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念里,“瘀”并不仅仅是指瘀血这种病理产物,也代指常见的一类致病因素和病理状态,许多疾病的出现与其密切相关。中医学中“瘀”有两层意思:一为“瘀邪”,指包括瘀血在内的气、血、津、液、痰、湿、火、热等内外邪毒;二为“瘀滞”,即病邪留滞体内,运行不畅,导致身体产生的种种不适。
“瘀”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它会影响体内血液运行,导致血液瘀积,产生病痛,如瘀血滞于心,可致胸痹心痛;瘀血滞于肺,可致气促咯血;瘀血滞于胃肠,可致恶心呕吐,甚至便血;瘀血滞于脑,可致头晕头痛;至于瘀血长期阻塞血管,可能血管破裂,血流脉外,造成新的瘀阻等。
体内有“瘀”的人通常会出现以下表现:1.疼痛。这种疼痛可能局限于某一个部位,也可能出现在全身各处。2.肿块。肿块可在体表,亦可在体内,可单一,也可能是多发。3.出血。常见于皮肤瘀斑、瘀点。4.情绪异常。常见于抑郁、愤怒、癫狂等情绪。5.紫绀。口唇、爪甲呈现出青紫、暗淡等瘀血或者缺血的表现。
根据“瘀”产生的特征和表现不同,通常采用“祛瘀”和“化瘀”两种办法:“祛瘀”主要是用活血祛瘀药将瘀邪逐出体内、通畅血脉的方法;“化瘀”主要是将瘀邪消散化解,如理气化瘀、健脾化瘀、通络化瘀等。中药汤剂往往是医家首选,医生会根据患者证型不同提供相应的中药处方加减,如逍遥散、桃核承气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等。除了中药口服,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中医外治手法亦为常用。日常生活中,通过进食一些针对性的食物,也可以起到“助化”的作用,比如黑木耳、洋葱、冬瓜、萝卜、海带、山楂等。同时,少量适度饮酒,有利于排出体内“瘀”邪。当然,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可以慢跑、打太极、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
□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