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5阅读
  • 0回复

[奇观]奇妙的花岗岩之国[5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7541
金币
46724
道行
38014
原创
108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8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2-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4-1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1-04-17) —

中国山岳之美
自古震撼人心
西岳 华山
高大挺拔、险峻至极
(华山西峰,摄影师@丁俊豪)

南岳 衡山
青翠峻秀、山势连绵
(衡山祝融峰,摄影师@罗铭)

东岳 泰山
更是“五岳独尊”
十八盘步道蜿蜒而上
欲与天接
(通向南天门的泰山十八盘登山道,摄影师@泰山摄影)

五岳之外
黄山的云海与苍松
是中国山水画最好的注脚
(雪后黄山云海,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九华山高耸雄浑
自古就是宗教名山
(请横屏观看,安徽池州九华山日落,摄影师@朱正)

这些名山的文化历史
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其地质上的相似性
却鲜为人知
它们的山峰常浑然一体
岩石并不分层
( 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天柱峰,岩石上的纹路是雨水冲出的沟槽,摄影师@李琼 )

它们的山腰或者山顶
常分布大小不一的石蛋
甚至漫山遍野、杂乱无章
(请横屏观看,山东邹城的峄[yì]山堆满石蛋,摄影师@朱金华)

石柱也常常作为点缀
或者低矮凌乱
(请横屏观看,山东青岛崂山日出,山顶遍布低矮的石柱和石蛋,摄影师@徐堃)


或者高大峻秀
簇拥成一座座山峰
(江西三清山的一座山峰,摄影师@崔永江)


相似的景观源于相似的岩石
这些古典名山
都由名为“花岗岩”的岩石
构成花岗岩地貌
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并列三大岩石地貌
( 重峦叠嶂的华山, 摄影师@张子玉)


花岗岩为何成为
中国名山的代言人?
这种独特的地貌
又是如何形成的?
01
大地之心
在数千至数万米深的地下
一些岩浆失去了成为火山的梦想
停下上涌的步伐
缓缓冷却成
坚硬致密的岩石
花岗岩
即为其中一大类
(花岗岩的常见产出位置及状态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
岩浆运动此起彼伏
花岗岩不断在地下产生
成为大陆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
堪称“大地之心”
但它们来到地表的旅途
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要借助板块运动的“东风”
令大地碰撞、变形、断裂
抬升为山脉和丘陵
花岗岩才能靠近地面
(请横屏观看,抬升的华山与沉降的关中平原之间,以一条大断裂分隔,图源@VCG)

然后
花岗岩想要 暴露地表
成为一种岩石地貌
还要接受三重考验
第一重考验
伴随着花岗岩的抬升
当上方岩石被雨雪风霜破坏殆尽
外界施加的压力减小
花岗岩膨胀破裂
形成纵横交错的裂缝
“大地之心”变得支离破碎
(花岗岩暴露地表过程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第二重考验
与地下水一起到来
水分渗入裂缝
逐渐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
使块状的岩石破碎
分解成石柱、石蛋和砂土
“大地之心”开始朽坏
(花岗岩风化过程示意, 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砂土和碎石像一层护盾
将新鲜岩石保护起来
人称“ 风化壳(qiào)”
第三重考验
便是要攻破这个护盾
(新疆伊犁的喀拉峻草原,流水 破坏花岗岩风化壳,显露出内部的碎石,摄影师@徐树春)

在中国的不同气候带
流水、寒冰、风沙等力量
对花岗岩及其护盾展开花式攻击
三重考验以不同的方式上演
用亿万年的岁月
将大约 91万km2的花岗岩暴露于地表
占据中国陆地面积的 近10%
(中国花岗岩类分布及景观分区,上文花岗岩类面积数据源自2007年资料,可能与最新数据存在出入,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在温暖潮湿的东部和南部
奇秀的 花岗岩巨峰此起彼伏
(黄山的天都峰与云海,摄影师@堂少)

在寒冷的北方和青藏高原
破碎的 花岗岩寒山静静耸立
(西藏日喀则佩枯错附近的花岗岩山体,摄影师@刘一檠)

同样是花岗岩构成的地貌景观
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02
巨峰的世界
在北纬35°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降水充沛、气候温热
对花岗岩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
衡山、华山、黄山
三清山、九华山、大别山
太姥(mǔ)山、大茅山等名山
皆分布于这一区域
无数巨大的花岗岩山峰
构建起一个巨峰的世界
(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天柱峰,摄影师@朱正)

