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最著名的评批人脂砚斋在第八回做了夹批,“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使得“晴有林风,袭乃钗副”(也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对于后世解析黛玉、宝钗的形象有较大的影响。
特别“晴有林风”在原著中的确有直接的描述,在第七十四回中,在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告晴雯黑状时,王夫人向凤姐求证晴雯时说“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说明晴雯在外貌上与黛玉有几分相似。但是,细读起来,不禁觉得《红楼梦》中最类黛玉的并不是晴雯,而是妙玉,可谓惟“妙”惟肖。
首先从个人背景,二人太相似了。从个人地理因素来看,二人是同乡,都是出身江南水乡姑苏的软妹子。从家庭出身来看,黛玉之父林如海是钦点的巡盐御史,祖上“袭过列侯”,也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妙玉也是仕宦家族出身,从四十一回招待贾府众女眷喝茶的器皿可以看出她家的实力,什么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什么成窑五彩小盖钟、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什么“晋王恺珍玩”的(分瓜)瓟斝”、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什么鬼脸青的花瓮都是信手拈来。
从天生特性来看,黛玉从小就因为体弱多病,长年修方配药皆不见效,三岁时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其出家,便可根治顽疾,其父母不从,黛玉才没有出家;而妙玉呢,也是自小多病,久治难愈,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最后不得不带发修行,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
样貌更不用说了,江南本来就是出美女的地方,何况都是诗书仕宦之家的小姐,黛玉是“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神仙似的妹妹”,妙玉是“模样儿又极好”、更是“气质美如兰”。
另外二人的不幸也是像复制粘贴一样,都是父母俱亡,黛玉是族中无亲人,妙玉的师父遗言令妙玉“衣食起居不宜回乡”,都是寄人篱下的孤女。
从文墨才华来看,二人也很相似,都是“才女”。黛玉无论是在元妃省亲中的诗作,还是在诗社中的诗赛,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在她的教授下,零基础的香菱在短时间内所做的诗已经是可圈可点的了,获得进入大观园诗社的资格。
妙玉在林之孝家的口里出场时,就明确交代了“文墨也极通”的特点。妙玉虽未参加大观园诗社的诗赛,但她在中秋之夜所续的湘黛联诗,被二人异口同声的称赞“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足见其才华。
她也同黛玉一样也当过别人的老师,在蟠香寺修行时,妙玉曾教授邢岫烟文墨,使得岫烟虽是家庭贫困却也谈吐不凡。二人判词中关于才华的描述也是很相似,一个是“堪怜咏絮才”,另一个是“才华馥比仙”。
从性格特点来看,二人相似度也很高。比如说尖刻,二人对刘姥姥的态度可谓是异曲同工。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大吃大嚼出尽洋相,黛玉在宴席上就嘲笑其为“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把刘姥姥比作兽。事后更甚,把她比作连兽都不如的昆虫“母蝗虫”。妙玉也十分嫌弃刘姥姥的粗俗,连她用过的那只价值不菲的成窑五彩小盖锺都嫌脏,要丢弃了。
比如傲娇,黛玉对宝玉送给她的御赐“鹡鸰香念珠”手串满是鄙夷,“什么臭男人拿过,我不要它”;妙玉在贾府最高权力人贾母到栊翠庵小坐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丝毫不屑于虚情逢迎。
比如孤癖,黛玉不是独在房中垂泪,就是“独倚花锄泪暗洒”,连芦雪庵热闹联诗时,她也出句“寂寞对台榭”;而妙玉在原著中出场的次数极少,描述她与人交往的只有贾母携刘姥姥及众人,以及中秋夜湘黛小聚,连宝玉也形容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
二人的几近相似使得二人也十分默契和心意相通。贾母等众人在栊翠庵喝茶,妙玉悄悄把黛玉和宝钗拉到耳房喝“体己茶”,黛玉竟然是直接坐在了妙玉的蒲团上,有洁癖的妙玉也没有制止。李纨“罚”宝玉去栊翠庵撷梅时,命仆人伴随,黛玉拦着“不必了,有了人反不得了”,宝玉独去果然乞得一枝“各各称赏”的红梅。
即使在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中,也有二人心意相通的描述,在第八十七回中,宝玉和妙玉在潇湘馆外听黛玉抚琴,当妙玉听到黛玉忽作变徵之声时,“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问及后果时,妙玉道:“恐不能持久”,话音未落,“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