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5阅读
  • 0回复

[疾病预防]17岁就被查出直肠癌!医生痛心: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 [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031
金币
932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433
斑龄
192
道券
105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8-11
— 本帖被 砂锅吊子 执行加亮操作(2021-08-14) —

直肠癌

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数据,全世界每年约有136万例新的直肠癌患者,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3。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37.6万例,在所有癌症中位居第4,直肠癌约占60%。直肠癌主要是中低位直肠癌,占70%。根治性切除仍然是直肠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吻合口瘘是术后结直肠癌的严重并发症。
早期结直肠癌无明显症状
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7岁少年确诊直肠癌
最近,一位高中学生的病情让人揪心。
新闻摘录
年仅17岁的患者小辉(化名)来自外省,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就读高二,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平均在全级前两名,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他的高考志愿是希望冲刺北京大学。
据了解,约半年前小辉开始出现肛门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持续1个月,两个月前,发现自己开始出现鲜红色血便,于当地县级医院行肠镜并活检示:直肠下段肿物,病理疑癌。后转至当地省级医院,重新取活检,病理示腺癌。
发现肿瘤下缘距肛缘不到2cm,环绕直肠约3/4周。因为肿瘤离肛沿非常近,不足2cm,为了将肿瘤切除干净“以绝后患”,只能无奈选择进行腹壁结肠造瘘。这么年轻就需要带瘘生存。这名患者才17岁,太年轻了。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1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03/10万和11.11/10万。其中,城市地区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
谈癌色变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发生转移的特点使得50%~60%的患者确诊后发生了转移, 5年生存率也仅有13.5%。

结直肠癌的发生涉及到多因素、多阶段、多途径,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并且已发现多种细菌 (产毒脆弱拟杆菌属、粪肠球菌、梭杆菌属、解没食子酸链球菌等) 可能是大肠致癌菌。
部分肠道细菌易诱发肠癌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4月1日报道:
新研究将肠道细菌与肠癌联系起来

发表于英国《自然·医学》月刊上的两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阐述了癌症患者肠道内聚集的微生物与健康受试者体内微生物的区别。
在全世界第三高发癌症肠癌的发病机制中,肠道微生物所扮演的角色却不那么清楚。某些肠道微生物将作为肠道消化液的胆汁酸转化成可能致癌的代谢物的过程。某些细菌会降解肉类和其他食物中含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胆碱,并将其转变为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代谢物。这种代谢物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今它还被认为与结直肠癌有关联。
目前,科学界对寄居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仍所知甚少。研究表明,肠道细菌与包括抑郁症、糖尿病和自闭症在内的多种疾病之间存在着关联。
最新预防结直肠癌研究(中药方向)
姜黄素是从中药姜黄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多酚类物质, 具有抗炎、抗感染、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和生物学功能。
复旦大学陈文杰等学者通过监测姜黄素干预小鼠成瘤过程中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探究了姜黄素的抗癌作用机制, 及肠道菌群是否是其可能的作用靶点。