但从风化壳通向巨峰的道路
却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起点
江西上饶的雨热条件适宜
对花岗岩的化学破坏极快
深厚的风化壳
覆盖着灵山花岗岩体
(江西上饶灵山花岗岩体分布图,注意岩体范围内细小、密集的冲沟,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在肥沃的风化壳土层上
人们修建梯田、建设村庄
流水不断冲刷
时常有石蛋暴露在田间地头
(江西上饶灵山周围的村庄和梯田,几个花岗岩石蛋散布田间,摄影师@卢志峰)

当大地深处的力量
将花岗岩继续抬升
风霜雨雪也同时作用于地表
不断破坏风化壳护盾
花岗岩便开始向巨峰演变
(花岗岩抬升成山过程示意,体现了花岗岩体一边抬升、风化壳一边受到破坏的过程,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一步
是暴露出石蛋景观
南岳衡山的山景虽不突出
却有数量颇丰的石蛋
(南岳衡山的狮子岩巨型石蛋,摄影师@罗铭)


它们原本位于风化壳中部
当流水冲走上部砂土后
才得见天日
而日夜冲刷的海浪
暴露石蛋的能力更强
在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
海浪洗去砂土
干净圆润的石蛋散落海滩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的石蛋景观,图源@VCG)

福建福州的平潭岛是花岗岩岛屿
在其抬升成岛的过程中
海浪洗净砂土
留下漫山遍野的石蛋
(福建平潭岛上遍布的花岗岩石蛋,图源@VCG)

当抬升继续进行
风化壳也被破坏得更加严重
更深处的石柱暴露出来
这是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二步
福建福鼎市的太姥山上
除了有散落的石蛋
更有低矮的石柱
(福建太姥山顶部的石柱与云雾,摄影师@林民)


由于花岗岩质地均匀
各种外力由表及里破坏岩石
不仅将石柱的棱角磨圆
那些掉落的碎石
也逐渐变圆
是为 球形风化
(花岗岩球形风化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但花岗岩石柱不以圆润论英雄
高度和体量才决定颜值
江西三清山的石柱
正“深谙此道”
(江西三清山石柱景观,摄影师@舒同才)


雨雪风霜深入石柱间的裂隙
将狭缝破坏成宽沟
令紧紧簇拥的石柱群
变成仅有底部相连的“梳子”
(三清山“万笏朝天”景观,笏[ hù]是古代大臣朝议时手持的板子,摄影师@舒同才)

继续破坏下去
缝隙愈发宽阔
在簇状石柱群的外围
形成许多孤立的“擎天一柱”
(三清山“巨蟒出山”景观,摄影师@卢文)

孤立的石柱很快便会坍塌消失
只剩下簇拥在一起的高大石柱群
模糊了与山峰的区别
这是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三步
(三清山的高大石柱群,其实已与山峰没有本质区别,摄影师@王明立)

大裂隙和大断层逐渐扩展
变成线性峡谷
两侧的山峰也连成一线
(三清山的线性峡谷和山峰群,图源@VCG)


即使从高空俯瞰
这样的线性结构依旧清晰
(江西三清山地表大断层和大裂隙分布,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线性峡谷切割出密集的山峰群
花岗岩巨峰的世界
宣告诞生
西岳华山
将巨峰的壮美演绎到了极致
(请横屏观看,华山的巨大山峰和宽阔峡谷,摄影师@王警)

但盛极必衰的规律
在花岗岩的世界里同样适用
无论多么高大的山峰
终将像河南的嵖岈(chá yá)山一样
走向分崩离析
(请横屏观看,河南驻马店嵖岈山的破碎山体,摄影师@刘杰  )

山体的抬升趋于停滞后
花岗岩巨峰沿着裂缝逐渐崩塌
重新变成低矮石柱
直至一地碎石
(嵖岈山的石柱群,裂缝贯穿整个山体,摄影师@张海勇)

岩石终将归于砂土
花岗岩巨峰也终将夷为平地
走完景观生命的轮回
(花岗岩山峰垮塌夷平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抬升与夷平的博弈
贯穿花岗岩巨峰的一生
不同演化阶段的景观
往往共存于同一山体
以黄山为例
众多水系
自外而内发生溯源破坏
由低向高“围攻光明顶”
各类景观大致组成一个同心圆
(黄山景观的同心圆状分布示意图,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山涧疯狂切割岩石
形成众多瀑布
(黄山外围的九龙瀑,图源@堂少)

