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0阅读
  • 0回复

[养生保健]痰饮病的病因[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96
金币
35110
道行
18937
原创
750
奖券
336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066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2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21-11-12) —
要理解经方学派说指的痰饮病,就必须将水湿痰饮看成是一个整体,它们都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是“湿” 的凝聚程度越来越深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这四者统一称之为“水毒”,处于无形弥漫,但患者会感到身体重着者,为“湿” ;湿聚之为“水”;积水成渊,则为“饮”;饮凝聚则为“痰” ;痰进一步固态化则为老痰。




水毒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各种病因导致的寒邪入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证脉并治第十二》谈到“心下有留饮”时,一条判断标准即是:
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在水停留于心下滞而不去时,触摸心后,人的背部,就出现如手掌大小般的冰冷。此时,冰冷是水湿痰饮的外相,寒邪是水湿痰饮的根。
弦脉是典型痰饮病的外相之一,《痰饮咳嗽病证脉并治第十二》即言:
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这儿是说,左右两手脉俱弦,代表有寒。这是因为水饮弥漫,导致阳气被抑,于是左右两手均呈现弦脉。一侧脉弦者,亦为淡饮水毒所致。
沉脉也常见于痰饮病,金匮亦言: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此时沉脉的原因是脾失运化阳痹阻。




总之寒邪入里,阳气被抑,是痰饮病的成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则是治疗痰饮病的大 法。当然,以温药和之,不是说,只能用温药,水湿停滞,阻滞气机,易生瘀和热,病邪会逐步呈现寒,热,瘀并见的非常复杂的状况。所以,使用温药的同时依然可以兼用寒药,以温药和之,这个“和”即有“兼用”之意。温药是打底的,可以兼用清热,泻下诸药。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此法,我以自己最近经手的一个医案为例:
患者,女,60余岁,生意人,咳嗽1+周,白天咳嗽多,晚上咳嗽少,呈阵发性咳嗽。痰多,痰色偏黄。舌淡苔稍厚,舌中黄,余黄白相间。脉沉。询问之,不怕冷,稍口干。遂以下方治之:
茯苓24克 炙甘草12克 炒白术15克 桂枝12克
蜜枇杷叶12克 黄芩12克 前胡12克 浙贝母12克
蜜款冬花1克 蜜紫苑12克 蒲公英12克 干姜6克
仙鹤草12克
患者三剂后愈。
此方即由苓桂术甘汤打底。苓桂术甘汤,犹如朝阳,药性温和,与宛若烈日的附子剂不同。茯苓味甘平,能健脾,是利水渗湿第一要药。桂枝配茯苓助阳化气,淡渗利水。桂枝此药必用,但其量应该随患者身上的热象加减之。有一分热,减一分桂枝。炒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补胃气和守胃气。




苓桂术甘汤,犹如朝阳,驱散雾霭
苓桂术甘汤最擅去一身之湿,特别是那种无形弥漫的湿,这湿极轻,弥漫于颠顶,会导致人头晕目眩,前面我曾写过,用苓桂术甘汤驱散雾霭,治疗痰饮所致的头晕目眩,效果极佳。
此方化痰稍逊,但适合用于做治疗痰饮病的“打底方”,是治本之策,若我们把无形弥漫的湿视为“海”,那么痰就是海上的“冰山”。暖风拂过大海,冰山也会松动。一般来说,化湿用白术,茯苓,泽泻;去清痰用半夏,天南星;化老痰用全瓜蒌,或瓜蒌仁,贝母。需要注意的是,贝母,瓜蒌味苦寒,治痰的同时,需配温药,如干姜,生姜。




茯苓:化湿第一药
后面是三个药对。款冬花,紫菀,润肺下气,止咳化痰;蜜枇杷叶与前胡同用,清泄肺热,降气化痰;蒲公英与黄芩同药,清热,解毒,燥湿;久咳多致咽喉充血,遂再加仙鹤草以收敛止血。
以这个常见的病案为例,就是为了彰示《金匮要略》中“以温药而和之”,以温药打底随证配伍它药的方法。
1条评分金币+25
妞妞乐乐 金币 +2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1-11-0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