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56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数字时代,如何让代际沟通更顺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673
金币
183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2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29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9-08
大学选什么专业?毕业后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什么时候结婚?科学育儿还是经验育儿?你喜欢的网络圈子,父母了解吗?长辈转发的养生信息,你会打开吗?

  这些散见于每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处理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背后牵涉到一个家庭乃至两个群体的情感维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融洽。

  代际关系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代人或者多代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的人,由于社会境遇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其关系具有合作与冲突、团结与疏离共存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等,代际冲突在现实生活、网络世界多个层面频繁出现。

1.现实与网络交织,代际关系呈现新特点

  一、现实层面的选择,两代人之间出现分歧

  学习、工作、生活……涉及个人成长、发展的问题,家庭成员习惯一起商量来“拿主意”。但很多时候,交流沟通却不是那么顺畅。

  学习、就业,到底听谁的。“我爸是中学老师,从小学开始,寒暑假我都在补习,很少能出去玩。考上大学后,父母又催着我赶紧准备考研,我不想只天天埋头学习了。从那之后,跟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僵。”26岁的小高坦言,父母一味追求成绩、高强度管理,曾导致他心理压力很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小高的经历并非个例。不少年轻人表示,父母喜欢左右自己的人生。小邱毕业于一所知名院校,从小在学习上没让父母操过心。找工作时,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导,而是进入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做新媒体策划。“我喜欢新奇有趣的工作,让我每天坐在办公室按部就班,很别扭。”但每次休假回家,父母总是讲某某亲戚的孩子又考上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试图让她“回心转意”。

  “培养孩子这么多年,没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或是进入一家大公司,总觉得不踏实,也担心她以后受苦。跟亲戚朋友讲起来,还有点没面子。”近年来,新业态兴起,很多90后做起了网络主播、短视频up主、文案策划等,这些选择却很难被年长一代接受和理解。

  婚恋、生育观的不同,困扰着两代人。“只要跟我妈打电话,她总催着我找对象,让我在30岁之前结婚,不要像邻居家的姐姐那样‘剩下’。”27岁的侯女士硕士毕业后,来到外省工作,目前单身,为了催她结婚,母亲去年到侯女士居住的地方住了大半年:“她嫌我对自己的事不操心,我俩吵了几次架,她生气回去了,我也没回老家过年。”

  选择晚婚、不婚的年轻人,变得多了起来,这让年长一代难以理解。采访中,“三十岁”是一个被频繁提到的年龄。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在此之前结婚,早点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已经退休的李女士说:“我不指望孩子取得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能早点结婚。但只要一提这事,他就敷衍两句挂了电话。”不少人采取语言督促、安排相亲等方式,试图将传统的婚恋态度传达给子女,但效果并不理想。

  除了婚恋观迥异,生育选择也成了代际之间容易引发争吵的话题。“工作压力大,自己都顾不上,实在没有余力养孩子。”“我们那时候生俩孩子,还不照样养大?也没有你们现在这样费劲。”由婚恋、生育引发的冲突,让家庭的温情被冲淡,代际间产生了新的困扰。

  幼儿如何抚育,引发意见不合。“医生告诉我,小孩爱出汗,要适时增减衣物。但老人总担心孩子着凉,给包得里三层外三层,为此我们没少争吵。”34岁的周女士,经常因为幼儿照料的细节问题与父母产生争执。

  “是吃饱为止,还是适量喂养”“是规律作息,还是困了自然会睡”“是宠着孩子,还是早点树立规矩”……当前年轻一代多是双职工家庭,祖辈参与育儿的比例较高,养育观念不同,成为代际冲突的一大内容。年长一代往往延续个人育儿传统,更多带有经验色彩;年轻一代善于从网络获取知识,学习现代养育理念。经验育儿,还是科学育儿,由此导致的观念相悖、沟通不畅,引发两代人冲突。

  二、代际冲突由现实扩散至网络

  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各年龄群体都有了互联网表达途径和方式,日常生活中的代际冲突逐渐向线上扩散。“新媒体的发展让代际冲突有了更便捷的呈现平台,一些原本隐藏的问题都被公开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琚晓燕说。由于网络的匿名化特点以及较强的情绪感染力,一些普通的话题讨论也被渲染成两个群体的代际冲突。

