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09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对当下网络文艺生态的一点观察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79
金币
401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5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1-0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4-22) —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网络文艺发展现状、谋划网络文艺发展新路径指明了方向。

  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之下,传统文艺与新型“云端”文艺紧密“牵手”;在媒介融合的加持下,网络文学和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齐头并进;在数字化生态环境的作用下,特殊时刻以艺战“疫”的坚守激起强大力量……当前,文艺与互联网的“联姻”,迸发出强劲的活力,透露出无限的潜能。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活动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44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6.38亿。10多亿用户走进互联网,形成全球最为庞大、最富有生机的数字社会。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革新,文艺的生产、传播、评价的整体格局和业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文艺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当代文艺生态的一个亮点。互联网为文艺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空间,并且提供了丰厚的创新土壤。移动化、视频化和社交化作为互联网的新趋势,为网络空间不同个体的思想交流、联系和展示提供了新契机,对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催生了文艺创作的逻辑机制革新。

  同时也要看到,当下的一些网络文艺创作与传播过度沉迷于技术手段的迭代翻新,盲目追求更加绚丽、更加动感、更加便捷的视听冲击,从而罔顾内容的乏味、思想的浅薄和价值的紊乱,对培育健康、有序的网络文艺生态构成干扰和冲击。

“用户生产内容”“人人都是艺术家”唤醒社会各领域的文艺力量

  网络空间为艺术鉴赏和消费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场域,同时也为文艺创作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阵地。“用户生产内容”“人人都是艺术家”唤醒社会各领域的文艺力量,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互联网+文艺”模式的开放性,为网络文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与全民化提供了可能。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的个体,都成为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体。

  参与者实现圈层突围的同时,网络文艺“受众”的概念也发生变化。传统文艺中的受众是文学作品的读者、影像的观众和音乐的听众,他们作为信息传播和文艺审美的接受者而存在。但网络文艺领域,“受众”被视为“用户”。他们在进行信息读取和艺术审美之外,还参与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和评价,包括点赞、弹幕互动、直播连麦、众筹影视创作等方式。他们是创作者、参与者,也是消费者、评论者,是“复合型”受众。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播—接受—反馈”信息接收模式受到系列挑战,传播者和接受者转而趋向双向互动模式。这种改变脱胎于媒介融合的技术赋权,同时又作用于影像的创作理念,更为影像创作主体带来自由的创作空间。比如,时下比较热门的短视频平台,尝试将不同地区、行业、类型和层次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助推文艺作品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虚拟成像、全息影像等形式推送作品,以各种展演活动、网络直播、创意工坊等作为传播平台,传递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诉求的文艺作品,彰显文化的整合力和影响力。

“云文化”“跨屏传播”已经成为潮流

  媒介融合时代,需要将传统媒介用户的使用习惯与新媒介思维相结合,这不仅是媒介属性的叠加,更是生产运行链的有机整合。故事内容建构、影像传播更新、用户接收反馈、后期衍生创造等环节都需要建立紧密的关联性,进而促进传播影响力的整体提升。由此可见,“网台联动”“平台互动”成为数字时代网络文艺传播的新契机。

  跨平台思维是数字化生态背景下网络文艺传播的主要特征,也是其主要运营路径。跨平台思维要求作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平台路径和不同播放端口,选择合适的营销方案,寻求共鸣,形成握指成拳的聚合力,在此基础上打造“网络微短剧+网络电影+网络剧”等三种形态各异又互相交融、自成体系的融屏产品,全方位覆盖全媒体播放平台。

  社交类短视频网站相继出现,为网络文艺的传播开辟新阵地。不少的主题性项目,尝试线上与线下联动模式,打通艺术表达、展示与传播的不同渠道,先是发起“线上虚拟艺术展”,邀请用户云游其中,再通过线下的作品展、专家讲座、艺术工作坊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拉近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之间的距离。

  与此同时,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相互照应,形成良性联动,进一步扩大网络平台传播的影响力。有的项目主创根据新媒体社交性、移动性的特质,针对电视、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等不同端口需求,制作单元剧、网络微剧和短视频宣传片等,形成“一剧多屏”的产品集群,在满足不同群体观看需要的同时,还形成闭环式的口碑营销模式。由此可见,要实现网络文艺作品的网台联动,首先要拓展平台思维和意识,通过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反哺,实现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

网络文艺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要注重价值引导

  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及其在文艺领域的广泛使用,文艺生产的形态逐渐发生改变,形成集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于一体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语境下,文艺作品的主体功能、传播形态、消费方式和审美理念等都发生了改变。这一系列改变催生、建构了新兴的数字艺术市场,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数字化生态语境下的艺术创新,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IP联动是产业生态融合过程中的重要模式。技术赋能之下,IP作为泛娱乐生态的主力军,在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游戏和音频读物等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多维联动,全面拓展IP生命力。当下,我国的动漫领域逐渐走向结构升级,多部高质量作品持续打造国产动漫标杆,其中《全职高手》中的主角“叶修”,还成为跨国公司的“跨界”代言人。这种“让阅读超越阅读”的新局面,成为粉丝生态和数字生态联袂之下,IP联动的有力佐证。IP开发、IP改编、IP联动也因此成为网络文艺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当前,网络文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共同构成当下网络文艺数字化创作、传播和数字艺术市场迅猛崛起的重要契机。也需要明确的是,网络文艺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使得文艺本体再一次面临科技发展的挑战,虚拟的图像、海量的信息可能更易造成审美体验的衰退,特别是在“技术至上”的风潮之下可能放弃对“内容为王”的坚守,放弃对价值和意义的探寻。有的网络文艺创作和传播沉溺于商业炒作,只盯着经济效益,将法律法规、道德操守、社会规则抛之脑后;有的陷入技术迷幻,一味在视听上追求炫酷,华而不实,成为空洞的技术展示;有的凭空臆造,没有生活根基,违背生活逻辑;有的支离破碎,借助算法影响用户的视野和思路,形成“信息茧房”,阻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更应该聚焦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和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梳理出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性审美为引领,彰显网络文艺应有的思想深度、艺术品位、价值追求和审美风范。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