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多的其实是为求一种心理安慰,因为善根和孽种本就是十分抽象和虚幻的东西,就像西方相信上帝一样,为的是一种心灵的信仰。但是红楼梦里几乎所有的福祸和因果都来了一个现世报,正如开篇的好了歌一样: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其实本书传递的最大的一种思想就是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平平淡淡才是真。开篇的好了歌也基本是这个意思,那些追求功名的人,被一堆荒草埋没了,那些追求财富的人,最后没有享受就死去了。
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和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本真的。就算是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而巧姐的人生也恰恰应了这种旨意,只因母亲王熙凤的一念之善,巧姐本应身陷囹圄的人生得到了救赎。
其实如果细追究起当日王熙凤救助刘姥姥的事,也不能完全算她对刘姥姥的一个善念。刘姥姥大老远车马劳顿的带着外孙子板儿来贾府乞讨,是冲着王夫人来的,然王夫人已经卸任,王熙凤接待的他们。王熙凤初次见这种没有脸面的亲戚,又是冲着自己娘家的名声来的,她心里也不知道怎么好。而且这种亲戚极好打发,自己随随便便的一点施舍,刘姥姥一家就可以救命。
可以说,王熙凤第一次打发刘姥姥基本上都没有费什么心思,她也并不觉得她是在做好事,只是对于一种最底层的人情世故的一种周旋。然而我要补充的是,善念和善举都是不经意间的,越是刻意的做善事,越是得不到心里预期的那种效果,因为善本就是从心而发的,回报也是不经意间或者是你想不到的。
对于刘姥姥二进贾府,这是一种千载难逢的缘分,被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母发现了,又感觉很投缘,想好好招待一下刘姥姥。贾母的喜好便是整个贾府的喜好,贾母想做什么,贾府上上下下都会迎合着,王熙凤自然不会例外。然而这一次因为刘姥姥收获颇丰,一下子得到了很多钱财和物件,一夜之间暴富了,这功劳有王熙凤的一大半。
因为全家都哄着贾母,刘姥姥也是个精明的老太太,她见识了几句话就大概明白什么状况了。王熙凤撺掇她装疯卖傻的哄贾母开心,刘姥姥便将计就计的执行了,自然贾母心情一好,刘姥姥得到的好处就不会少了。这自然有王熙凤的功劳,但要说这是她对刘姥姥的“善”,却称不上,因为她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她自己或者说为了讨贾母一个开心。
然而我认为王熙凤对刘姥姥真正的一个善念,还是她让刘姥姥帮着她给巧姐起名字,她说是想借着刘姥姥的寿和贫寒来压住巧姐的灾和邪气,而且她还十分谦卑的希望刘姥姥不要介意。我想这一段对于刘姥姥来说,这是她卑微而放下自尊和脸面来贾府乞讨时感觉最暖心的一段了。
她来贾府就是抱着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意思来的,为了活命,为了大冬天不被冻死饿死,她厚着脸皮来贾府讨施舍。但是真正当她来到贾府的时候,她的心还是退缩了,她缩着脚不敢前进,在正门口用脚蹭了半天地才往前迈了一步,不想却遭到门卫一顿戏虐,我想此时刘姥姥的心里一定是支离破碎和千疮百孔的。
直到王熙凤给她二十两银子的时候,她依然觉得拿着这钱依然是被人当猴耍一样的感觉。但是王熙凤找她给自己的女儿起名字,刘姥姥是第一次感觉到了她的可利用之处,也就是真正被这个大家族的人当人看的感觉,我相信这一刻刘姥姥的内心是最温暖的,比她得了一百两银子还有重量感。
戏如人生,人的命运总是这么戏剧化,当贾家轰然倒塌,家里人一个个都成了阶下囚的时候,我想刘姥姥的心里也是五味陈杂的。从前救助过她的恩人也把她当作傻子一样耍过,她曾经起过名字的高贵小姐如今要靠她去救赎。她其实完全可以跟贾雨村一样忘恩负义,但是刘姥姥是从贫寒中走过来的,她忘不了曾经那二十两银子救她一家老小的命,更忘不了王熙凤诚诚恳恳的让她给自己的女儿起个名字,把她当慈祥的老者一样尊敬。这是善念唤起善念的连锁反应,刘姥姥的善恐怕也和曾经王熙凤对她的善多多少少有关系。
所以我们常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即便不体现在自己身上,也会体现在自己最在意的人身上。因为心是最梦幻也最不可琢磨的东西,你想不到,不经意间的一念之善会给自己或者给别人的人生带来多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