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三回,同自己公公偷情的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了一大段忠告。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 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
大致意思概括下就是让王熙凤办两件事,一,祖宗的祭祀之事,二,子弟读书之事。
在中国古代,祭祀和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般来讲在大家族中都是由族长来负责管理这些事情。王熙凤,虽然在后宅中权力很大,但摊开来讲,她只算半个管家奶奶。
原因很简单,贾琏的继母邢夫人在府中没有权力,是类似小丑一般的人物。大权几乎都由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独掌。因为和王夫人之间有近亲关系,所以王熙凤得以在贾府中发号施令。
这样的情况下,秦可卿让王熙凤去办地置业,这些都是男人干的事情,即使王熙凤再泼辣、能干,在那个时代,这个举动都很不寻常。
但如果这封信是曹雪芹埋下的伏笔,明面上是秦可卿给王熙凤的忠告,但暗地里却是林如海临终前给贾珍的家族发展建议,如此一来,豁然开朗。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说,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林如海的去世时间就很不寻常,第12回,贾瑞死后的这年冬底,两淮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即林如海病重是在冬天,联系他九月初三去世,不难得出,他应该是在来年的九月初三去世的。
13回一开头,贾琏和林黛玉在路上的时候,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之后就去世了。
秦可卿死后,贾珍吩咐去请了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批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她的出殡日期也能推断出来,就在来年的2月份。
探子昭儿回来跟王熙凤汇报林如海去世的消息是在秦可卿出殡之前。那么,按照道理说,林如海和秦可卿的去世时间应该差不到哪里去。
看到这里,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但反常的事情在后面。第19回,贾宝玉编出了耗子精的故事逗林黛玉开心。一段话中透露出林黛玉是第一次上京,这就和前面矛盾了,林如海去世后,林黛玉明明回家了,那第19回应该是第二次上京才对,为何还是第一次呢?
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只不理。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黛玉只不答。
另外还是在耗子精这个故事里,贾宝玉嘻嘻哈哈地提起了林如海,林黛玉听完后根本没有一点难过的意思,甚至还笑着回答了几句。从这里看出,此时林如海应该还没有去世,否则贾宝玉就是再蠢也不可能提起林黛玉的伤心事,而按照林黛玉的性格,她这时候应该暗自垂泪才是。
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说着,便拧的宝玉连连央告,说:“好妹妹,饶我罢,再不敢了!我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黛玉笑道:“饶骂了人,还说是故典呢。”
那么书中真正意义上说出林如海去世是在什么时候呢?第32回描写林黛玉的内心想法的时候,曹雪芹写了这样一笔,明确了林如海的死亡。
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所以林如海的死亡应该是在书中的20-32回之间,可为什么曹雪芹特地将其前移,安排在了秦可卿之后呢?其实必定是有深意的,结合上文来看,秦可卿给王熙凤的忠告很可能是林如海在病重的时候托付给宁国府的掌权人贾敬的,他必定是知道了什么朝中的消息,所以这才让贾敬早做打算。
贾敬的态度也让人捉摸不透,秦可卿死后,他的反应如下。
那贾敬闻得长孙媳死了,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呢,因此并不在意,只凭贾珍料理。
两个字可以形容贾敬的行为,“避祸”。他压根就没有帮助贾府的意思,反而是在外和道士胡混。
秦可卿(林如海)去世后,贾元春立马被封为妃子。这对于贾府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原因很简单,失去了一个有实权的外援,得到了徒有虚表的外戚之名。
所以曹雪芹冒着BUG的风险也要把林如海的死提前,就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贾府的衰落从秦可卿(林如海)之死,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