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红楼梦》中,为什么所谓的贵族圈儿总是互相结亲?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贵族圈娶进家门的少奶奶,马上就要代表整个家族应酬事务。
真正的贵族圈儿,没有时间成本去培训一个合格的少奶奶,他们娶进家门的,必须是已经培训好的,过门就可以参加应酬的成手。
豪门贵族所要守的礼仪众多,应酬的事物纷繁复杂,不是这个圈子中长大的女孩儿,是没有办法把自己真正融入到贵族的生活圈子中的。
《红楼梦》中,京都的贵族圈少女从小就在这个圈子中参加应酬,她们互相知根知底彼此熟络。
如果在这个圈子中,突然出现一个新人会怎样?答案异常残酷,如果那个新人没有足够硬的家族做支持,她会被整个贵族圈直接排斥,完全融不到那个圈子中。
薛宝钗,就是一个融不进贵族圈子中的典型人物。
不知从何时起,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被过分地拔高了。在一些钗粉的眼中,宝姐姐如牡丹花般贵气逼人,仿佛是金陵十二钗中最优秀的姑娘。
事实的真相,对于钗粉来说显得异常残酷,别说代表家族融进整个贵族圈,薛宝钗甚至无法融进荣国府。
当然说话要有凭据,现在我就从小姐妹之间的应酬交际,家人之间的交际,参加真正的皇家应酬,这三个角度去还原一个真实的薛宝钗。
薛宝钗的个人能力,完全无法达到在贵族圈中应酬的标准。
一.小姐妹之间的应酬交际
荣国府中的姐妹们,除了薛宝钗之外都是真正的贵族少女。荣国府这个圈子之所以能接受薛宝钗,唯一的原因就是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这姑娘属于荣国府的亲戚。
薛宝钗是依靠亲戚情分,来混荣国府小姐妹之间的交际圈儿的,这姑娘可不是靠着家族的背景。
换一句话说就是,荣国府中其他的姑娘都有资格混整个京都的贵族少女圈的资格,但薛宝钗并没有这张入场券。
薛宝钗同其他姑娘的差距,那可真的不是差得一星半点,而是隔着大江大河。
这一点宝钗本人都心知肚明,她只是在表面上故作不知、故作轻松。
荣国府的小姐妹圈子,其实也是京都整个贵族圈的一个缩影,宝钗在这个圈子里混的如何?
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得出来,宝钗是否有综合实力去混真正的贵族圈。
看清荣国府小姐妹间应酬,结诗社是一个最佳的角度。在诗社的过程中,薛宝钗的表现如何?
答案是薛宝钗表现得很差。
钗粉对这个答案必然是不屑的,宝钗的诗多次夺魁,你还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说她表现得很差?
是的,薛宝钗表现得很差。
贵族圈子对大家小姐的培养标准是,对诗词一路只要有所了解就可。在这一方面,最符合大家闺秀气度的其实是贾迎春。
诗词这些东西,不过就是让小姐妹融洽相处的玩意儿,贾迎春身上的那一种带着淡雅气度的慵懒,才是真正的贵族范儿。
这一点薛宝钗完全做不到,宝姐姐在同小姐妹相处的过程中实在是太为刻意,这姑娘极为刻意地想要营造出自己有大家闺秀的风范,结果却适得其反。
宝姐姐身上的刻意,在薛宝琴进荣国府后显得特别明显。
薛宝琴作诗出现了这两句: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蝉娟。
看到了宝琴的这两句诗后,薛宝钗给的评价是:
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宝钗所强调的后两首无考,是真的;我们也不大懂得,就是假的了。
那后两首诗当然无考,因为后两首诗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个故事,当然不能作为历史古迹的凭证。
这后两句诗却人人知道,虽然在《红楼梦》的时代,《西厢记》和《牡丹亭》的书,对于闺阁少女来说是禁书,可《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戏,早已经深入人心。
连荣国府的寡妇奶奶李纨,都敢承认自己知道崔莺莺与红娘,知道杜丽娘与柳梦梅,在这种人人皆知的情况下,薛宝钗有什么不敢承认的。
这个时候在李纨的眼里,薛宝钗为了端着自己大小姐的身份,已经显得过分的胶柱鼓瑟。
宝钗这种过分的刻意,这种不自如不舒展,透着宝姐姐的极度不自信。在自己的亲人身边,宝姐姐都极度不自信,试问如果这样的宝姐姐,混真正的贵族少女圈,结果只能是被那些姑娘无视。
无视,比轻视还要可怕。
宝姐姐连小姐妹圈都混不明白,让她处理家人之间的应酬,更是应酬不明白。
其实贾母为宝钗过15岁生日时,那一天本来是宝姐姐将自身能力尽情绽放的时刻。因为那一天是宝姐姐的好日子,其他的小姐妹都不会选择抢风头,不过可惜……
二.无法应酬家人的宝钗
贾母为薛宝钗过15岁生日,那天应该是薛宝钗正传,那一天是看清薛宝钗应酬能力的好时候。
那一天,读者看到了一个仪态万方的宝姐姐吗?
答案是并没有,那一天刻意表现的宝姐姐,又因为自己的刻意而出了纰漏。
有时候,宝姐姐太想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大家闺秀,结果适得其反。
薛宝钗过生日应该怎么做!读者的心理跟明镜似的,这姑娘只要奉承好了贾母,讨得了长辈的欢心就可以了。
像贾母这样的长辈喜欢什么?
