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7阅读
  • 0回复

[美食文化]宋代的吃货美学[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0582
金币
28948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5821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23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1-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3-01
— 本帖被 chn001 执行加亮操作(2022-03-02) —
现代人喜欢拿穿越说事儿,就美食而论,宋代大约能划作一道分界线——穿越回此时开始不会吃得太不习惯。首先不会跪着进餐难受,习以为常围坐一桌的合餐制也成主流,煎、炒、烹、炸越发普及完善,在各地饮食风味差异基础上形成的菜系渐成气候;除了土豆、玉米、辣椒、番茄、红薯、洋葱等尚未引进,那么不点土豆炒肉、松仁玉米、辣子鸡丁等等就是了,其他今日有的差不多都齐备够吃;倘若有幸落到汴梁或临安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食物种类之琳琅满目恐怕引发选择困难症,夜市通宵敞开,如果是懒宅人士,亦有外卖可送;素食主义者也不必发愁,宋代发达的素馔使蔬果不再甘作配菜,而做得精致绝伦,现在素菜馆子里的仿荤食品也在此时遍地开花;甚至想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吃出淡泊超脱的流风余韵。
今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出现于宋代,翻开众多中国饮食文化史,往往也把两宋300多年看作是形塑中国味道的转折时代:口味形态接近近代饮食面貌,政权南迁带来南北饮食交流融合,民间饮食热情高涨,泛览宋人笔记十九皆涉饮食……学者葛兆光提出过,“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放到饮食文化上,这点同样成立。


从分食制和合食制

《文会图》( 局部),北宋,赵佶,绢本设色,纵184.4 厘米,横123.9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文人雅士在一片绿草如茵、树木扶疏的园林中雅集宴饮的场景。围坐一桌的合餐制在宋代已成主流,士大夫的旨趣也引导了全民的品位,带来了宋代市井饮食与隐逸品味和谐并存的美食盛世
中国人口在宋代大幅度增长,从3000 万翻了两番首次破亿。这与粮产量的稳定充足莫不相关。宋代主粮仍为粟、麦、稻,占城稻即在此时被引种推广,占城即今天越南中南部,历史上盛产水稻。据《湘山野录》,宋真宗重视农业生产,取得占城稻种后,亲自在皇宫后苑中种植,并将收获之稻米让王公大臣品尝。占城稻具有耐旱、早熟的特点,对宋以后稻麦两熟和双季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方食稻,北方多食麦,宋代北方小麦生产消费已远超小米,以小麦为特征的中国面食体系基本成型,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为代表的五大品类,沿承至今。从宋代的食谱史料来看,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法变化多端,仅从菜肴名称观之,就有炸、炒、炙、煮、蒸、烤、煎、煨、熬、烧、焐、焙、撺(即“汆”)、拌、泡、涮等二三十种,现代烹饪的不少用语从宋代开始出现。现在中国人最常见的炒,大肆兴盛也始于宋代。观宋人笔记,炒制之食物屡见不鲜,炒兔、生炒肺、炒蛤蜊、炒蟹、旋炒银杏、炒羊,蔚然可观。
首先是燃料上的改进,宋代煤炭业相当发达,庄绰《鸡肋编》写道:“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虽不免夸张成分,但烧炭比烧柴薪确是先进不少。另外在宋代,植物油使用比例大大提高。宋人用植物油时通常不会特指,用到动物油时,一般称肉脂、羊脂、猪油等专门予以说明。动物油甘香美味,但不适应高温爆炒,容易糊。宋以前,芝麻油在植物油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生产成本太高(原料为白芝麻,黑芝麻通常直接吃),宋人一般用麻油来凉拌。产量高成本低的菜籽油在大众油料占据主角,大规模压榨豆油的工艺还得再等等。皇家常用紫苏籽压榨的荏油,也就是亚麻油,油料大家族中还包括蔓菁油和莱菔油等成员。莱菔就是萝卜,用萝卜种子榨油是宋朝人的发明。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酯,使之优于动物油脂,这已为营养学家所公认,有助于提升健康水平。
三彩陶厨炊俑,宋,现藏三星堆博物馆。宋代煤炭业发达,庄绰《鸡肋编》写道:“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虽不免夸张成分,但烧炭比烧柴薪确是先进不少
唐代中后期,古老的分食制开始向众人围坐进餐的合食制转变。分餐制虽然卫生,但主要是显示等级差别,地位越高者食案上饭菜数量越多。随着技术进步,生活丰富以及观念的转变,加之宋代家具也一变为高桌大椅,都促成共器共餐的合食制成为宋代主流饮食方式,延续至今。分餐制在宋朝有一点遗留,一是寺院里和尚仍坚持分餐,现在依然如此;二是皇帝大宴群臣,臣子们共餐,但皇帝本人还是独据一张餐桌。


