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953340
-
- 注册时间2010-10-06
- 最后登录2025-01-27
- 在线时间75830小时
-
- 发帖116711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金币8969
- 道行5233
- 原创76
- 奖券1751
- 斑龄0
- 道券172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953340
- 发帖
- 116711
- 金币
- 8969
- 道行
- 5233
- 原创
- 76
- 奖券
- 1751
- 斑龄
- 0
- 道券
- 172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75830(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5-01-27
|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1-09-04)
—
这种声音是一种歌唱方式,但并不像是人发出来的。 有人说这是来自天堂或神秘世界的声音。 它像草原上的牛叫马嘶,像森林间的虫音鸟叫, 像风吹过树梢,像山鸣谷应、瀑布飞泻, 它仿佛能声闻数十里而动人心魄。这是蒙古的声音, 是人与自然连通时造就的天籁“魔音”。呼麦。 站在草原上,有风的时候,把嘴张开,变换口型,你就能听到那种“呼——”的声音。草原上的蒙古人在游猎和驯化五畜时,学会了与动物说话,与风聊天。像风吹过大地,像水跳下山崖,像野狼嗥叫,像骏马嘶鸣——这就呼麦, 蒙古的声音。 民间祝词人沃德民间祝词人沃德正在初冬的荒野中寻找他失散的牲畜。这时的草原,候鸟早已飞回南方,旱獭也已入蜇,四处寂静无声。沃德是一位民间祝词艺人,能配合长调唱出低音呼麦,邻里们相聚或建立新蒙古包时,都会请他去添彩。 一人多高的牧草随风摇曳,远处一匹失群的马长啸一声,打破了草场宁静。 蒙古族有句谚语:“宁在杭盖当牛马,不在戈壁做人”。“杭盖”是蒙语,意为有山有平川,水草丰美的地方,是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也向来是游牧民族追逐的风水宝地——呼麦,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 呼麦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名演唱者的歌喉可以同时唱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高低不同的旋律。深沉的低音,比任何男低音的嗓音还要低,虽沙哑却洪亮;而哨音则像金属振动发出的啸声,远远地飘在高处。有人说呼麦是来自天堂、来自神秘世界的声音;有人说它像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像瀑布飞泻、山鸣谷应。总之,它不像一个人唱出来的。 呼麦小歌手巴图图拉嘎和他的哥哥(左)正在跟家里的“伊希格”嬉戏。 “伊希格”是蒙语,意思是“山羊羔” 。游牧蒙古人的子女从小与五畜——牛、马、骆驼、绵羊、山羊的幼仔相处,听惯了各种叫声,长期模仿下来,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巴图图拉嘎从五岁开始学唱长调,也是个出色的呼麦歌手。“严格说,不应该叫演唱呼麦,应该叫演奏呼麦。” 音乐人巴音曾如是说,他坐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奶茶馆里,告诉我“演奏”呼麦的秘密,“就像吹笛子。吹笛子的时候,气口在嘴这里,音高在手指头上。呼麦呢,就全收进去了,气口在喉咙里,上腭就是管音高的那个眼,那根管子呢,就是口腔。” 昂给日嘎(右)自幼在邻里的影响下学会了长调和马头琴,2000年后才开始学习呼麦,在蒙古国的呼麦大赛中获得过铜牌,多次受邀到国外演出,但他没有就此离开草原。当问到昂给日嘎是从哪儿学的呼麦时,他答:“在马背上练的。”昂给日嘎身旁给羊羔喂奶的老人是他的外祖母查干其其格。老太太十分擅长劝奶歌,“陶爱格,陶爱格……”,悠长动听的歌曲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弃仔的母羊回到幼仔身边。昂给日嘎说,他外祖母唱的 “劝奶歌”与呼麦一脉相承。 在蒙语里,“浩林”的意思是“喉咙的”,“潮尔”就是“和声” ,“浩林潮尔”连起来就是“喉咙的和声”。当时,时年80岁的莫尔吉呼的艺校老校长、学者曾用这个名字形容“一个人发出两个声音”的歌唱手段,因为在那个时期,“呼麦”这个名字还没有传到中国。 在蒙古人的民间音乐家族里,马头琴可以拉潮尔,陶布绍尔(一种蒙古传统的弹拨乐器)可以演奏潮尔,口弦可以弹出潮尔,胡笳可吹出潮尔,人声也可以唱出潮尔,而后者如今被称做“呼麦”。 “布拜歌”是蒙古人的摇篮曲,只有几句歌词,曲调悠扬,那仁珠拉反复吟唱着这首歌,让吵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尽快入睡。自古以来,游牧蒙古人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男人负责放养牲畜,女人照顾全家起居。呼麦研究者发现,蒙古长调的呼吸方法与呼麦一致,其悠长的旋律也与某种低音呼麦类似,呼麦很可能是长调的源头。 嘎毕雅图正在喂的母牛在蒙语里被称作“乌尼耶”。蒙古人还根据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发音特点,模仿它们的叫声。低音呼麦中的“哈日和拉”就是在模仿牛叫。 