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569053
-
- 注册时间2012-06-21
- 最后登录2024-11-16
- 在线时间10667小时
-
- 发帖11427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35218
- 道行18937
- 原创750
- 奖券336
- 斑龄0
- 道券27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569053
- 发帖
- 114278
- 金币
- 35218
- 道行
- 18937
- 原创
- 750
- 奖券
- 336
- 斑龄
- 0
- 道券
- 27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06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4-11-16
|
所谓腻苔,是指舌苔颗粒细腻致密,彼此融合,中间厚边缘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难脱,是谓腻苔。 苔白多主寒,苔腻则多提示湿浊,痰饮,食积——寒证,湿浊痰饮均为阴,可见白腻苔,本质上是一种阴邪,提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以致于饮食停滞或湿浊淤积。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化解白腻苔要用温阳的办法。
但是,虽然总的治疗大 法是温阳,在面对具体的病情时,由于病程不同,阶段不同,病位有别,要准确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方药并不容易,而且,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一旦附身,容易胶着难解,时起时伏,难以速愈,所以与湿邪斗争,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妄图一鼓作气,短时间,三天、五天攻克堡垒,是非常困难的。 在具体的治疗上,我们要提前熟悉几种常见证型的诊疗方案,这些诊疗方案其实是一代代中医人应对白腻苔的经验总结,它们就像围棋的“定式”一样,能帮助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时,快速抓住主要矛盾,当然,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也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优化出更有效的“定式”。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下面这四种常见定式。 四种常见定式 这四种常见定式,钟大瑞老先生将其称之为:寒湿困脾,脾虚湿困,湿盛困脾,痰湿中阻。 乍听起来很绕口,其实这四种证型都是湿邪致病导致的,都会导致舌苔白腻,都有食少,腹胀,食后胀甚,脘腹痞满,呕恶,疲倦乏力,肢体困重等症状,都有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心神等特点,最重要的都和脾运失司有关,都可以归之为脾病的证型。 而且患者生病,其症候也变化万千,不会按照这四种证型的标准来生,而是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证型互见”的情境,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其最紧迫的主要矛盾都只有一个,所以中医辨证,其实本质就是从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到主症。
中医辨证:在千头万绪中寻找线索 现在我们来说说这四种证型的主要矛盾: 1、寒湿困脾:除了舌苔白腻,脘痞腹胀,食少,身重困倦等症状外,患者最突出的,最首要的症状,就是冷! 腹冷,形寒肢冷,舌体胖大,乃至全身水肿等脾肾阳虚之象是患者的主症。 2、脾虚湿困:如果说与阳虚相关的症状在寒湿困脾证型中表现得最突出,那么,与气虚相关的症状在脾虚湿困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或不思饮食,食后作胀,大便稀溏之象是患者主症。 3、湿盛困脾:不局限于脾胃脘腹,涉及的全身症状多,涉及的脏腑多,是这个证型的最主要特点,除了有胸脘痞闷,身重困倦,纳呆,恶心,呕吐等湿邪困脾的症状,还有全身浮肿,皮肤光亮,小便不通,恶心,呕吐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湿盛困脾”的主要矛盾是‘湿盛且泛溢于全身’,形寒肢冷并不是最重要的矛盾。 4、痰湿中阻:痰湿中阻的主要矛盾是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湿阻中焦,清阳之气不升,清阳不足,脑失所养,出现眩晕! 所以,视物旋转,如坐舟车,头晕目眩是这个证型的最主要特点。
白腻苔经常呈现雪花一般的颜色 四种不同的白腻苔,有四种不同的应对方法 1、以阳虚畏寒为主要表现的白腻苔,我们叫寒湿困脾,可以选用茵陈术附汤,胃苓汤,茵陈四逆汤等既含有温阳的干姜,附子,又含有健脾的白术,甘草,又含有祛湿、化湿、利湿之品,如茯苓,藿香,茵陈的方剂。出现水肿者,可用真武汤。 2、以气虚乏力为主要表现的白腻苔,我们叫脾虚湿困,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水,平胃散,胃苓汤等既有益气健脾之品,又有祛湿化湿之品的中药。 对此我个人喜欢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另外钟大瑞老师有一个经验方也值得推荐一下: 党参15克 茯苓15克 苍术15克 厚朴10克 枳壳12克 黄芩12克 黄连6克 藿香12克 白术15克 泽泻10克
藿香 3、湿盛且泛溢于全身,全身症状明显,甚至出现水肿的白腻苔我们叫湿盛困脾,从轻到重,可以选用羌活胜湿汤,五苓散,五皮饮。 4、以湿阻中焦,阻遏清阳之气上升,清阳不足,脑失所养,头晕目眩为主要特征白腻苔我们叫痰湿中阻。 对于这个证型,轻者我喜欢用苓桂术甘汤,重者我喜欢用解眩汤,伴有血虚者我喜欢用连珠饮。 解眩汤方药如下:白术15克 茯苓30克 泽泻15克 车前子12克(包煎) 牛膝12克 连珠饮方药如下:茯苓24克 桂枝18克 白术12克 甘草12克 当归12克 川芎6克 白芍12克 熟地黄12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