市井饮食的盛世

据学者考据,北宋东京与南宋临安人口最盛时都在百万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不同于唐代,宋代都城废除了坊市分割,“开封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型的城市”,热闹的夜市有时持续通宵。在东京开封,无论贵胄还是平民,都能各得所需。著名的酒楼有72座,号称“七十二正店”。
中型店铺虽无大饭庄那般气派,但专攻单一类型,也能凭独当一面的美食招徕顾客。如曹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曹家从食、徐家瓠羹、郑家油饼等等,像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饼店”一家就有五十只烤炉同时运转,也是规模惊人了。若觉囊中羞涩,还可去“打碗头”的散酒店消费,一些小店“专卖家常”,如虾鱼、粉羹、鱼面等快餐,“欲求粗饱者可往”。
《清明上河图》 ( 局部),北宋,张择端,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展现了北宋汴梁街道人头攒动,商铺鳞次栉比的繁华景象,画中挂着“正店”招牌的正是汴梁最高档的酒店,共有72 家
宋代饮食平民化的倾向,还表现在正餐之外极为繁荣的点心果子。面条、馄饨、饺子之类的小食,茯苓饼、桂花糕等糕点,酥、酪、乳团、乳饼等各式乳制品,契合不同时令季节。宋代民间藏冰兴起,一度曾是奢侈品的冷饮,走入寻常百姓家。
发达的商业文化,使得社会分工很细。在汴梁、临安若是想自办宴席,也有“四司六局”可选。包括专掌布置打扫事项的“帐设司”,专掌切配烹调的“厨司”,专掌送菜及清洗盘碗的“台盘司”,专掌送迎招待的“茶酒司”;以及果子局、蜜饯局、菜蔬局、油烛局,掌管桌椅和洒扫、擦抹、插花挂画的排办局,掌管醒酒药的香药局。这种一条龙服务,就是如今请客吃饭也没有这般完善的。
北宋都城汴梁已出现三大菜系:北食、南食、川饭。宋初朝中以北人为多,中叶以后,南人大量增加,不少还官至宰相。汴梁开设的南食店,就为南方人服务,后成饮食风尚,主要经营“鱼兜子、桐皮熟脍面、煎鱼饭”等。川饭即川菜,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等。川饭当然与现在的川菜大异其趣了,辣椒明清时才传入,但也是当时的麻辣厚重风味。宋代人如何吃辣?主要靠生姜、胡椒、芥末和芥菜。
北宋初年,宋太宗问大臣苏易简:“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然后揭秘对他来说的无上美味“齑汁”——把姜、蒜、韭菜切碎捣泥,再兑上水,加胡椒、盐混合。这有点像喝作料汤了,苏易简也是四川德阳人。