  两代人的网络行为偏好不同。“我爸妈很容易大惊小怪。有时在朋友圈发点个人感慨,他们立刻打电话过来,问我是不是最近出什么事了。为了避免误解,只能把他们屏蔽掉。”年轻一代喜欢在社交媒体分享个人生活动态,因担心长辈不认可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少人选择“屏蔽”或“拉黑”长辈。而年长一代更偏好转发健康养生、“心灵鸡汤”类文章,这类信息却被年轻一代视为冗余、负担,唯恐避之不及。

  代际间关注的话题不同,既增加了误解产生的可能,也让沟通的频率降低。几位长辈反映:“给孩子发信息,他一般就回复一句‘好’‘知道了’,自己的事很少跟我们说。”“女儿一般一周打一次电话,问问我们身体怎么样,其他的事,她讲得比较敷衍,我们也不好多问。”

  网络沟通出现阻隔。“我在家族微信群中对长辈转发的养生类谣言进行辟谣,他们非但不相信我,反而把我移出了群聊,然后继续转发那些谣言。让人哭笑不得。”有青年网友说,长辈对自己的劝说很排斥,“总感觉亲人会害他一样”。

  刚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没多久的宋女士说:“有时候碰到点不会的东西,想问问孩子,他有点不耐烦,说我们什么都不懂,网上的东西不要乱点、瞎转发。”很多年长一代更愿意求助于同龄朋友,或者相信陌生网友的信息共享,几代人之间针对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产生壁垒。

  年轻一代将不满转移到网络中。“被父母谩骂后如何调整心态”“父母总是打压我,我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豆瓣“原生家庭抗争会”小组有12000多名成员,他们纷纷倾诉或反思与父母的关系。

  每到节假日,社交媒体上便会出现大量关于“如何怼亲戚”“怎样与‘刁钻’的长辈‘斗智斗勇’”的讨论,引发不少青年网友共鸣,这类话题经常被大量转发、评论。

  “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长期浸润在互联网中,相对于长辈更有技术和信息优势。同时,社交媒体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对于老年人的网络群体印象更多呈现负面化。老年人成为数字空间的“弱势群体”,缺少发声的意识和渠道。

2.代际冲突背后的多维成因值得关注

  对于代际关系的理解不同。“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工作,很担心他过得不好,每次想打听打听,没说几句孩子就烦了。”“每次回家都热乎不了三天,我爸妈就开始评判我,从学习、到工作,没有一件是他们满意的。”期待了解和期待理解,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折射着两代人对代际关系的不同看法。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汶蓉认为,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拥有的生命周期、时代经历、立场观点的差别,使得代际关系必然存在冲突的可能。

  年轻一代成长在物质充裕的年代,崇尚独立自主的生活,在对长辈“孝”的同时,更希望能有平等的代际关系,如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相互尊重、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而非一味的“顺”。但很多年长一代,往往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站在自己的角度设计孩子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在孩子成年后,依旧不愿放弃教育和引导的责任,试图继续约束或控制子女。一方是“振翅欲飞”,另一方仍是“紧抓不放”,沟通不畅乃至发生冲突都难以避免。

  代际界限不清,相互卷入过多。“买房是父母出的首付,有时候花销大,手头周转不开,父母也会给我钱。”很多子女在工作、成家后依旧需要父母给予经济、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支持,“啃老”“代际依赖”等现象大量存在。另外,年长一代参与年轻一代的幼儿抚育,老人牺牲自己的退休生活来帮忙照顾子女及下一代,“三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情况比比皆是。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界限不清、牵扯过多,使得两代人相处时不容易把握分寸和尺度,很容易产生过度保护、过度干涉。

  经济、生活上的不独立,使得子女与父母的情感关系也变得复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分化,用来衡量子女和父母在情感上分离的程度。自我分化比较良好的个体,他们与上一代能够在自主与亲密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既维持正常家庭关系,也能实现自在相处。反之,代际关系就会在控制与逃离之间反复摇摆。”琚晓燕说。

  时代变迁使得不同世代的社会观念产生分化。随着社会转型加快,对于婚姻、事业等“人生大事”,不同世代呈现大相径庭的理解。以婚姻为例,在年长一代看来,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其中包含着生活保障、后代繁衍、道德传递等多重符号意义。子女如果晚婚或不婚,整个家庭都会面临社会舆论压力。在年轻一代看来,婚姻的个体意义要高于社会意义,他们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认为“这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对于婚姻选择更加谨慎。在观念不同、意义分化的情况下,代际交流沟通易变成“自说自话”,或是针锋相对。针对这些话题的讨论,背后还隐含着两个世代对社会话语权的较量。

