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这个人,作者在她身上曲笔最多。兴儿说,李纨是大菩萨。可是翻遍前八十回,没见李纨做过什么善事。她有这个好名声,无非是三点:
第一:不管家不管事,自然没有恶名声。李纨原本就有照顾小姑子之职,大观园里就她一个成年人,可是大观园里管理最混乱,原因就在于李纨啥事不管,黛玉开玩笑说李纨带头胡闹,李纨立刻反击,就是因为踩到了痛处。
第二:话说得好听,会为人拉拢人。比如平儿,李纨多次夸奖,卢雪庵众人做诗,每人一两银子的AA小东道,李纨盛了一盘芋头桔子等吃食送给袭人,典型拿大家的钱自己做人情。对赵姨娘也比较客气,并不显得势利。
第三: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做人情。。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死了,她第一句就是:听说袭人的娘死了,给了四十两,也给四十吧,探春就说过,你们倒聪明,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做人情。
不过话得说回来,人有点小心眼也很正常,前八十回也没见李纨做什么坏事,那作者骂她不积阴鸷,是不是很突然呢?都说细节能看人品,文中有很多细节也露出了端倪:
比如她似乎很喜欢平儿,可是平儿被贾母误会,她一言不发,倒是尤氏说了公道话。贾兰在园子遇到宝玉也是非常恭谨,可是在私孰里发生争斗,却说别人的事与我们无关。她说自己不是容不得人的人,可是贾珠的屋里人被她赶走了,妙玉是个出家人,她却可厌其为人,尤氏的丫头没有跪着捧水盆,尤氏不介意,她却说怎么这么没规矩。几乎所有人与朝夕相处的贴身丫头的感情不一般,李纨把屋里人赶走了却痛哭没个好帮手,对一直服侍她的素云视而不见。家族聚会贾兰没来没人发现,确实是贾府上下的疏忽,李纨对贾政说,他说爷爷没有叫,他不来。长幼有序,哪有爷爷请孙子的道理?贾母都不是贾政请来的,李纨的心里她的儿子比所有人都重要。
这些细节表现出李纨性格上的自私自我冷漠强势,平时锦衣玉食,安荣尊贵这些只
是些小毛病,但当贾府倒台,生活露出狰狞面目时,这些人性上的弱点,就会赤裸裸表现出来。
贾府被抄,没有作恶的妇孺最终得到赦免,李纨母子更幸运。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是翰林,正经的读书人,与贾府素无瓜葛也没有受牵连,李纨最终投奔了娘家,她的私房早就通过经常来往于贾府的李婶娘运回了娘家:过去女子的私房都偷藏于娘家,赵姨娘就怀疑凤姐把家产搬回了娘家,精明的李纨自然早有准备。
按照李纨的判词: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巧姐儿被卖到妓院,刘姥姥找到李纨,李纨悭吝,舍不得拿钱出来救助巧姐儿,作者才痛骂她不积阴德。
凤姐因为帮了刘姥姥,所以留下阴德,巧姐儿被刘姥姥搭救,最终嫁给了板儿,过上了清贫但安稳的生活。李纨的儿子贾兰的结局如何呢?
一般人都以为贾兰科考高中,其实是不可能的,作者在第七十八回里,很清楚写明:宝玉不好学,贾兰贾环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
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未发迹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
祖宗开始就不是读书料儿,一个好儿子又死了,这是贾府的命数,所以贾政名利之心大灰。
此外按照大清例律,凡是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必须写明直系三代约姓名资历,倘有人犯重罪,则不许参加科考。这一点曹雪芹深受其害,他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因为父亲是重犯,一生与科举无缘。女娲补天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这石头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是作者有才无处用的写照,又怎么让贾兰科考中举了。贾珠不到二十进学中个秀才,已经算是少年天才,贾兰能很快中举为李纨挣下诰命的可能性也不大。
李纨判曲中说贾兰“爵禄高登”,既然没有了“文举”这条路,那么只剩下“武略”一途了。贾府本是军功出身,子弟都还有习射旧习,贾珍因居丧,不能出去玩,就以习射为名,把一些浪荡子请到家中鬼混,贾政倒以为正理: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还把宝玉贾兰贾环都要去一起练习。
过年的时候学堂中放假,宝玉在园中游荡,而贾兰却拿着小弓追着小鹿演习骑射,这一段是贾兰出场最多的一段,决不是闲笔,遂鹿向来有建功立业之意,宝玉说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暗示贾兰战死沙场。
第七十二回,海边出现海啸,流民四起,贾政作为学官却要去安抚,第七十八回,又莫名出现了一个抗敌女将军林四娘,贾府与战事关系非浅。贾兰因为是罪臣之后,无法科举,但是出现匪患战乱,他从武荫入伍,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迅速发迹,为李纨挣下诰命,却有运无命,战死沙场,只留下虚名。所以李纨的判词里,才有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作者与宝玉的经历相仿,历经家破人亡,向昔日的豪门贵友求告无门,所以他才以李纨告诫世人:多做善事,多为子孙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