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14
- 在线时间33459小时
-
- 发帖29140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20063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1404
- 金币
- 20063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4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14
|
—
本帖被 chn001 执行加亮操作(2022-09-27)
—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日本人最近发现一个严肃的大问题:自家吃了100多年的“中华料理”,好像是假的。不是说食材假,也不是说味道假,而是说,“本格中华”店里卖的那些东西早已不是中国人现在吃的料理。麻辣烫是什么?水煮鱼是什么?铁锅炖又是什么?中国菜不是只有麻婆豆腐和煎饺吗?当几个好奇的日本人走进真正的中国料理店,日本关于中国菜的百年印象被彻底改写。这就好比,你一辈子笃信一尊外来神,结果最近有人告诉你信错了一样尴尬。要知道,中华料理在日本的地位,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墨西哥taco,与其说它是一种食物,不如说更是一种文化。街头巷尾,随便走两步就能看到一家中华料理店,甚至有专门的“町中华探险队”每天四处出动,打分排名,撰写食评。结果最近,日本人突然听说,本格中华一点儿都不本格,真正的中餐他们其实从来没吃到过。这可不得了了,一场原教旨美食寻根运动就此展开。欲知中华味,必吃“真中华”。与面向日本客人的改良版中餐不同,“真中华”完全服务在日华人,是地地道道的现代中餐。从前只有中国客人光顾的“真中华”饭店,现在开始涌进日本人好奇的身影。“太好吃了,好吃到简直乱来。"在池袋北口不远处的“沸腾小吃城”,YouTuber@ChickenTabi露出了五郎式的陶醉神情。他的面前,是一根羊肉串、一枚蒜蓉粉丝蒸扇贝、一碗馄饨和一只海蛎饼。与此同时,不远处另一家美食城“友谊食府”里,YouTuber@onoda正在品尝麻辣烫配王老吉,然后被鸭翅膀辣出了痛苦面具。稍晚一些时候,爱喝酒的诗织将点上一碟臭豆腐,干掉一瓶青岛啤酒。“虽然像发霉的抹布一样臭,但真上头!”在他们视频的评论区下,无数网友跟着流口水。“食在中国,名不虚传啊。”“中国料理真的会上瘾,牛肉面、麻辣烫、刀削面……啊,给我说饿了。”“以前住东京的时候我常去,那里的大姐老亲切了,总是美女~美女~的招呼我,开心死啦。”“跟中国朋友去过一次,辣是真的辣,但好吃也是真好吃!”真是隔壁小孩都要馋哭了。仔细想来,日本人挺可怜的,因为一提起中华料理,他们就知道《中华小当家》里那几样。麻婆豆腐、青椒肉丝、炒饭煎饺、烧麦包子,再加上些在地化独创的菜式,比如天津没有的天津饭,中国没有的中华冷面,这就是你在一家中华料理店里能找到的全部菜式。经过迎合日本口味的改良,这些菜肴统统变得清淡不少,麻辣减半、口味偏甜,裹上厚厚的芡汁,就像上世纪国营菜馆的出品。这是普通日本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孩子如此,父辈如此,父辈的父辈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日本人就是伴着这样的中餐长大。于是不难理解,为啥“真中华”突然在日本就火了。毕竟从味觉上来说,这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降维打击。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全日本都听说了“真中华料理”。