士大夫雅俗共赏的饮食

两宋时偃武修文,一批出身低微的“寒俊”通过科举制,占据世袭贵族留下的真空,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既是一流学者,也是出色政治家。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将他们的人生修养、美学趣味,注入饮食文化中。君子不用远庖厨,饮食同样无小事。
厨事画像砖,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描绘厨娘束发、斫脍、烹茶、洗碗的全套流程,干练形象呼之欲出。宋代的知名大厨不少都是女性,“京师厨娘”就代表着技艺精湛的美名
宋代的知名大厨不少都是女性。“京师厨娘”的美名一度让民众不重生男重生女,技艺精湛的厨娘都是高收入人群。宋人笔记《江行杂录》中写道,某离休郡守一心聘回一位京师厨娘,厨娘气质容貌俱佳,带来的厨具全由贵重白金制成,试厨宴会上做了家常菜羊头签和葱齑,味道跳脱不凡,宾客一致称好。但第二天郡守却借故将她辞退了,只因用料太精,昨儿两道菜共耗费十只羊头、五斤细葱,每次大宴后还要索取一笔“绢帛百匹或二三贯钱”的赏金,他掂量了一下,长此以往,实在是吃不起。
不少人将火锅的诞生追溯到宋朝,与《山家清供》的作者林洪联系起来。他自称是“梅妻鹤子”林逋的后人,受士林圈排挤索性隐逸山林。《山家清供》堪称一本文人雅士的饮食指南,技术性的煎炒烹煮菜谱前,要讲诗文、掌故和做菜故事,让人清楚每道菜的来历。话说林洪某年冬天到访大雪后的武夷山,有人捕到一只野兔,六曲峰的道人止止师建议,不妨因地就简,用山野之法烹制:野兔剥皮去骨,肉批成薄片,加酒、酱、花椒稍微腌渍;同时燃起小风炉,炉上置少半锅水烧沸,围聚桌旁,夹肉浸入沸汤烫熟,各自蘸酱汁佐味,果然味道令人叹绝。五六年后,林洪又邂逅了这种别致吃法,唤醒了曾经的美味记忆,在酬唱娱乐环节,忍不住吟道:“浪涌晴江雪,风翻晩照霞。”——正是后来菜肴“拨霞供”名字的起源。热汤翻滚如雪白浪头,短短几秒,殷红肉片便化作晩霞般的浅粉色,可以说将涮肉片形容得很是诗意了。“拨霞供”和今天的涮锅异曲同工,确能保证食材鲜嫩的口感,只是今天肉片往往不作前期处理,一烫一蘸而已。
在宋代,饮食还有一大变化,便是重视素食,是宋代士大夫饮食生活的重要特点。爱吃肉的苏轼也写过《菜羹赋》,把素食写得非常富于诗意,并与安贫乐道、好仁不杀联系起来,“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他还有一道用新鲜蔓菁、萝卜混合白米煮的“东坡羹”传世。唐代士人饮食古风犹存,粗犷豪放,“以肉食为美,也有赞美笋、莼菜、葵菜、春韭的,但不普遍。宋代士大夫几乎没有不赞美素食的,苏轼、黄庭坚、陈师道、洪适、韩驹、朱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无不如此”。宋代士人把食素提到修身从政的高度,黄庭坚画蔬菜题词云:“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使吾民有此色”,还有宋儒进一步发挥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宋人还将素食吃出理论水平,所谓“自然之味”就是蔬菜的本味,现代人追慕返璞归真的“本味论”,就是在宋代产生的,后被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发扬光大。
这一时期传入的瓜果有西瓜,大约在南宋时推广种植,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时写过两句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西瓜最早从埃及传入希腊,再到中亚细亚,而后传入新疆、内蒙古,最后从内蒙古传到中原。水果种类丰富了,鲜花同样走上餐桌,宋代出现了十来样花卉入菜,比现在常见的茉莉花炒蛋更精致,皆为文雅趣味的精制餐点。宋高宗的吴皇后喜吃牡丹花,生菜拌和现捋的牡丹花瓣生食,相当于在吃牡丹沙拉了。
如果评选美食代表,北宋首推苏轼,南宋则遑让陆游。翻开陆游的《剑南诗稿》,写饮食的诗为数不少,其中讲素食的占了大部分。这当然与他官运不济,晚年生活清贫有关,76 岁时连常用的银酒杯都变卖了,日食二餐,“始知天地有穷人”。一写起吃素,陆游笔下就活络起来,“生菜入盘随冷饼,朱樱上市伴青梅”、“青菘绿韭古嘉蔬,莼丝菰白名三昊”、“黄瓜翠苣最相宜,新春上市登盘时。莫拟将军青荠句,两京名价有谁知”,皆脍炙人口。
陆游最喜欢吃荠菜,曾作《食荠》《食荠十韵》等诗,称颂备至。“荠糁”,是陆游的厨艺绝活,其“烹饪有秘方”,“候火地炉暖,加糁沙钵香”,“啜来恍若在峨岷”。陆游亦推崇食粥,有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最后也确实长寿,活了85岁高寿,据说晚年依然耳聪目明。药食同源的理念在宋代盛行,药典中益精明目的枸杞、健脾润肺的黄精、和胃安神的茯苓、滋阴补肾的熟地黄,都以普通食材的形式现身餐桌,现在这类食物统称为养生药膳。
清人绘陆游画像。宋代素食发达,讲究“自然之味”,诗人陆游是推崇素食的代表人物
对宋代的评价观点常常两极,有传统的“积贫积弱”说,也有不少外国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比西方提早500年”。宋代确是一个亦俗亦雅的时代,“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升斗小民也能有温热丰富的食物慰藉劳生,士大夫的旨趣引导全民的品位。市井饮食与隐逸品味和谐并存。追溯如今中国人审美与生活通融的美学源头,也许都要回到宋朝。
《撵茶图》(局部),南宋,刘松年,绢本设色,纵66.9 厘米,横44.2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工笔白描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茶会场景。唐人喝的是“煎茶”,今人多喝“泡茶”,宋人喝的是“点茶”,将茶饼碾成末,用茶粉冲茶汤,由此延伸出的一整套茶事美学,最能体现宋代士大夫的风雅情致
(参考资料: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徐鲤 郑亚胜 卢冉《宋宴》、李开周《食在宋朝》《宋朝饭局》《宋茶》、朱振藩《食家列传》、史泠歌《宋代皇帝的疾病、医疗与政治》、维舟《人间有味是清欢》等)【“国家人文历史”公号授权转载 ID:gjrwls】
书名:《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历史文化篇》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编著;周斌、詹茜卉主编
出版:岳麓书社&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1条评分金币+11
chn001 金币 +11 鼓励一下 2022-03-0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