沿瀑布上溯
峡谷向中心汇聚
两侧的山峰愈发高大
天都峰、始信峰等山峰
成为诸多岭脊的起点
高大的石柱占据了它们的山顶
(请横屏观看,黄山北海的峡谷及两侧山峰,右侧山峰为始信峰,摄影师@廖光银)

在黄山的核心圈外围
莲花峰、鳌鱼峰
丹霞峰、狮子峰等
众多顶部平坦开阔的山峰
守卫着峡谷
山涧止步于它们脚下
(黄山西海水库,远处的顶平山峰是狮子峰,图源@VCG)

它们的山顶
与黄山的核心景观区
大致构成一个平面
标志着古代风化壳的残留面
仍有较厚的森林土层
和石蛋、石柱景观
(黄山景观核心区的飞来石,摄影师@堂少)


光明顶从未被真正“攻克”
但山涧溪流和雨雪风霜的努力
还是营造出世人口中
“ 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绝景
(请横屏观看,黄山西海大峡谷的日落,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一个花岗岩巨峰的世界
就这样呈现在温暖的中国南方
而在更北、更西的地方
破坏花岗岩的主要力量发生转变
景观的气质也随之改变
欢迎来到寒山的世界
03
寒山的世界
北纬35°以北和青藏高原
自然环境激烈变化
寒冰和风沙逐渐取代流水
成为破坏花岗岩的主要力量
泰山的 山势中规中矩
缺乏流水制造的
尖锐山峰和高大石柱
反倒显出几分破碎
(请横屏观看,泰山顶部航拍,摄影师@泰山摄影)

继续向北
承载着长城的北京 八达岭
同样难掩破碎
(北京八达岭长城和花岗岩石蛋,摄影师@杨东)

这里隐藏着寒冰的力量
雨水渗入岩石内部的裂缝
冬季结冰时将岩石胀碎
称作 冻融作用
碎石快速堆积起来
阻碍高大石柱和巨峰的出现
(冻融作用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辽宁丹东靠近黄海
雨水相对充沛
凤凰山的碎石被快速冲走
还留下明显的冲沟
颇有几分南国巨峰的气息
(辽宁丹东凤凰山,一道观景桥横跨峡谷,图源@汇图网)

辽宁北镇的降雨同样充沛
将 医巫闾山冲刷出许多高大 山峰
可以媲美不少南方名山
但粗粝的山峰表面
仍留下寒冰雕刻的痕迹
(请横屏观看,辽宁北镇市医巫闾山的山峰和峡谷,摄影师@颜景龙)

深入东北腹地
寒冰的力量更加强大
黑龙江兴隆市的 鸡冠山上
冻融作用强烈破坏花岗岩
仅在山脊残存单薄的石墙
(黑龙江兴隆鸡冠山的山脊石墙,图源@图虫创意)


内蒙古东部的克什克腾旗境内
有着花岗岩寒山的典型代表
大青山的山峰低矮破碎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青山,摄影师@徐树春)


阿斯哈图的山坡上
石柱群连成一排
粗大的水平裂缝
是寒冰破坏岩石的痕迹
(请横屏观看,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石林,摄影师@叶长春)

而在极度缺水的内蒙古西部
阿拉善地区的花岗岩丘陵
又显出另一种风貌
(内蒙古阿拉善海森楚鲁怪石城航拍,摄影师@吴玮)


由于降水稀缺
沙漠地区的花岗岩
只形成很薄的风化壳
大风很快就吹散砂土
暴露出石蛋和石柱
(海森楚鲁怪石城,摄影师@曾建军)

风沙继续打磨
对花岗岩风化壳
产生强烈破坏
(花岗岩风化壳发生风蚀破坏示意图,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强烈的冻融和风蚀作用
共同改造石蛋和石柱
打磨出各种诡异外形
(海森楚鲁的风蚀花岗岩,摄影师@曾建军)

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环境里
制造出怪石嶙峋的
风蚀花岗岩地貌
(新疆博乐怪石峪,摄影师@徐树春)

但风沙并不是大西北的全部
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等高大山脉
阻拦高空水汽产生“湿岛”
为大西北的花岗岩
增添一笔难得的亮色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 可可托海
源于阿尔泰山融雪的额尔齐斯河
切开连绵的花岗岩山体
从特定角度看去
像是扣在地面的大钟
得名神钟山
(新疆可可托海著名的神钟山,形如大钟,摄影师@赖宇宁)

这里的花岗岩缺少竖直裂缝
岩石沿着崖壁层层剥落
产生高大平整的外观
(额尔齐斯河谷的花岗岩壁,岩石层层剥落留下横向的陡坎,摄影师@酷鸟魏建)

