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7阅读
  • 0回复

[药物知识]独树一帜  “石氏伤科” [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79552
金币
34936
道行
36950
原创
101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69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4-13
— 本帖被 砂锅吊子 执行加亮操作(2021-04-14) —
  
 

  石氏伤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在骨折、脱位、陈伤、劳损、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优势 ,深受国内外患者的欢迎。
  
  
  
学术传承
  
  
  石氏伤科源于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宕,创始人石兰亭(讳蓝田)乃习武之人,曾开镖局,兼擅医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颇为实用的正骨手法。眼见西人的洋枪洋炮传入我国,石兰亭审时度势解散镖局,一心一意钻研歧黄之术。约1870年,石兰亭举家东迁,来到上海城南杨家渡新新街,于1880年正式挂牌开设诊所 。石兰亭一边开业行医,一边将自己的医术和多年精心研制的伤科秘方“三色敷药”传授给儿子石晓山。
  石晓山天资聪颖,自幼随父练武学医,研习医道,他推崇明代薛己“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论述,进而从各科专著及典籍中,寻其一贯之理,以用于伤科,衍化充实于伤科临床。光绪至民国年间,石兰亭、石晓山父子的医道渐为外界所信仰,“石氏伤科”誉满沪上。
  石晓山武功高强,手法矫健灵活,运用接骨入骱,手法纯熟敏捷。除了在诊所悬壶济世,石晓山还热心社会活动,对上海红十字会沪城分会大力襄助,每逢发生战事时必参加义务救护队,遇有贫苦病人不仅不收诊金,还资助药费。
  石晓山有三子。长子瑞清,精通医道及武艺,对外科极有兴趣,他与外科医师李瑞林相交甚厚,李将几张颇有效验的秘方介绍给他,以后广泛应用的消散膏即得于此。瑞清因肺疾中年病逝,故鲜为外界所知。次子筱山,曾就读于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神州中医学校。季子幼山,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
  石筱山1924年起从医,不仅尽得祖业家传,更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他把“十三科一理贯之”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主张治病务求灵活,不拘泥墨守成规,尤其是伤科,不能单凭几张家传秘方治一切跌打损伤,应根据不同病情,察其体质,审其阴阳。历经实践钻研,石筱山很快便医名鹊起。石晓山谢世后,石筱山、石幼山兄弟挑起诊所重担,诊所业务发展甚速。1933年,石氏诊所搬至连云路 31弄3号,邻近热闹的八仙桥。石氏的诊治范围广,融各科学术及多种疗法于临床,得效颇佳,求治者越见增加。当时社会上的不少闻人名士都深信石筱山医术高明,不论内外病症都邀请先生调治,确能药到病除。
  石氏同历来的伤科学派一样,用药非常讲究。石筱山对家传的外敷药“三色敷药”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并扩张其应用方法,在敷药上盖一层薄棉纸,以保持药效,换药时又无药膏粘于皮肤,不触动骨折位置,再将有护肤生肌或清热解毒、散风止痒等药效的其他药膏加于其上,收效更佳。石幼山对药物的炮制和调制有较多体会,曾协助拟订较有影响的伤湿止痛膏、香桂活血膏等处方。
  “石氏伤科”传到石筱山和石幼山这—代,已独树一帜,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枝奇葩,江南伤科一大流派。新中国建立以后,石筱山和石幼山加入国家医疗单位,无私献出全部祖传秘方和生平经验,党和政府也给石筱山和石幼山莫大的荣誉。石筱山曾担任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龙华医院伤科主任。石幼山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被授予上海中医学院首批教授职衔,担任岳阳医院伤科主任、顾问等职。
  
  
  
