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孝向贾琏提议裁员。说如今人口繁重,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建议贾琏能够向贾政王夫人建议,将家里“出过力的老家人”放出去几房,让他们自力更生。
林之孝的这个提议,是日后贾家开源节流的开始,只可惜为时已晚。
其实这个事由林之孝提出。借女儿林红玉反应的是林黛玉的远见卓识。当日林黛玉也曾说过贾家不早作图谋,恐后手不接。进一步暗示林黛玉是贾家需要的儿媳妇,而薛宝钗并不适合。
之所以如此说,就在于贾琏随后说了王夫人对这件事的“消极”反应。
(第七十二回)贾琏道:“我也这样想着,只是老爷才回家来,多少大事未回,哪里议到这个上头。前儿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太太还说老爷才来家,每日欢天喜地的说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这事,恐老爷又伤心,所以且不叫提这事。”
贾琏早都和林之孝想到了一起,之所以一直不提,在于贾政出差三年这会儿才回家,一心想要骨肉团圆。
之前官媒婆朱大娘来提亲,王夫人便已经搪塞了回去,不叫告诉贾政。裁员这种事一定不可以告诉贾政知道,担心贾政伤感。
表面看是这回事,但细思就发现不那么简单。贾琏终究只是管家人,替叔叔贾政管理荣国府。真正的当家人还是贾政和王夫人。
贾政不在家,一切都是王夫人说了算,要裁员必然先要王夫人知道。贾琏不提,是知道王夫人肯定不同意。
贾政当初离家之时家里还尚好,如今经过三年回来,竟然需要裁撤老家人减轻负担度日的地步,王夫人这家是怎么当的?
贾琏此时提裁员的事,岂不是打婶子的脸。
林之孝听贾琏那么一说,就明白此事暂时提不得。
但是,曹雪芹如此描写,也有暗示王夫人力求自己无错,能瞒就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当家风格。
其实王夫人都心态非常眼熟,王熙凤也是如此。只要自己好,并不管贾家会如何。
王夫人和王熙凤如此,作为同源一家的薛姨妈教导出的薛宝钗,也就强不了多少。
王熙凤评价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概括出薛宝钗的行事风格。王夫人派她协理荣国府,也是毫不做为。最终也是她负责的部分出了问题。
曹雪芹一再暗示王家血脉的女儿在教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过于考量自我得失,不以大局观为重,致使她们的胸怀和眼光都不足够。
这里还有一个代表人物是贾元春,原文虽说她也是跟着贾母长大,但从她公然支持王夫人和金玉良姻的立场来看,贾元春分明与母亲更亲近,也更适应王夫人的教养价值观。
而受此熏陶得贾元春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判词讲她“二十年来辨是非”,实则是讽刺她二十多岁不辨是非,不懂事的意思。
而“三春怎及初春景”,是说她出身比妹妹贾探春强,结果却远不及探春。正是她源自王夫人的教养,导致她的最终悲剧。
反观贾探春,尽管说王夫人待她不一般,到底不如亲生女儿。探春才是真正受贾母教导和熏陶的孙女,她与林黛玉的见识就是与众不同。
而最终贾探春与林黛玉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荣国府失去两个最优秀的女儿,导致贾母也因此而死。这三个优秀女人的“离去”,让贾家轰然倒塌,再也无力回天。
闲言少叙,林之孝提议裁员,贾琏提到王夫人暂时不能同意,本质还是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是贾家“良方”的问题。《红楼梦》里类似的对比,比比皆是。不多赘述。
贾琏这边突然想起之前来旺儿子想娶彩霞这件事,便吩咐林之孝派个人替他去说。林之孝口头答应了,最终还是说了一番劝阻的话。
