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6阅读
  • 0回复

[智能应用]算力和算法的时代,人会被人工智能算计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882
金币
585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9-20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02-21) —
           “莫斯”阻止了刘培强进行自己所要执行的“拯救”计划,刘培强不得不掏出酒扔向“莫斯”。“莫斯”在系统瘫痪前一秒说道:“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却让很多人捏了一把冷汗——“莫斯”或许有了人的思维!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这个镜头很多人可能都历历在目。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作为数据的集合物,它比任何人都了解人。那么,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觉醒自我意识?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脑吗?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未来又会带来哪些挑战?



9月17日上午,2021世界计算大会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红网记者 朱丽萍 秦楼 摄)

9月17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为期两天的2021世界计算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记者注意到,这场国际性的前沿科技盛会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也对AI与人脑未来的相处模式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

算力和算法的时代

“未来,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脑。人工智能首先强调的是智能,既然是智能的话,在未来肯定可以使我们人受益。”9月17日下午,在2021世界计算大会上,欧洲科学院院士高会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毕竟还是人想要机器具有智能,所以在近期,还是会朝着机器模拟人的方向发展。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同样也认为,“人工智能绝不是替代人类的,是帮助人类的。未来是所谓的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

会场中,虽然专家学者均持乐观态度,但就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AI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的确对人类形成了新的挑战。

比如在开幕式上,嘉宾一边演讲,中英文字幕实时显示。应用AI语音识别技术,准确率超过95%,而最好的人工速记员,准确率只能做到80%。

刘庆峰在会上介绍,科大讯飞在全球首次让英文语音合成超过了真人说话的水平,甚至首次让语音识别在这样一个场合下已经超过了专业速记员的水平。



AI与人脑最知名的“大战”,莫过于阿尔法围棋(AlphaGo)连续将多位围棋大师挑落马下。

人工智能为什么这么牛?归根结底还是源自算力和算法的进步。

算力,就是计算的能力。两位数乘法,有的人需要几分钟,而有的人只需要十几秒甚至几秒,那么显然后者的算力强。

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比如“加减乘除”,比如勾股定理,计算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中按照某种逻辑进行。

算力越强、算法越优,人工智能就越牛。2020年,中国算力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

在奔涌而来的“算力时代”,算力和算法已成为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变革的最大变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饭碗”和“伦理”



2021世界计算大会会场外。(红网时刻记者 张必闻 摄影)

人工智能比人脑聪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最为直接带来的挑战,或许是“饭碗”和“伦理”。

2018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人工智能会抢哪些工作》的书,预测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医疗、教育、宗教、法律、新闻、审计、管理咨询、建筑这些此前被认为是技术无法取代的专业行业,也面临着衰变的风险。

书中还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它还将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

“人工智能对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改进、对人类劳动的大规模替代、对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根本变革,必然会引发社会结构全面的变化。”作者甚至预言这种转型会一直继续,直到“传统专业性工作全部解体”。

山东大学法学院和网络安全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智航发表的文章则指出,人工智能算法独特的运行逻辑导致法律赖以生成与存在的社会结构性场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剧了决策者与相对人之间的“数字鸿沟”,造成个人权利与算法权力之间的失衡,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数据杀熟”“过度索取肖像权”的问题,比如自动驾驶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再比如对人工智能写作软件是否会批量生产假新闻的担忧等等。

计算科学的发展,催生出的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基建乃至人工智能,已逐渐从生产方式的变革渗透至生活方式的改变。



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对于加速社会发展发挥着裂变式的作用。

在本届计算大会的成果展中,有58家企业参展,61个入围项目,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为应对疫情,湖南运用超级计算机和大数据手段加快流调溯源工作。湖南大学国家超算中心运用超级计算机,在海量的人群流动数据中寻找密切接触人群,确定新冠密接者交叉轨迹仅需1.4秒。

比如,我们每个人打开的“兴盛优选”界面其实都是“私人定制”,通过大数据的计算,改变了以往千人一面的状况。

再比如,大会上湖南联通展示的AI工业质检、5G+智能机械臂拼图、5G+MR检修、AI计算极目洞察、产业集群云、应急大数据辅助决策等数字化前沿科技应用,都让人脑洞大开。



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

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基于算法和算力进步催生的人工智能虽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切实的红利,但带来的新挑战同样在日益逼近。

加之诸多影视作品的渲染让我们无法不产生关于人工智能意识觉醒和让人类在某些领域失业的焦虑。

但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会场内学者们的观点,对人工智能可以被良性利用保持乐观态度。



4K修复生产线。

1、人工智能虽然比人聪明,但自我意识觉醒的可能性不大。

人工智能是基于算法和算力的,算法的“有限性”和“确切性”决定了人工智能可以很容易在“1以后”的环节中轻松打败人类大脑,但很难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在以“筹”计数的算力环节,人工智能拥有绝对优势,但算法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或许是某种约束,即便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脱离逻辑和规则。

而人类的算法,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要警惕“双刃剑”的另一面,规范人工智能的应用。

虽然人工智能自我意识觉醒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伦理危机”问题,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法律认知,增加了传统法律治理的难度。

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多以效率为主导法则,而在更加强调社会公平,打造共同富裕的今天,难免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比如,由于人工智能算法独特的运行逻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反客为主地对人的行为形成支配关系。人们可以借助于操纵数据与算法来实现控制别人的目的。

请注意,这里的核心是人,是人操作人工智能,利用算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人工智能其实是中性的,就像枪炮一样,可以是守卫和平的利器,也可以是造成屠戮的凶器,关键是看谁来用,怎么用。

其实,在2018年国家就出台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定了规矩。

虽然国家制订了行业规则,但却离不开行业的自觉,只有大家都“讲武德”,这门就目前而言处于人类社会发展“顶端”的学科才不会步入失控的“误区”。

3、人工智能真的会砸了某些人的饭碗,所以我们要更努力。

当然,这样的事已发生在我们身边了,在网红城市长沙就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场景落地,比如出行有智能网联汽车、吃饭有智能烹饪机器人、住酒店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自助办理,它们的对面是司机、厨师、服务员。

可是,人工智能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顺其自然的产物,不可逆。就如同有了联合收割机后,西北的“麦客”再难有生意、你宁愿等半小时外卖也不愿意花五分钟下楼去馆子里吃饭一样。

接受新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但关键是要接受,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为我所用,成为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

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记者的一位邻居最近就给小朋友买了一款智能点读机,小朋友只要拿着点读笔扫描题目,就能获得多种解题方法和许多言简易懂的授课视频,看起来确实洋气。

邻居打趣地问,“这么方便,讲得可能比学校里的老师还好,以后老师会不会失业呀?”

记者笑着回答道:“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辅助老师教得更好,但无法替代老师。因为它只能教孩子做题,不会教孩子做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