去年发行的“真中华”美食文化地图《东京DEEP CHINA攻略》,短短2周就被抢购一空,不得不紧急加印。看罢145款从没见过的推荐菜,读者感觉知识库被彻底刷新:“原来真正的中国料理是这样的,品种好多,感觉一年也吃不完。”年轻学生间开始谈论电视节目里介绍的“真中华”料理,从前基本只有中国客人的“沸腾小吃城”,在周末时,日本客人甚至超过了中国客人。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专卖中国饮料的自动贩售机,摆着椰树牌椰汁和元气森林。第一次尝到肉松,给日本朋友香坏了,逮哪儿往哪儿放,连草莓奶油蛋糕都不放过。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各种奇怪提问,比如“怎样看起来很熟练地点一碗麻辣烫”。这问题看起来就像知乎热题“怎样熟练地点一杯星巴克”,为什么吃顿饭还要这么紧张?因为“真中华”店一直以来面向的都是在日华人,根本没考虑过有朝一日会迎来日本客人,所以很多根本没有日语菜单,店员日语也说不流利。所以虽然店开在日本,但日本人走进“真中华”店,就像一脚踏进中国,一下成了语言不通的外国人。@高田马场新闻但即使这样,也阻止不了社恐日本人对美食的追求,在一篇麻辣烫攻略里,过来人总结出一套颇为阿Q的应对方案:进门人家招呼你,你听不懂没关系,淡定点儿,不用搭茬,自己找空地儿坐下就好,他们说得无非也就是欢迎光临那么两句。菜单看不懂,就看汉字猜,猜不明白看图片,实在搞不懂,那就撞大运,尝尝总能明白。叫号是中文,但没关系。你就稳稳地坐在那里不要动,店员发现怎么叫你都没反应,会换日文来喊。给吃货的中文漫画教程也有人直接拿着翻译器上门,只不过翻译器更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毕竟菜名这东西就像诗歌,向来是人机翻译的重大难点。小龙虾牛蛙火锅它或许能翻译明白,东北的铁锅炖鲤鱼就让它现了原型。不过,日本人觉得,这也是“真中华”的乐趣之一,你看松子她俩笑得有多开心。其实认真说起来,这不是日本人第一次搞到“真东西”。早在1870年,中日交往频繁后,华人聚集的地方就出现了正宗的中华料理。根据当时的《横滨市史稿》记载,仅横滨南京街就有130多家中华料理。那时的料理主要面向中国客人,所以口味也很正宗,让刚刚解禁肉食禁令的日本人,学习了如何料理肉类。日本历史上的肉食禁令演变但这个发展态势被战争打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在日华人锐减,为了生计,剩余的中华料理店不得不考虑招徕日本客人,于是开始改变口味。1910年,日本第一家拉面店“来来轩”在浅草开业,卖酱油拉面、馄饨和烧麦,以及改良版八宝菜和芙蓉蛋,这两款菜肴,后来就是中国人最不能理解的两款中华料理——“中华丼”和“天津饭”。战后物资匮乏,各种食材都极难到手,日本人深陷饿肚子的困境。中华料理店也不得不想办法用更少更廉价的食材填饱食客的肚子,于是他们想出一招,用调料勾芡给食客下饭。别看粗糙,但简单易做,温热管饱,大大缓解了战后日本人的热量焦虑,于是大受欢迎,也养成了从此以后,日式中华料理看什么都想勾个芡的毛病。天津饭:来,干了这碗浓芡!在与大陆漫长的隔离中,日本的中华料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矩。譬如饺子当配菜吃,官配是拉面或炒饭,北京烤鸭,不吃肉,只吃皮的部分。回锅肉里,青蒜变成了圆白菜,菠萝咕咾肉里,菠萝变成了青椒和洋葱,一切以便宜和本地化为基准。时间一长,全日本都默认了这些规矩,于是日本中华料理和真正的中餐产生了生殖隔离。回锅肉套餐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才有了第二次搞到“真东西”的机会。改革开放后,中日交流频繁起来,那时候,日本人来中国拍了不少美食纪录片。当时中日合作的《中国名菜集锦》,至今还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这轮文化交流,让一部分日本人重新认识了中华料理。