中药姜黄
肠炎是引起肠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姜黄素作为一种较安全的中药成分, 人们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姜黄素作用于肠炎的研究, 作为对现有治疗的补充。但是, 姜黄素生物利用度非常低, 限制了它作为药物的应用。
但是在肠道内, 姜黄素与肠道菌群直接作用, 会与肠道菌群互相作用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构成, 以此来进行对肠炎肠癌的预防。
学者通过实验证明姜黄素在预防肠癌的发生发展上, 确实调整了肠道菌群的构成, 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肠道菌群的稳定。在姜黄素干预组小鼠变化中, 属于疣微菌门的艾克曼菌 (Akkermansia) 有明显增加, 艾克曼菌对于减少肠道炎症有很重要的作用。姜黄素通过增加艾克曼菌抑制肠道炎症从而减少肠癌的发生。
姜黄素一方面通过尽量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性来减少肠癌的发生, 另一方面, 姜黄素也通过增加肠道内的益生菌, 抑制有害菌属的增加来抑制肠炎的发生发展, 从而进一步的抑制肠癌的发生发展。
最新预防结直肠癌研究(西药方向)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水杨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它能够抑制血栓素A2的促血小板凝集作用,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对于长期服阿司匹林的病人,伴随着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降低,病人肿瘤的发病率也显著下降。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已发布建议,将低剂量阿司匹林列为50~59岁成人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在线发布了最新版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阿司匹林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预防肿瘤复发。
阿司匹林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风险最为显著。
阿司匹林抗肿瘤作用不仅局限于结直肠肿瘤,在食管癌、胃癌、胆管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肿瘤中均具有抗肿瘤作用。
阿司匹林最主要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不可逆修饰COX-2结构,进而抑制PGE2等的产生。COX-2的过度表达,促使慢性炎症向恶性肿瘤转化,促进恶性肿瘤的增殖与免疫逃避,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何才能减轻糖尿病负担?
阿司匹林的不良作用通常与剂量相关,在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中,所需的最低有效剂量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国外学者Lotrionte等综合分析了11个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预防肿瘤发生作用的研究,在不增加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阿司匹林平均剂量为100 mg/d在降低病人肿瘤发病率、总死亡率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率方面最有效,而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在减少心血管疾病方面更为有效。
Chan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每周超过4550mg的病人中,其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减低到最小(相对危险性RR=0.49, 95%CI 0.36~0.65)。Rothwell等学者分析显示,持续使用阿司匹林10年以上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及结直肠癌病人的病死率10%~20%;使用阿司匹林20年后,可使结直肠癌发生率降低30%以上。
综上所述,低剂量(75~100 mg/d)与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在预防结直肠癌发生及相应死亡率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考虑到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风险,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防止结直肠癌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更为合适。
哪些疾病需要高度重视?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必须做好肠癌的一级预防。改善膳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低脂饮食,多进食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以及摄人含乳糖或钙离子较高的食品有利于保护肠道黏膜, 促进有害物质排出。平时需多做运动, 控制体重。此外务必加强定期检查。
炎症性肠病:炎症反复发作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有明确的证据表明, 肠道炎症的反复发作明显地增加了腺癌的发生率。
特别注意
胆囊切除术后胆液不能浓缩储存, 肝肠循环不断发生, 导致肠道中胆酸含量显著增多, 从而构成了结直肠癌变的基础。胆酸本身也具有与致癌的多环芳香羟相似的立体结构, 其降解产物也可能具有致癌或辅致癌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胆酸中次级胆酸致癌机制进行研究, 发现次级胆酸中石胆酸、去氧胆酸能增强诱癌剂的致结肠癌效果。
胆囊切除后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受一定的影响。首先,肠腔内粪便贮留以及长期无规律腹泻,可导致慢性结肠炎症刺激最后发生癌变。 其次, 脂肪能促使胆酸分泌。长时间含有高浓度胆酸的粪便留置肠腔内可增加肠癌发生率。再次,高脂肪增加了肠道细菌酶的活性, 使胆酸及其他前致癌物转化成致/辅致癌剂。摄入多种纤维素可以影响肠内菌丛,增加粪便容量, 降低有害物质在结肠内的浓度, 加快致癌物排出体外, 从而达到预防肠癌发病的目的。

胆囊图示
炎症——腺瘤——癌症
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数增多、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大便变形等,以上这些疑似症状,若出现1-2项,建议到医院进行直肠指诊和粪便潜血检查。若出现2项以上症状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到医院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生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特征。随着炎症的进展,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危险累计率增高,有学者统计溃疡性结肠炎10年、20年、30年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累积危险性2%,8%,18%,每人每年发病率为5%,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总体患者的15%。
1条评分金币+23
砂锅吊子 金币 +23 - 2021-08-1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