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老年人越爱学习,大脑就越灵活。散步、慢跑、游泳、跳舞等也能起到保护脑血管、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这提示我们,许多生活小事都能让大脑保持最佳状态。为此,《生命时报》独家专访多位不同细分领域的脑科专家,请他们介绍自己独到的护脑妙招。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武剑:发发呆,累了听音乐
门诊量大的时候,武剑最怕大脑缺氧,进而“死机”。一旦脑子转不动了,就代表大脑发出信号,告诉主人“我累了”。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会抑制脑细胞的活力,学会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尤为关键。武剑有两个小妙招。
第一,发发呆。“高强度工作1小时后,我会停下来坐着发会呆,大概5分钟左右。”武剑解释说,发呆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空。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指出,发呆能舒缓压力,增加流向大脑的血液,保持氧气的供应量,让思维重新变得敏锐。发呆时可搭配腹式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肌肉上,跟随呼吸节奏收缩、舒张,进行5~8次缓慢的深呼吸。
第二,听听歌。事务繁杂的时候,想静下心来发发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此时,武剑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听5至10分钟舒缓的音乐,帮助自己放空思绪,消除紧张情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优美舒缓的曲子能促使大脑分泌“快乐激素”内啡肽,进而保持大脑活力。听音乐还能让负责逻辑和分析的左脑得到休息,负责乐感和创造力的右脑得到锻炼。建议选择平缓的古典音乐。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吴中学:心态好,做个老顽童
在身边人看来,吴中学就是个“老顽童”。他说话幽默风趣,什么事都看得开。“做了这么多年脑科手术后,我认为,心理健康才是大脑保健的重点。”吴中学说,他在生活中始终坚持着3个原则。
一是心态好。45岁后,大脑就会自然衰老,人们会觉得脑子变迟钝了、记性变差了、注意力很难集中了,脑血管病、头痛、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也会找上门。平和的心态有益于大脑皮层和神经的协调稳定。吴中学常告诫自己,一要容得下,对看不惯的事情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听不惯的声音学会左耳进右耳出;二要洒脱点,别把不愉快的事情总挂在心上。
二是人缘好。由于善解人意、说话风趣、性格乐观,吴中学的身边总能很容易地聚集一大群朋友。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大脑的语言中枢高速运转,得到锻炼。澳大利亚一项针对1400名老人的研究显示,有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和亲密伙伴的老人,平均年轻3.5岁。
三是兴趣广。吴中学喜欢下象棋,还时常写点诗歌。他说,业余爱好能转移不良情绪,让不同的大脑区域得到锻炼。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健康的爱好能延缓智力衰退。“兴趣越多,老得越慢。”建议老人多参加老年班,学点新鲜东西,保持一颗好奇心。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首席专家王世彪:黑芝麻,再加俩核桃
擅长治疗偏头痛、中风的中医专家王世彪说,护脑的基础是顺应自然、 养心安神,保持食物多样化、适量化、平衡化。饮食保健是他的护脑法宝。
“我的早餐常年有两种食材:核桃和黑芝麻。”王世彪说,他每天都要吃两个核桃和30克左右的炒黑芝麻,后者可以放到牛奶或奶茶里一起吃。中医认为,核桃仁可滋养血脉、乌须生发,能延缓记忆衰退,具有补脑增智的功效,可辅助治疗神经衰弱。黑芝麻用于治疗头晕眼花、须发早白,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维生素E和珍贵的芝麻素等营养物质,能延缓大脑衰老。其中,芝麻素有抗炎效果,能降低胆固醇,对预防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好处。
现代人用脑过度、身体亏虚等现象很常见,容易导致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等症状。王世彪推荐了两个中医小方:1.孔圣枕中丹(出自唐代《千金要方》),取炙龟板、龙骨、远志、九节菖蒲各18 克,洗净晾干后研磨成细粉,每天3 次,每次3克,饭前用黄酒送服;2.古读书丸(出自明代《赤水玄珠》):远志、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各18 克,石菖蒲、川芎各12 克,地骨皮24 克,清洗干净后研磨成细粉,用炼蜜制成重9 克的蜜丸,每日早晚各吃1丸。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孙新宇:干些活,保持好情绪
为不幸罹患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解除心灵上的痛苦,是孙新宇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诊疗过程中,孙新宇有很多感触,“除了先天的脑部病理生理问题之外,我们往往忽视了压力和抑郁对大脑的危害”。
孙新宇建议,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悦,对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来说极为关键。老年人的情绪波动往往较为隐蔽,自己不说,儿女忽视,可能让他们长期处于慢性压力和孤独状态下。不良情绪状态使得应激激素皮质醇等的分泌增加,损伤大脑的海马区。研究发现,适当锻炼可以促使大脑合成血清素、多巴胺等让人快乐的物质,有助于击退抑郁和焦虑情绪。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可以适当干点农活、家务活,以及剪纸、缝纫等手工活,都能让大脑得到锻炼,思维更加活跃。平时常参加老年活动,约上老伙伴去郊游、跳舞等,也能减轻精神压力。
孙新宇最后建议,不论多大年龄,都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学会放松心情,保持平和心态。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才能提高记忆力和大脑的反应能力。