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86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70
金币
371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5-2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5-26) —
“表情符号”是个很宽泛的概念,目前至少包括颜文字、绘文字(emoji)、静态贴图、GIF动画等(后二者统称为“表情包”)。若追根溯源,表情符号并非“新鲜事”,包括图画文字、标点符号、信息图和漫符技法等都可视为其前身,它们都是为满足人类的视觉本能而涌现的。这种本能在电子信息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表情符号,其中伴随着电视、动画、电子游戏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无疑是最活跃的力量。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在笔者讲授的《现代语言学》课堂上,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读书报告等形式各抒己见,乃至催生了题为“21世纪emoji使用指南”的集中性研讨。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包括“表情符号的形式变异”“表情符号的功能变异”“表情符号的得失利弊”等,下面是他们的反思实录。

基于绘文字进行变形或合成的表情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在各种表情符号之中,目前最常见的是绘文字和表情包。孙诗琪等同学认为大学生现在最常使用的其实是表情包,我们已经从绘文字时代跨入表情包时代。绘文字与表情包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人们对绘文字的统一性表现出反抗,创造了一种介于绘文字和表情包之间的变体,即基于绘文字进行变形或合成的表情包,比如“无限”伸长的伸大拇指表情包。

  表情符号不仅出现了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在不同平台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梅之语等同学调查了腾讯软件(如微信、QQ)内置绘文字与输入法内置绘文字的差异,发现更多的人会使用前者而非后者。一些绘文字的功能变异正和平台有关,比如发生语义变异的“微笑”表情主要出自腾讯软件;再如“嘻嘻”表情在三星平台上表现得异常可爱,在其他平台上则没有那么可爱。他们对绘文字进行了拆解,发现小黄脸表情的构成为“底色+脸型+表情”,其形式选择与面部表情心理学、漫符表达手法以及网络用语流变有关。

  表情符号在使用中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异。陈晶等同学基于哔哩哔哩网站的调查发现,人们使用最多的几个绘文字是“狗头”“知识增加”“辣眼睛”和“笑哭”,其中“狗头保命”被誉为“免死金牌”,可用来判断发言者是在较真还是在开玩笑;人们在使用绘文字时,最喜单用,偶尔连用则表达强烈或复杂情绪,但连用数量越大使用频率越低;绘文字出现频率最高的位置是句尾,其次句首,极少句中,可以明确想要传达的情绪或为整句话的态度定调。

同一个表情符号配合不同的文字,可能表现出相去甚远的意义

  相对于语言文字,表情符号的意义更加模糊,其使用和解读强烈依赖于语境。魏子超等同学发现,同一个表情符号配合不同的文字,可能表现出相去甚远的意义。

  表情符号的赋义具有较大灵活性,也正因为如此,表情符号在功能或语义上表现出无穷多的变异,包括情景变异,像“微笑”“再见”“偷笑”“龇牙”等表情都出现本义之外的使用义,如“再见”的本义为“再见”,使用义为“不想理会对方、绝交、友尽”;个体变异,他们提到有人曾在课堂群里发了一学期的“恶魔”和“闪电”,直到期末才知道前者表示“得意地笑”,后者表示“我去也”;性别变异,有一项调查发现女性使用表情符号的比例多于男性,分别为78%和60%;代际变异,如年轻人较难接受所谓“中老年表情包”,而中老年人也很难理解“流汗”“咖啡”的含义,等等。“emoji背后的含义”曾一度登上微博热搜,也说明人们对表情符号的功能变异具有很强的自觉性。

表情符号将作为交际行为的一部分持续发挥作用,可能在将来被其他手段替代

  表情符号之所以能“席卷全球”,要得益于它对文字的补充、对社交的润滑以及对审美的满足,但是它的流行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有人担心,表情符号的变异会加深交际鸿沟。孙玲瑶等同学对此表示认同:变异固然使表情符号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也出现了传达意图不明确、容易造成双方误解的问题,从而可能进一步扩大不同群体之间已有的鸿沟。还有人担心,表情符号滥用会导致语言能力下降。

  这种观点十分盛行,和针对网络语言的担忧如出一辙,但是赵文萱等同学对此表示怀疑:表情符号弥补了纯文字在传达某些用意上的不足,反而是增加了交际智慧;表情符号主要用于非正式场合,并不会过多地影响到正式场合。

  还有人担心,表情符号滥用会造成感受能力退化。在他们看来,只有语言才能表达复杂思维和细腻情感,如果语言能力退化了,感受能力自然也将退化。孙诗琪等同学表达了一定认同,因为表情符号大多是通过拼贴、戏仿和恶搞的方式对人们有意见的事物进行亵渎和歪曲,对很多事物并没有深入剖析和理性认识,这些浅表化、扁平化、可视化的表情符号忽略了人类的复杂性。

  以上是大学生的反思,最后简单说说笔者的观点。目前针对表情符号的评价表现出一种矛盾:一面说表情符号作为副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会援引“100%面对面沟通=7%语言+38%表达方式+55%身体语言”的公式,可谓“赞誉有加”;一面又说表情符号是“浅层次”“碎片化”的交流,只能给语言“打下手”。这种矛盾性源出于对语言的狭隘看法。事实上,我们只有把交流行为视为整体,才能给予表情符号客观公正的评价。语言学家在解释语言变化与变异时通常求诸经济性与效率性之平衡,这也适用于表情符号:从经济性来看,表情符号具体生动、形式凝练,所基于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快,在用户体验上也越来越人性化(如软件可以根据输入字符自动推荐表情符号);从效率性来看,表情符号在寒暄功能、传情功能和社交功能上都发挥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来看,表情符号在自己的分内工作上做得很好,尚无法取代交际行为的其他部分如语言,当然它可能也无意僭越。

  据此反思表情符号,我认为,表情符号的变异并不可怕,人们反而正在享受这种变异。另外,表情符号造成表达能力和感受能力下降的担忧可能也被夸大了,因为人类一直在使用副语言或类似于副语言的其他媒介,但从未造成什么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有人曾提议“我们可以对表情包放松警惕了”,但是笔者认为理由并非“很多表情符号会保留和稳定下来”,而是它将作为交际行为的一部分持续发挥作用,它可能是对过去一些手段的替代,也可能在将来被其他手段替代。但形式是暂时的,功能才是永恒的。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