创新发展
  
  
  石仰山是石筱山独子。石仰山高中毕业,忠于祖业又承袭祖业的石筱山决定让儿子跟随自己学医。石筱山是严父也是严师,只要他为病人切诊就一定要石仰山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边,看他为病人摸索、按捺,最后由他口授,让石仰山抄写药方。石筱山深知当一名合格的医生,仅有临床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精读医书,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如果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坚持实践,就能够在医学领域自在游弋,不断攀登高峰。于是,石筱山亲自登门拜访了当时著名中医专家、他的莫逆之交黄文东先生,恳切要求黄文东收石仰山为弟子。黄文东见一代名医如此诚心,自然满口应允。这样一来,石仰山白天跟父亲学习临床经验,晚上便到黄文东先生家里,听黄先生讲解中医学理论,回家后还要继续刻苦攻读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的医学典籍,直至夜阑人静。
  石仰山跟随父亲和黄文东先生学习五年,经区卫生部门考核批准独立开业行医。从独立行医到“文革”前的这十年中,石仰山一面继续钻研医学 ,一面根据父亲口述,整理了20万字的《石筱山医案》。
  粉碎“四人帮”后,“石氏伤科”重见天日,石仰山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虽然他因病右肺被切除一叶,理应长期半休,但他反而加班加点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休假日,每天除了门诊、出诊、随访、讲学之外,晚上还要著述。从1977年开始,石仰山除了撰写《石筱山医案集注》外,又陆续撰写了《伤科的辨证论治》《关于筋骨和肝肾关系的理论探讨》《治疗脑震荡》《自制愈伤糖浆的临床疗效100例调查报告》《骨质增生》《石筱山对骨折延缓连续的治疗经验》《骨折论治》等一系列论文,发表后受到医学界高度评价。
  1980年,石仰山调到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1987年担任副院长。1990年9月,上海市黄浦区成立了中医医院,石仰山担任院长并开创石氏伤科研究室,担负整理、总结“石氏伤科”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经验秘方、诊断手法以及外敷药剂型改革的重任。石氏伤科研究室的成立为石仰山继承和发扬“石氏伤科”创造了良好条件,标志着“石氏伤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石仰山改革中药剂型和振兴中医的心愿得到了实现。
  石氏伤科研究室成立后,石仰山和他的团队结合医院临床应用需要,对祖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敷药”进行改革创新,研制成新一代的骨伤外敷新药——石氏伤膏。1993年11月,它作为新型外敷用药,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作为新药开发报国家卫生部,后于1999年获国家卫生部三类外用新药。
  在石仰山的规划和部署下,石氏伤科研究室以石氏伤膏的开发为突破口 ,不断加强对石氏伤科其他药物的研究 ,又开发形成石氏热敷袋、石氏熏洗剂、椎脉回春汤等16种系列药品,开设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症等六个专科专病特色门诊 ,先后完成“椎脉回春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骨密1号、骨密2号(脾肾同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石氏伤膏’剂型改革及临床研究项目”“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反应与修复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多项课题,其中一项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项课题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三项课题获黄浦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石仰山的率领下,“石氏伤科”于2007年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10月,石仰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计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共同表彰,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见图,左为本文作者)。
  为了尽心传授“石氏伤科”精华,使其后继有人,石仰山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在1993年上海市名老中医收徒拜师会上,接纳我为嫡系弟子。
  我作为“国医大师”石仰山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从事中医伤科临床工作 45年来,始终以传承与创新为己任,系统总结了“石氏伤科”一个中心,两大理念,三大 法宝,四个特色,五大优势的学术体系,全面梳理了“石氏伤科”的历史渊源、经验秘方、导引功法、整骨手法及外用药精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骨伤科疾病治疗的新理论和新经验 。
  优美的音乐不仅能让人身心愉悦、沉醉其中,还具有调节脏腑、养生防病的功能,将音乐治疗(五音)与导引功法(五体)相结合,能将两者的优势互融,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的指导下,我创编了石氏音乐导引功法(即石氏音乐颈项平衡操、石氏音乐肩周协衡操、石氏音乐腰椎调衡操、石氏音乐膝疾守衡操),将传统古代导引术与石氏伤科论治颈肩腰腿痛的特色有机结合,根据五行学说的五音与五脏、五体的关系设计了悦耳动听的音乐,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锻炼和放松身心,预防疾病,保健康复。
  我还结合临床经验,自创“二十四秒点穴疗法”(理伤快速点穴法),临证运用颇有心得。有位68岁的患者,左膝关节突然感到僵硬,不能弯曲,且疼痛,步履维艰。西医主张手术置换关节。我通过望、闻、问、切后说“根据病情,可以进行保守治疗,目前暂不需做关节置换术”。接着,便开以传统中医经典之方阳和汤合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加减组方内服,外敷“石氏伤膏”(现名复方紫荆消伤膏),并加以石氏二十四秒点穴疗法。在点穴时,患者在瞬间“阵痛”之后,症状亦减轻大半。第二个疗程时,患者的腿可以弯曲了,逐渐地可以着地行走了。半年后,患者每天可行走三五千步,还去旅游爬了山。点穴疗法在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中屡见奇效,拓展了“石氏伤科”临床疗法,让百年流派“石氏伤科”在新时代续写华章。

1条评分金币+16
砂锅吊子 金币 +16 - 2021-04-1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