蒙古人在畜牧方面的语言十分丰富,不仅五畜有各自的称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牲畜还分别有自己的名字。 外面飘着雪花,屋内的额尔顿巴雅尔打开房门,抱着收音机,听“乌力格尔”打发沉闷时光。“乌力格尔”在蒙语里的意思是“说书调”,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部,当地还有很多短调民歌。现在的呼麦歌手经过研究,把从蒙古国学来的呼麦调门降下来,跟这些民歌结合起来,演出效果很好。用他们的话说,这两种音乐本来就是“亲戚”,很容易结合。 呼麦在蒙古国东部到内蒙古一带的草原曾一度失传,只剩下残存的遗迹,如今人们又把它找了回来,就像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一见面就认识,一相处就感情深厚。内蒙古现在的呼麦是这三十年重新学的,是经过发掘整理,学院化之后,由蒙古国那边的老师教出来的。要想听民间流传的呼麦,还得到新疆的阿尔泰山里头,或者去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也就是围绕着阿尔泰山的那一大片地区,民间流传的呼麦主要是在那里保存下来的。 三个牧民骑着马,准备去参加山下的敖包盛会。民间流传的呼麦需要有山有水、有草有野兽的环境。现在,内蒙古草原以及蒙古国的戈壁地区,地理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民间呼麦已经失传,只留下一些残存的遗迹和舞台上的“学院派”演出。 虽然呼麦起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呼麦无疑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最古老的声音。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行动能力有限,狩猎活动的范围很小,必须用声音把动物召唤到近旁,因而,他们会在狩猎中模仿狼嚎、鹿鸣和狐狸的声音……这就是呼麦最早的源头。 草原上的孩子从小就与家里的动物成了要好的玩伴。他们懂动物,以拥有五畜为傲,以居于大草原而欣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与动物的沟通,促成了呼麦的产生。在旧石器时期,蒙古人在狩猎和驯化野生动物时,呼唤狼、鹿、狐狸等的声音,就是最原始的呼麦。 后来,人们又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用呼麦和动物交流,呼唤五畜的声音也是原始的呼麦。所以,呼麦大师敖都苏荣认为,人类可能在语言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呼麦沟通,不仅是在人类之间,还与动物以及自然进行交流。其间可能因为风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声音中出现了更多的变化,逐渐形成富于旋律的效果,最终成为一种歌唱手段。 宝乐尔其其格是萨满教的一位女巫师,她正在通过吹奏口弦来与神灵对话。宝乐尔其其格吹奏的口弦是一个薄薄的金属片,中间破开,形成了一个细细的簧片,她把口弦含在嘴里,用手弹拨簧片,就会发出一种类似哨音呼麦和声部分的声音,只是音量要小很多。呼麦还可能是蒙古马头琴与长调的源头。因为马头琴在演奏时,一根弦用来拉出旋律而另一根弦保持一个固定音不变,这跟和声呼麦在演唱时的方法完全一致,乐器的诞生往往是对自然发声的模仿;而蒙古长调的呼吸方法也与呼麦一致,其悠长的旋律与模仿山羊的低音呼麦“依斯和列”非常类似。只有懂呼麦的民族才会创造出长调这种艺术。 几位蒙古国扎布汗省的少年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呼麦的演唱训练。蒙古国的国立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都设有呼麦专业,甚至有的还设置了研究生专业。 呼麦经过漫长的发展,曾经在蒙古帝国时期走向全盛。成吉思汗祭祀黑苏鲁锭(蒙古军旗)的时候,曾有几千将士合唱低音呼麦,声势慑人。那时候,军队作战前也会齐唱呼麦,千万人发出的声音贴着地面传出去,敌人听见胆子都吓破了。 乌尼(左)与青格勒是安达乐队的成员,他们正在以呼麦的形式演唱《成吉思汗颂》。蒙古国的学者认为,成吉思汗在每次祭旗或出征时,都会率领众将领演唱呼麦,千万蒙古铁骑共同发出那种低沉、洪亮又神秘的声音,定会给对手带来洪水猛兽来袭的错觉。现在,草原上举办那达慕也会请来几位老人高歌呼麦,为摔跤手壮行。 蒙古帝国全盛时期之后几百年,呼麦式微。满清朝廷推崇佛教,蒙古一多半男子都要出家。喇嘛诵经时使用的低音呼麦于是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哨音呼麦因为经常被叛逆的英雄好汉们演唱而受到压制。到了蒙古国民主革命以后,哨音呼麦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而低音呼麦则被当做“喇嘛的声音”被否定了。 清晨,奥特根从桶中舀出鲜奶洒向天空,口中发出“胡日阿伊,胡日阿伊……”的喊声,呼喊中带有低音呼麦的声音。这是蒙古人祈求长生天保佑赐福的一种祭祀仪式,称作“洒出啦”。听过了高空悠扬、变化莫测的“学院派”呼麦,未经雕琢的原生态呼麦也有自己独特的美。1986年后,各种形式的呼麦又重新得到重视,被整理发掘出来,然后学院化,更多的人有机会学到这种神奇的音乐。呼麦刚刚发掘整理的时候,蒙古国定义了其中的6种,图瓦共和国整理出5种,经过这些年的再发掘,现在呼麦大家庭大约有16个成员,并且还在继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