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庙,是古代有爵位的贵族人家,为了祭祀神灵或供奉祖先,而修建的寺庙。这个传统,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当时被称为“宗庙”。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到了宋代,被改称为“家庙”,《宋史·礼志十二》记载,“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按照这个规定,当年的宁国公和荣国公,在疆场上拼出来一份功名之后,也修建了两所家庙,一所是铁槛寺,一所是水月庵。只不过,此时的贾府家庙,和先秦时期的宗庙,在数量和功能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别。宁荣二公修建的这两所家庙,是“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所以,秦可卿病故之后,这两所家庙就派上了用场,正式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不过,这并非是这两所家庙第一次出现在《红楼梦》中。既然是贾府的家庙,这两所寺庙中所有的香火、使用的银钱,都是由贾府提供。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时候,就曾经在惜春的房子里,遇上了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儿。她和智能儿之间的对话,率先就提到了“食物的月例香供银子可得了没有?”惜春便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的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说:“是余信管着。”惜春便笑道:“这就是了,她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她师父叽咕了半日,想是为这件事了。”为秦可卿送殡的时候,她的灵柩就停在铁槛寺,王熙凤却带着贾宝玉和秦钟,下榻在水月庵。此时,作者才提起来,原来水月庵还有一个混名,叫“馒头庵”。之所以有了这个混名,是因为水月庵的馒头做得好。一所铁槛寺,一所馒头庵,贾府的这两所家庙的名字,颇有点怪诞。为什么宁荣二公修建的家庙,有了这两个很怪诞的名字?其实,这其中隐藏着宁荣二公的良苦用心。在《红楼梦》中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是邢岫烟在和贾宝玉提起妙玉时说到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妙玉说:“自汉、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这两句说得好。”其实,这两句诗,是从唐代诗僧王梵志的两首诗中,化用而出的,一首是《世无百年人》,“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做门限,鬼见拍手笑”;一首是《城外土馒头》,“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铁门槛”,代指荣华富贵;“土馒头”,代指人的最后归宿——坟墓。这两首诗,道尽了人生的真谛,道尽了富贵荣华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的事实。就算一个人在富贵,眼前再奢华,终有一天,他也要成为城外荒冢中的一份子。宁荣二公修建的家庙,一所叫做铁槛寺,一所叫做馒头庵,其实就暗含了这个深意。他们是在告诫自己的子孙,就算他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铁门槛”,也终有一天,这“铁门槛”会消失不见的。可惜,贾府中的人,没有人能懂得两位老祖宗的良苦用心。他们在祖宗的福荫下,逍遥快活,无所不为。他们以为这份富贵,能长长久久地保存下去,他们不需要考虑任何后事。宁荣二公之灵,面对子孙后代们的不争气,也百般无奈,也试图去改变,去扭转。他们曾经求过警幻仙姑,让她教导子孙中唯一一个还算出色的贾宝玉;他们也曾经在宁国府的祠堂外,发出了一声悲叹。然而,这一切,终究没能改变贾府人的做派,他们终究没有醒悟过来。贾府曾经的“铁门槛”,终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土馒头”;贾府曾经的“歌舞场”,终究变成了“衰草枯杨”,曾经的“笏满床”,终究变成了“陋室空堂”。
[ 此帖被zhdf在2021-06-11 16: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