(第七十二回)林之孝听了,只得应着,半晌笑道:“依我说,二爷竟别管这件事。旺儿的那小儿子虽然年轻,在外头吃酒赌钱,无所不至。虽说都是奴才们,到底是一辈子的事。彩霞那孩子这几年我虽没见,听得越发出挑的好了,何苦来白糟踏一个人。”贾琏道:“他小儿子原会吃酒,不成人?”林之孝冷笑道:“岂只吃酒赌钱,在外头无所不为。我们看他是奶奶的人,也只见一半不见一半罢了。”贾琏道:“我竟不知道这些事。既这样,那里还给他老婆,且给他一顿棍,锁起来,再问他老子娘。”林之孝笑道:“何必在这一时。那是错也等他再生事,我们自然回爷处治。如今且恕他。”贾琏不语,一时林之孝出去。
林之孝知根知底,清楚来旺的儿子虽然只有十七岁,却吃喝嫖赌、仗势欺人无所不为。
他奉劝贾琏不要管这件事。还说彩霞这丫头大了,听说非常出色,给了来旺的儿子,实在是糟蹋了。
贾琏一听这话,就知道此事不可为。他是主人固然可以一句话决定奴才命运,但也希望家里都是好人。
来旺是王熙凤陪房,并不是贾家人,却是贾琏的“班底”。他的儿子不成器,贾琏如果硬做媒将彩霞给了她。日后彩霞遇人不淑出了意外,可就都是他的责任。
贾琏若因此惹得老家人天怒人怨,也不是好事。于是便也说不给了。还要惩戒一番。
林之孝当然不会因小失大对王熙凤的陪房轻易动手,只说以后有问题再收拾不迟。
来旺负责替王熙凤放印子钱,手里必然养着一些如狼似虎的打手,这些人岂有不巴结来旺儿子,和当初薛蟠打杀冯渊时一样的胡作非为?
来旺儿子的问题,林之孝说的委婉,应该是很造成了一些大事,只是仗着贾家势力被压了下来。但这些罪状岂不是贾府的罪,王熙凤的孽?
当初王熙凤动心思就要截杀张华父子,来旺这种满手献血的人尚且觉得没必要害人性命,王熙凤该是多么的罪恶。
所以,王熙凤日后的结局,很是惋惜,却也是她自作自受、罪有应得。
不过,林之孝劝阻贾琏不要把贾家的好姑娘嫁给王家的坏小子。这背后还是挺有意思的。
林之孝认为王家的孩子不成器,不可取,不该嫁,是作为贾家人对王家的排斥。
但王家人为什么素质不高?则是问题的核心。
贾家的王家人从王夫人开始,王熙凤、周瑞一家,来旺等陪房,还有薛姨妈带着一儿一女,他们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集团,在侵略着贾家。
林之孝是贾家的老家人,排斥王家这些“外来户”很正常。
但他反对彩霞嫁给来旺儿子,认为会害了彩霞。则同样影射了金玉良姻的不可取。
贾母坚决反对金玉良姻,除了林黛玉的因素之外,还因为两个原因。
一,薛家门第太低,教养出的儿女不适合贾家。与他们联姻,只会拉低贾家的门第,更为未来子孙教养开倒车。
薛宝钗雪洞一般的房间,与林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以及只知道规劝贾宝玉读书科举一条路的思想,都是她的短板,与之联姻势必重蹈王夫人和王熙凤的覆辙。
二,贾家接连娶了王夫人和王熙凤,当初是不得不娶。因为贾家主要在培养王子腾替他们控制京营。接连联姻是巩固贾家与王家的关系。
但让贾家没想到的是王家狼子野心,最终还是“卖了”贾家的京营,让王家一飞冲天,贾家一蹶不振。
第四回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统制,就是关键伏笔。
如今薛家没有主事人,早都是王家附庸。薛宝钗这王家外孙女等于另一个王家女儿,再嫁给贾宝玉,荣国府将彻底被王家控制。
王家人的“素质”不高,不是良配,从王夫人和王熙凤的一系列作为都体现得清楚。
金玉良姻不是好姻缘。则通过林之孝反对贾家彩霞嫁给王家来旺儿子体现出来。
由林之孝反对而不是其他人,还是影射林黛玉才是适合贾家发展的良配……
曹雪芹一直在铺垫的,都是林黛玉要比薛宝钗更适合贾家的发展。薛宝钗尽管非常好,却在教养上有短板,造成她有十成能力只能发挥三成。这也是脂砚斋当初评价薛宝钗为“博识所误”的原因。
只可惜,当晚王熙凤已经派人叫来了彩霞的母亲硬作成了亲事。等贾琏回来说来旺儿子不成器时,王熙凤又一次急眼了,说连我都看不上,自然她的人都是不好的。
贾琏一看她这样就烦躁,便也就随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