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2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透过网络流行语读懂年轻人的期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048
金币
65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05
斑龄
189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99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7-06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02-22) —
          “nsdd”是“你说得对”,“xswl”是“笑死我了”,“ssfd”是“瑟瑟发抖”……媒体报道称,一些难以理解的中文缩写以及其他网络流行语,正在形成一种人为制造的社交屏障,将网络用户划分为不同的、完全没法交流的群体。

  不可否认,在我国9亿网民中,10至29岁群体超过三成,他们既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又是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力。登录一些年轻人聚集的网站,或是参与年轻人的群聊,很多年龄较长的人往往感到一头雾水,直呼“看不懂”。有人担心网络流行语会影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正性;也有人担心流行语的晦涩难懂可能造成交流障碍,导致文化割裂。这些担忧不无道理。

  时下,一些自作聪明的生硬造词,一些随心所欲的缩写简写,特别是一些粗俗言语,影响了人际交流,造成了圈层割裂,影响了社会运转效率。去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发布,指出要加大对“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为网络流行语划定了底线。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绝不容许违反公序良俗、粗鄙低俗的网络流行语流行下去。

  也要看到,网络流行语未必都是消极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背后往往有其现实的成因、流行的逻辑。比如2020年某机构评选的年度流行语榜单中,“爷青回”“上海名媛”“打工人”“突击式尽孝”“七夕蛤蟆”等成为网民搜索热度最高的十大流行语。“爷青回”表现的是一种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上海名媛”和“突击式尽孝”充满了讽刺意味。至于时下流行的“内卷”等词则体现了年轻人直面现实,从机制上改革积弊的期许。

  由此而论,那些制造流行语以及使用流行语“打哑谜”式的聊天方式,未必都是在有意制造语言障碍。相反,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存在,它打开的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往往能看到年轻人在网络社交中“求省求简”的“手聊”习惯,看到他们赋予文字符号的娱乐意味,看到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社会改革的期盼……年长者不妨以年轻人的视角,深入研究流行文化的变迁、社会心态的走向、民众焦虑的根源,继而努力促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寻求解决办法。

  时间如潮水,很多光怪陆离、毫无逻辑的流行语,我们一时看不懂、跟不上,也不必过于着急。因为随着潮起潮落,绝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会很快“褪去”、了无踪迹。那些词能达意、深受欢迎、得以普遍使用的流行语,则会沉淀下来,融入现代语言文字体系,具备长久生命力,成为线上线下社交的“硬通货”。况且,00后、90后和80后乃至60后所处的时代背景大不相同,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适当保持一点“看不懂”的文化距离,未尝不可。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