识别率达到95%以上。
路演结束后,评议专家从项目的核心专利质量、技术创新点的关联性、全球竞争态势等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以帮助企业全方位构建知识产权防护体系。“对于我们这种小型创新企业,产品和技术就是我们的核心,专利保护是推动我们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成都睿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鸿表示,无论是参赛过程中学习到其他企业的专利保护方法或是专家给出的评议,对公司今后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启发。
专利作为企业发展的“防火墙”和“护城河”,也是一种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无形资产。据悉,本届大赛特别强化金融赋能,组织优质参赛项目与银行、风投等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对接,打通“技术-资本-市场”运营渠道,助力高价值专利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