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09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发展数字经济,助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048
金币
65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05
斑龄
189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99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1-24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4-22) —
2021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旨在持续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进数字时代下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下,中国经济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与维持产业比重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数字时代背景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增长的动能转换、技术创新和价值链提升,是破解制造业现阶段发展困境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目前我国制造业仍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点产业。2019年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占社会总消耗量的56.6%,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制造业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35.8%,说明我国制造业目前的节能减排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实现“双碳”目标,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保持比重基本稳定是当前较为突出的任务之一。为防止制造业比重下降过快引发生产要素“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以及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应将制造业比重控制在合理区间,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仍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大而不强、全而不优仍是制造业的现实境况。当前,我国可生产的工业品类高达500多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排名全球第一,但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技术制造业面临“卡脖子”困境。

  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引领下,数字经济从创新组织形态、模糊产业边界、重构产业链关系等方面赋能两业融合,有助于缓解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强约束、比重下降和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其一,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创新绿色生产方式,丰富绿色产品供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形成绿色制造体系,是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二,数字经济可以实现两业企业之间有效互动,创新两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扩大现有产品市场,维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其三,依托数据要素,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动力变革,推动两业的全产业链条融合,有效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数字经济赋能两业深度融合,是帮助制造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贯彻落实顶层设计,为数字经济促进两业融合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推进顶层设计战略实施,依托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点有序支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为实现两业融合提供多重路径选择,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建设方案。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推进工厂智能化改造与建设,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智能设备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生产制造模式改变,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有序推进依托数字经济的生产性 服务业发展,切实推进如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科研服务等生产性 服务业发展,合理增加生产性 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要素的比重,推动服务业供给向制造业需求侧拓展业务,有效促进产业链条加速融合,充分释放生产性 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化两业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构建新兴基础设施的规划,深入实施“数字强国”战略,在“十四五”时期将建设新基建作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新基建,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阶段性和可扩展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聚焦当前核心需求,优先投资具有良好基础、范围应用较广、生产效益较高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由点成线,由线成面,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培养“数字+融合”技能人才,为创新两业融合注入活力。构建全新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利用高等学校理论研发优势和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强项,设置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制造+服务”“数字+融合”的专项人才。打造人才虹吸效应数字多样化平台,重点建设与数字信息技术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层次丰富、模式多样的数字经济平台载体,加快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吸引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形成数字人才高地。促进人才有效流动,推进研究院、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共享机制,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沟通协作,促进“制造+服务”“数字+融合”人才在研究院、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柔性流动,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打造支撑两业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队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