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74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网络文艺评论要有网络化趣味和质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03
金币
2501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2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9-22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02-21) —
            网络文艺因网而生,因网而盛,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迎来新的繁荣,无论是文艺作品的形式、数量,还是参与网络文艺的主体规模,都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格局。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网络音乐、网络动漫和短视频等,几近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方式。网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网络作品井喷式的生产速度,深刻影响网络文艺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网络文艺也体现出越来越浓郁的全民性、即时性、娱乐性等特点。

  与网络文艺创作密切联系的网络文艺评论也随之涌现。虽然传统文艺评论紧随着文艺创作,但评论对创作的促进作用即使再迅速,也不免要滞后一段时间。在交互式自媒体的数字时代,得益于媒介的即时传输,网络文艺评论几乎达到同步品鉴与同步反馈的效果。庞大的受众群体的意见及建议,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的调整,尤其是那些连载类的“季”“期”系列网络文艺作品,在后期创作中经常顾及网友的呼声,以满足网民的情感诉求和审美期待。因此,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对于网络文艺的发展有直接、显见的推动力量。

激发更多网络文艺作品从“学习标杆”到“成为标杆”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囿于文艺评论者素质的参差不齐和商业资本逐利等因素,网络文艺评论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存在粗糙、粗俗、粗鄙化的问题,甚至出现唯流量是从、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艺生态,迫切需要“好”的评论声音,从思想和审美上激浊扬清、褒优贬劣。

  何为“好”的评论?网络文艺评论与传统文艺评论一样,都需要从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和专业品质两方面考量,从历史理性、时代价值、人文关怀、艺术审美等角度深入甄别,以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具体到网络文艺,还特别要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由于互联网平台有别于传统文艺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影响,因而在品鉴网络作品时还要再上一层,再进一步,向即时性、精简性、大众性、多元性、启发性、引领性等倾斜,探索文艺评论在艺术、大众、市场三维上的张力性批评结构模式,形成评论的有效阐释合力。网络文艺评论要考虑市场因素,并不是说要为那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和泛娱乐化倾向推波助澜,而是在守正传统文艺评论“精准”的同时,更要善于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大浪淘沙,发掘那些将正确的国家观、价值观、历史观、艺术观“合体”的网络文艺作品。

  譬如,电视剧《山海情》有着鲜明的时代感、饱满的正能量和温情细腻的艺术表现,作品能成为“最接地气的扶贫剧”,与广大网友的深入挖掘、阐释和自发传播不无关系。网络综艺从《唐宫夜宴》的“出圈”到《端午奇妙游》的“炸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高度自信,其中就有网络文艺评论的推动和加持。由记录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网络小说《大江大河》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广受关注,也得益于网络上即时性评点的推介。但凡这些能够引发大众情感共鸣和市场好评的优秀作品,都值得热情鼓与呼。网络文艺评论要担负起职责,让好的作品成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标杆,从而激发更多网络文艺作品从“学习标杆”到“成为标杆”。

强化文艺评论的对话和传播功能,避免沦为独有一腔热情的“独角戏”

  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在融入文化批评的基础上,要将消费文化、媒介技术、市场期待等纳入其间,重点是对传统文艺评论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表达方式锐意革新,增强文艺评论的正气、锐气、底气和地气。

  当务之急是让文艺理论落地生根,真正为当下文艺繁荣保驾护航。一方面,充分吸收西方文论有益营养,有效转化我国古代文论,聚焦当下文艺创作的鲜活实践,建立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早已成为文艺评论界的共识,这对于网络文艺来说也非常重要。如果对西方文论机械照搬、强拉硬塞,并据之去剪裁本土的审美风尚,只能是隔靴搔痒,与网络文艺作品生产和传播现场没有多少关联。当代文艺批评话语的构建,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归中华文明根脉,探寻文艺符号背后的文化基因,沉潜于古代文论的优秀遗产,革故鼎新,使得构建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这一目标,建立在思想启发、价值引领、学术深度和互联网思维的有效平衡之上;另一方面,网络文艺评论面对的是广大的网络受众,不宜使用生涩艰深、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以避免沦为独有一腔热情的“独角戏”,丧失文艺评论的对话和传播功能。

  网络文艺评论重在关注网络空间出现的重大文艺事件和文艺现象,紧密跟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文艺热点和文艺思潮,在第一时间通过掷地有声的评论,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大众的网络审美情趣和批评方式。特别是对一些舆论关注度高的网络文艺作品,扶正祛邪一定要立场鲜明,褒优贬劣务必铿锵有力,切忌套话、空话、大话,敢于“叫板”才能赢得“叫好”,在提高评论口碑和公信力的同时,以“剜烂苹果”的果敢,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文艺生态。

  网络文艺评论的文风以清新、质朴为追求,如小溪流水,汩汩而流,迸发出盎然的时代特色和网络趣味。如何在传统的专业评论和当下的通俗评论之间寻找到互联网表达的融合点,以推动网络文艺评论的高效传播和正向影响,这是重点,更是难点。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产生网络“在场感”,既要内含一定的理论和思想深度,还需要有朴实的民生温度和共情意识。这就有待文艺评论家真正进入互联网的场域之中,并适应网络文艺的平台化和圈层化趋势特点:将互联网作为推动文艺评论的重要窗口,拓宽呈现平台,在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发出声音,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切实考虑网络阅读习惯,推出短小精悍的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作品,推动即时性网络传播;顺应网民的审美期待和欣赏习惯,拓展评论视角,找准那些能够引起网民共鸣和共情的点作为评论切口,将新鲜活泼的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素材集成表达。只有不断夯实评论文风的网络化质地,以特色增加评论的“网趣”魅力,才能够切实提高评论的接受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网络文艺拓展航道,离不开网络文艺评论力量的导航和定位。在充满无限可能和强大力量的网络空间,网络文艺评论显示出可塑性、延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但是无论如何变通、革新,在秉持互联网思维、推进文艺繁荣的评论实践征途上,网络文艺评论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方向,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坚持从作品出发,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