  文化资源获取偏差,导致代际文化碰撞。年轻一代从广阔的互联网上获得文化资源,成为主要的文化消费主体,构建起一系列文化语境、话语符号。而年长一代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变迁,大多只能被动适应。文化碰撞中,代际的对话空间、共知的意义内容被压缩。

  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一代发展出各类网络亚文化,如“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一般都带有娱乐性,以及一定的批判性。年长一代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传统与保守,很难适应或接受网络亚文化。如一些青年将“丧”文化等作为情绪宣泄的一种表达手段,却被长辈斥责,认为其消极、非主流。“我只是换个恶搞或者有点‘丧’的头像,爸妈就会嫌我心态不阳光,解释了也没用,后来就懒得说了。”在此背景下,年轻人选择在亚文化圈层中寻求共鸣和慰藉,有意地廓清文化边界,使得代际间的文化圈层愈加封闭。

  互联网算法推荐和“流量”逻辑,催化并放大了代际冲突。在新媒体环境下,算法推荐机制对用户进行个性化传播,由于两代人之间在教育水平、兴趣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接收到的信息不尽相同。差异化的信息环境使代际共享信息越来越少,增加了两个群体进行互动的难度,各自的“信息茧房”越发稳固。

  此外,一些平台和账号故意制造冲突话题、给代际关系贴标签等,以“吸睛”来实现“吸金”。他们将一些有关于老年人或者年轻人的新闻,通过故意歪曲叙事、夸大修辞等“话术”,制造代际虚假冲突,以此收割“流量”,使代际冲突成为一种可以被消费的商品。例如一些自媒体账号选择性地忽视有关老年人的正面新闻,故意突出极小部分老年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件,并在传播时使用刺激性的字眼,通过“标题党”及假新闻,制造受众对“熊老人”的刻板印象,导致年轻一代产生对年长一代的“抽象愤怒”,进而造成非理性的情绪表达。

3.数字化为畅通代际关系提供平台和可能

  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为代际沟通和对话提供了新的平台,展现了代际互动的新的可能。

  推动建立友好型代际关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为增进家庭和谐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应进一步将政策落细落实。刘汶蓉呼吁,要进一步开展对于代际关系、家庭关系的研究,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推动建立友好型代际关系。加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让个体更好地理解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性,能够积极地看待和处理代际关系。培育更多的公益性 服务组织,对有需要的人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关系沟通调解等。琚晓燕建议,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都应提升沟通技巧和代际关系处理能力。在情感上,学会共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行为上,提高独立自主能力,保持适当界限,如此,既能收获温暖安全的亲密关系,又能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互相尊重,减少代际冲突。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为不同群体的文化融合开拓了新空间。近年来,一大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在多平台播出,引起年轻一代追捧和热议。要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融合式传播,让更多青年沉浸式体验,将优良传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为代际开展对话和沟通提供“文化共同体”。

  社会主体齐发力,弥合“数字鸿沟”,扩大对话空间。随着社交媒体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幽默的“表情包”、俏皮的流行语,也开始在年长一代中流行,不少人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地学习并使用。但也有很多老年人仍有畏难和恐慌心理,应帮助他们改变思维定式和认知偏见,适应数字化生活。应兼顾社会各群体的需求,提高数字产品和服务设计的包容度,注重适老化改造。在技能方面,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帮助年长一代提高数字产品使用熟练度、使用频率等。在素养方面,提高他们对于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的鉴别力,促进老年群体的社会融入。

  促进“文化反哺”,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重视“文化反哺”对于消弭代际冲突的重要作用。在线上、线下搭建有利于代际互动和沟通的平台。线上方面,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论坛、社群小组、应用程序等,搭建代际沟通的数字平台,让两代人“有的聊”“聊得来”。线下方面,青年和老年群团组织、社区等,可定期举办活动,开设情感沟通的小微课堂,同时,鼓励年轻一代在文化、技术等方面“反哺”年长一代,发动“银龄”志愿者在就业、婚恋等方面为青年提供咨询与服务,让两代人以互帮互助的方式激发认同和共鸣。

  加强网络监督,对“收割”代际冲突流量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某些网络“键盘侠”故意将个体矛盾上升为代际冲突,以及一些平台和自媒体账号为吸引眼球过度渲染代际冲突,此类行为具有隐蔽性,却对代际关系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不能任其蔓延,破坏健康的网络生态。应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为数字空间的代际对话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