在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
风化壳受流水破坏程度较低
仅暴露出漫山遍野的石蛋
然后又被寒冰胀碎
制造出大面积的花岗岩碎石坡
(西藏拉萨的北部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摄影师@刘一檠)


但在青藏高原
最极致的花岗岩景观
并非这些看似寻常的碎石山坡
四川甘孜州的 海子山
是中国最大的古冰盖活动遗址
古代冰川活动几乎碾碎了花岗岩的一切
将山峰切割成刃脊
将峡谷刨蚀成U形谷
将本应平整的花岗岩高原面
挖掘出1145个小湖泊
海子山因此得名
(四川甘孜州海子山的一处古冰川地貌遗迹,摄影师@ 李祺)

冰川消融后
从花岗岩山体剥离的漂砾
随意堆积在海子山各处
并以明显的棱角
与石蛋相区别
(海子山上散落的冰川漂砾,摄影师@熊可)


而那些饱经冰川摧残的花岗岩山峰
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
有些因为垂直裂缝密集
被改造得极为破碎
(四川甘孜州海子山地区的兔儿山,摄影师@ 潘桂霞)


有些则缺少垂直裂隙
岩石被层层剥落
留下尖锐无比的山峰
(四川四姑娘山的冰川角峰,灰色的花岗岩山峰下,植被的垂直分带格外抢眼,摄影师@酷鸟魏建)

花岗岩用它的坚硬
经受住了冰川的终极考验
当它最终脱颖而出
傲立群山之巅时
就成为了世人眼中
那座远方的大山
(从成都遥望四姑娘山幺妹峰,四姑娘山整体由花岗岩构成,因质地坚硬而突出于群山,摄影师@嘉楠)

至此
花岗岩的寒山世界已然形成
贯穿华北、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
与南方的巨峰世界共同构成
约10%的中国大地
04
熟悉而又陌生的10%
亿万年地质演变
创造出众多的中国花岗岩景观
其中最壮丽的那一部分
恰好与中华文明核心区高度重合
从而逐渐走进我们的文化
历代文人体悟群山之美
不仅将花岗岩群山写进诗词歌赋
还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
与日月星辰同辉
(泰山石刻,摄影师@陈建平   )

画师们寻访山水之美
将许多花岗岩地貌的神韵
凝结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作里
(元代黄公望画作《天池石壁图》,将苏州城西的天池山搬上画卷,图源@昵图网)


在今天的天池山上
人们甚至还能找到画作的影子
(如今的苏州城西天池山,摄影师@赵永清)

儒、释、道三家
也青睐这些险峻的山峰
于无人处寻得清净
留下许多著名古建筑
(安徽九华山的天台寺,始建于明代,摄影师@朱正)

进入现代
在将近 10%的花岗岩国土上
人们建起了众多
以花岗岩地貌为主要看点的景区
包括18%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1%的国家级地质公园
和 36%的世界级地质公园
创造了至少31%的旅游产业收入
(花岗岩景观分布示意图,上文旅游收入占比数据引自2005年资料,制图@郑艺)

由此可见
花岗岩地貌造就的风景
成就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批旅游目的地
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
花岗岩景观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公众对于这种地貌景观
仍了解不多
或许是各地迥异的气候
为花岗岩带来不同外观
影响人们认识其本质
(秦岭主峰太白山的花岗岩碎石堆,摄影师@李文博  )

或许是因为人们更重视
花岗岩蕴含的丰富矿产
而疏于对地貌景观的研究和挖掘
(新疆可可托海3号矿坑,摄影师@赖宇宁)

或许因为景区更强调其文化内涵
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典故
挤占了花岗岩地貌的科学本质
(黄山狮子峰北部的猴子观海石,相传是一只修炼得道的灵猴变成岩石,摄影师@赵露君)

但只有立足于科学
讲好花岗岩景观的故事
让能让更多的人们
有机会触碰
花岗岩之国的雄伟壮丽
(福建德化市石牛山的山顶,流水在花岗岩上刻出深槽,摄影师@afun阿方)

有机会聆听
由“ 大地之心”谱写的
这场花岗岩交响乐
( 江西三清山的栈道上,游人聆听峡谷空鸣,摄影师@卢文)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云舞空城
图片:禹涵
设计:陈随 & 杨宁
地图:郑艺
本帖提到的人: @陈建平 @刘杰 @李文博
2条评分金币+37
姜谷粉丝 金币 +7 - 2021-04-19
wowoni 金币 +30 - 2021-04-1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