不过当时华人的规模没跟上来,这波认知还是被淹没在了主流的日式中华料理下。80年代出版的《中国名菜集锦》日式中华料理,也叫“町中华”,町指街道,因为这些小店通常开在街头巷尾,量大又便宜,是方便填饱肚子的庶民食品。在近百年间,它们构成了日本人对中餐最朴素的理解,如果不是最近大量中国人的到来,带来“真中华”,谁也没有发现,中餐世界早已换了天地。这一次“真中华”来势汹汹,与过去油盐熏黑四壁的“町中华”小店相比,它们更像铠甲闪亮的重骑兵。杨国福、海底捞、小肥羊、谭鸭血、撒椒……中国人熟悉的连锁店,纷纷在日本开了分舵。并且迅速凭借口味赢得口碑。和一些个人经营的“真中华”料理店一起,构成这一次中华料理的灵魂复兴。这一次,“真中华”打进了日本主流世界。一位在海底捞新宿店工作的中国员工透露,从4年前开业起,日本客人比例越来越高,到今年,已经和中国客人分庭抗礼。与此同时,不少“町中华”小店也开始耍起二刀流,明面上提供的依旧是传统日式中华料理,但如果你特意询问,他们会拿出另一份“真中华”菜单。离开日本多年,尽管朋友们都在说,现在中国料理有多火,我依旧没有太强的实感。直到几天前,一位日本朋友跑来问我,老干妈哪里买能便宜。起因是中国学生送了他一瓶老干妈,他就着另一名学生送的普洱茶,空口干了半瓶,觉得有点儿上瘾。为了帮他搜索物产店,我打开久违的“熊猫外卖”,结果发现东京的中国料理店之多,竟然让人恍惚觉得回到了国内。为什么在疫情后的经济颓靡中,“真中华”反而大火特火呢?“真中华”专家中村正人认为,主要是疫情给憋坏了。他在《东京DEEP CHINA攻略》在前言中写道,走进“真中华”料理店,你会不由得想:“我现在到底在哪儿?简直就像去旅行了一样。”环境是中国风的装修,耳边全是中国客人的异国语言,桌上的料理闻所未闻。在因为疫情而无法海外旅行的当下,算是不错的代餐。除此之外,“真中华”的走红和这两年日本的“激辛”浪潮脱不了干系。都说,现代中国人嗜辣,是因为过大的生活压力,那么日本人这两年,也习得了辣以解忧的醍醐味。日本HOT PEPPER网站“外卖总研”的一份调查指出,在过去受疫情影响的3年里,日本人的嗜辣水平大幅提升,每5个人里就有1人表示非常喜欢辛辣食物。而在他们常点的外卖中,中华料理占了前五名中的三个名额。麻婆豆腐、担担面、干烧虾仁除了嗜辣,日本人还开始嗜麻,这种热衷寻找富含花椒食物的行为还有个专属名称,叫做“麻活”。最常见的麻活,就是整一碗麻辣烫,或者麻婆豆腐,狂撒花椒面,一边吸溜吸溜,一边感受嘴唇的过电。连糖果都出了麻味儿的,这波操作是不是很日本?更坚定的麻辣口味拥趸者,甚至组成了“麻辣联盟”,有纲领有党章那种,唯一行动目标就是在日本宣传麻辣这种美味。疫情前,他们不定期组织去四川的寻味之旅。疫情后出不了国,就在国内办四川美食节,邀请全国麻婆豆腐名店现场PK,吸引了大批麻辣爱好者,3年累计参加者有20万人。至于为何一向清淡的口味突然麻辣起来,日本人在调查里表示,因为吃辣很能缓解压力。吃点辣,出出汗,就能跟烦恼说再见,而且辛辣食物真的很下饭。日本人的辛辣中餐,就像中国人的虎牌辣椒酱,满足肠胃,提振精神,可谓山川异域,社畜同天。在嗜麻嗜辣的风潮里,迁就日本人清淡口味的“町中华”明显不够味了。铺满辣椒和麻椒的“真中华”料理,才是美味的硬道理。今年,上百家“真中华”料理在日本开业。与此同时,代表旧日中华料理的百年老字号“聘珍楼”宣布倒闭。
聘珍楼创业于1884年,是横滨中华街现存最古老的中华料理店。2007年巅峰时期,一年销售额高达近108亿日元,整整7层的高大建筑,层层客满。宣布破产时,它不仅已经被掏空老底,而且欠下3亿日元债务。畅行多年的美味秘方失效,“真中华”与传统中华料理正在完成一场口舌间的新老更替。今年,一共有786830位中国大陆人生活在日本,占所有在日外国人的27.3%。中餐再次走回1870年代的原点,回归仅仅服务中国人口味的初衷。与当年不同的是,这一次,中餐不再为了他乡求存而改变自己。相反,它正在重新定义日本人口中的中国味道,也在改变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