像贾母这样的长辈喜欢热闹、戏谑的戏文,喜欢欢乐祥和的氛围。
薛宝钗只要把握好这两点,她的生日宴就万无一失。
薛宝钗点戏,第一岀点的是《西游记》,这一出戏,宝姐姐点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西游记》的戏必然热闹、明快,在生日宴上点这种戏,老少咸宜万无一失。
可之后呢?
当宝姐姐第2次点戏时,这姑娘开始刻意往文艺范儿上靠。《醉打山门》的戏词优美,这样的戏,只适合宝玉这种小资情调的小男孩,却绝不适合任何长辈。
在像贾母一样的长辈眼里,薛宝钗过生日那可是个好日子,好日子就应该讨好彩头,选择吉利的戏文为自己添福、添寿。
《醉打山门》是一出和尚戏,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戏文文艺是文艺了、美是美了,可像贾母一样的长辈听了去,心里会非常犯膈应。
宝钗在自己的生日上点了这样一出孤单、潦倒之戏,在长辈眼里实在是非常败兴,也折了福气之举。
此时宝姐姐的身份不过是客人家的小女孩,这么做还无伤大雅。假设宝姐姐的身份真的是荣国富的当家少奶奶,如果在自己生日的时候点了这样一出败兴之戏,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豪门贵妇一向迷信,之后荣国府出现了所有不吉利的事情,贾母、王夫人等这些长辈,都会把矛盾集中指向自家娶进门的媳妇是个扫把星。
那个时候的宝姐姐,想要翻身就难了。
应酬豪门贵妇,像宝钗这样每天端着,故意弄出刻板的样子真的不讨喜。
《女诫》那种东西,是约束下劳动层妇女的,真正的贵族,不玩这一套。
在宝钗的身上,有阶级的局限性,她无法应酬真正的贵族。而荣国府不单属于贵族,还属于皇亲国戚,面对真正的皇家礼仪,薛宝钗应酬得是一塌糊涂。
三.闯了大祸的薛宝钗
薛宝钗参加了元妃省亲,元妃省亲的一切礼仪要求,可都是皇室标准。
为了接待元妃省亲,荣国府的上上下下准备了快两年的时间。真是花钱如流水,耗资巨大,荣国府这么做目的性唯一,就是期望讨得皇帝的欢心。
为了迎接贵妃娘娘,整个荣国府都进行了礼仪培训。荣国府之人千算万算没有想到,薛宝钗会为荣国府,在元妃省亲的过程中闯下大祸。
元妃省亲时,贾元春要求她的弟弟妹妹们作诗。这些诗作,贾元春是会带回皇宫的。
先来看其他小姑娘的诗作: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这种应制颂圣诗写得好不好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把对皇帝歌功颂德的马屁拍到家,然后不要出纰漏就可以了。
其他小姑娘的诗作都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居然出现在荣国府的凤凰贾宝玉身上。
而贾宝玉为什么做事会出现问题?追根究底,原因在薛宝钗身上。
薛宝钗是一个学霸没错,可是她受到的教育中,不会有人教她该用如何应酬皇帝。
宝玉的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这个时候宝钗提醒宝玉,元春不喜欢绿玉二字,让贾宝玉修改。
此时的薛宝钗做得很正确,没有一点问题。问题发生在后续部分,当时的贾宝玉特别紧张,不知道应该把绿玉改成什么。
宝钗提醒宝玉把绿玉换成绿蜡,典故出自于:
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
宝钗的提醒让宝玉十分满意:
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到:“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
之后贾宝玉听取了宝钗的意见,这句诗呈现在元春面前的是这样的: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可这绿蜡的典故真的好吗?答案异常残酷,这绿蜡的典故用的相当之差,差到会给荣国府惹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很多读者都只看到了这句冷烛无烟绿蜡干,可是有人注意过下一句吗:
钱珝的《未展芭蕉》,诗是这样的: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读完了全首诗,只怕读者都会替贾宝玉心惊肉跳。这首《未展芭蕉》,描写的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暗藏心事。
这样的典故,怎么可以用在应制颂圣诗上。
皇帝如果不追究,这就是一桩小事;
反过来如果皇帝追究,对于荣国府来说就是塌天大祸。
如果皇帝真的追究起来,往小了说也可以追究荣国府大不敬。
如果往大了说呢?
读者都是站在上帝视角,都明白贾元春绝不是皇帝宠妃。这位可怜的贵妃娘娘,只是夹在虎与兕这两方顶级皇权夹的缝中,为被利用,艰难生存的牺牲品。
在历史上,大辽的皇后萧观音就因为这一句诗:惟有痴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被人恶意中伤,最后被皇帝赐死。
此时再联想起,贾元春那悲惨的结局: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当皇权需要荣国府时,这座豪门公府的腐朽与奢华皇帝都不会放在眼中;
当皇权不需要荣国府时,皇帝就会对贾元春零容忍。冷烛无烟绿蜡干,贾元春的芳心到底藏着何人?
这个罪名,足以大到让贾元春去死。
如果追根究底,这个典故是薛宝钗让贾宝玉用的。
薛宝钗这姑娘其实特别普通,是一个普通人中的优秀姑娘。她的优点是刻苦学习,是一个女学霸。一个女学霸,距离豪门贵族的当家少奶奶差得太远。
距离有多远?这个距离大到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去追赶。薛宝钗这一辈子就算拼尽全力,也达不到一个豪门贵族对自家少奶奶的要求标准。
薛宝钗和真正的豪门贵族,没有活在一个圈子里,宝钗无法应酬真正的豪门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