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44阅读
  • 0回复

[转帖]我的藏书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9-16
        在网络阅读十分流行的时代,读书、藏书的爱好尤显弥足珍贵。喜欢买书的人大多有这么个习惯,在新书扉页右下角签名,或盖章,或写上书店名与购书日期;而喜欢藏书的人尽量使用专用的藏书印。我也是这样,一本心仪的好书买到手,回家后会迫不及待地盖上一方藏书印,然后乐滋滋地翻阅一番,心满意足地收入书橱。


  中国文人使用藏书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尤其是宋朝到清代的许多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印,成了研究版本、辨别真伪的证据,有些刻制得精美的藏书印,自然也成了极具价值的艺术珍品。好书盖好印,相得益彰,不但能令书的主人获得一种拥有的自豪,更能使藏书爱好平添艺术的情趣。


  藏书印的形式、内容繁多,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类:一是姓名类,可以添加籍贯、字号及“藏书”等文字,如:“山阴陆游”“放翁藏书”“东坡居士”。二是书斋名,如“老学庵”(陆游)、耕梅草堂(吴湖帆)。三是训辞杂语类,类似书画上使用的“闲章”,如明清杰出思想家黄宗羲的藏书印刻了“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清代藏书家吴骞的藏书印的印文:“寒无衣,饥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都表现了藏书主人的思想与风骨。


  我是从1987年开始使用藏书印的,第一枚藏书印是方解先生为我刻的(左印,2.8×2.8厘米,朱文),那时我在上海石化总厂工作,他的夫人刘某是我的同事。当我看到方先生刊登在《新金山报》上的篆刻作品后,觉得他颇具篆刻技艺功底,就请刘某转告希望能为我刻一枚藏书印,没过几天,我就收到了这方藏书印,见线条纤细、布局空灵,十分喜欢,一直使用了近20年。每当我翻阅藏书,见到这方最初的藏书印,心田就会涌起对方解先生的感激之情,只是为他后来放弃了篆刻这个高雅的爱好而感到惋惜。


  2005年,我在单位退居二线,开始重拾书画爱好,需要印章,托朋友、书法家王齐庆去请潘庙林先生刻制几枚。潘先生热情豪爽地说:“唐先生我认识,免费为他刻!”于是,我幸运地得到了庙林为我精制的一套姓名 、字号章,十分感动。过些日子,潘先生又主动为我刻制了一方藏书印(右印,2×2厘米,白文)。这方印有汉印之风,浑厚大气、尺寸适中,成了我现在最常用的藏书印。几十年来,我能克服眼疾困难,坚持不懈地阅读写作、醉心书画,绝对得力于来自方解、潘庙林等书画、篆刻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我的藏书几经搬家精简,至今还有千把本,每本都盖着我的藏书印,这些印不仅证明着我对藏书的所有权,也展示着篆刻艺术的金石之美,更见证着我与老师、朋友之间清淡如水、互敬互重的“文人之交”。(唐红宝)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